搜索

全市就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10.30

2020年十五期间全市档案工作总结。

弹指之间,自己认真工作,有了很多难忘的经历,克服了很多困难。此时就可以回忆这阶段的工作总结并且做个总结。做好工作总结有助于未来的发展。借鉴优秀的工作总结模板是一个简捷的办法,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20年十五期间全市档案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五”期间,全市档案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档案部门的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依法治档,全面履行职责,加强自身建设,规范基础业务,强化开发功能,实施现代化管理,积极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服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圆满地完成了“十五”计划。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七项建设中。

一、档案法制建设

档案法律法规是档案部门开展工作的根本准则,也是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五”期间,全市档案部门深入宣传贯彻实施档案法律法规,加强档案行政执法,依法治档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广泛宣传法规

市、县(区)档案部门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把档案法规宣传与档案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引向深入,克服了形式上的走过场,实用性、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明显增强:利用各种会议,不失时机,见缝插针,宣传档案法规,不完全统计,全市共14场次,500多人次听讲;80%以上的单位边开展业务监督检查指导,边现场讲解档案法律规定;集中专门培训、分散到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和借其它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向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宣讲档案法规41场次,2500多人受训;组织1000多名档案干部3次参加档案法规知识竞赛和考试;有50%以上的单位自觉组织学习档案法规至少2次以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简讯等途径宣传档案法规做到经常不断。通过广泛宣传,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档案意识、档案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普遍增强。

(二)开展执法检查

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全面性的档案执法检查活动,分别不同内容实行专项检查。在安排布置各机关单位普遍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市、县(区)分级组织抽查。每次检查活动都受到市、县(区)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支持,做到组织保证,发动面广,安排周密,方法得当,促进有力,单位自检自查面达80%以上,市、县(区)两级抽查面超过20%,既广泛宣传了档案法律法规,总结交流了工作经验,又具体地督促指导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纠正了少数违反法规的现象。

(三)依法规范管理

按照档案法规和上级的有关要求,市、县(区)档案部门从实际出发,制发并监督实施了一批规范和加强档案工作的文件,先后对机关档案工作、企业(包括破产企业)档案、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包括公路建设)档案、乡(镇)、社区档案、重大活动、重要工作档案、各类专门档案及临时机构的档案依法进行了宏观上的管理和微观上的指导,督促健全档案工作体制,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业务基础、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了档案法规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四)查处违法案件

市、县(区)档案局均明确了执法主体资格,建立了执法员队伍,按要求及时参加培训和更换执法证。针对执法检查和平时监督指导发现的个别单位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档案保管存在诸多隐患,体制、人员不落实,归档不及时,档案管理混乱等一般问题,市、县(区)档案局采取召开专门会议督促、发“责令整改通知书”、现场监督整改、通报批评等方式加以纠正,先后召开会议7次,书面责令整改16个单位,现场监督整改240个单位,全市范围内通报5次。对严重违反档案法规定的事件进行了严肃查处,先后处理失火烧毁档案2起,丢失档案1起,人为入室撕毁会计档案1起。

二、档案业务建设

(一)全面落实标准化、规范化措施

2000年底,当时的地委办、行署办联合行文,专门就地直机关目标管理工作作出要求和安排。根据这个文件,地区档案局受行署委托与地直各机关单位签定了责任书,区别不同情况,要求各单位限期实现等级标准或规范化管理标准。责任书签定后,地委办、行署办高度重视,先后两次发文通报、两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督促,地区档案局采取发文强调、上门帮助指导、不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等措施认真加以落实。经过努力,市直机关单位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数量在2000年底59个单位基础上净增62个单位,比例由40%提高到98%以上。

在抓好市直单位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市档案局加强了对各县(区)的督促检查。按照市局的安排和要求,各县(区)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对各机关单位的督促指导,加快了整改、验收工作步伐。到20xx年底止,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验收的单位达到674个,比2000年底的289个单位增加了2倍,其中:凤庆、云县、临翔、永德四县(区)已基本完成考评验收任务。

(二)积极探索行政管理新途径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单位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巩固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逐步将档案行政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市档案局在督促抓紧完成目标管理和规范化管理考核验收工作的同时,利用平时的监督指导,分析总结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经验教训,探索新的长效管理机制。市档案局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依根档案工作相关法律规定,制定了《机关档案工作年度考核暂行办法》,从20xx年开始全面组织实施,有效防止了机关档案工作在通过考评验收后出现滑坡现象,促进了机关档案工作的持续发展。这项措施,引起了省档案局的高度重视,省局以正式文件印发全省各州市参照执行。

(三)全面推行新《规则》

国家出台《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后,归档工作实现了重大改革。为确保新《规则》在我市的顺利贯彻实施,20xx年起,市档案局及时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在市局先行试点基础上,组织各县(区)局负责业务指导的领导和骨干人员在耿马县进行了实地操作培训,紧接着市县(区)分级广泛组织各机关单位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20xx年开始,全区全面推行按新《规则》归档,各级机关单位均实现归档制度的重大转变。

(四)抓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各县从实际出发,继续抓紧指导和帮助乡(镇)开展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整改,确保了一批乡(镇)通过了考评验收,到20xx年底,凤庆、云县、**、耿马、双江已全部或基本完成了乡(镇)档案标准验收任务,凤庆县已100%完成了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验收。各县还进一步加强了与涉农部门的配合,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等方面的档案工作。

(五)主动服务中心工作

“十五”期间,市、县(区)档案部门根据党委、政府中心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的需要,主动配合,积极做好档案工作。在全市“三讲”教育、村级体制改革、党政机构改革、“三个代表”学习活动、团结干事教育活动、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云岭先锋”工程、创造争优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三村”建设、撤地设市等重大活动中,档案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有关部门或机构密切配合,督促收集和保管好档案材料,及时指导帮助规范建档,保证了各项工作活动开成的文件材料完整齐全的整理归档和接收进馆。与此同时,围绕经济建设,市局继续抓了两户企业档案管理等级标准考评验收,配合省档案局认定了一户企业档案管理晋升,两次组织开展了对全市破产企业档案管理情况的调查。市、县(区)档案局对交通、水利、城建、林业等方面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企业改制、农村税费改革、工业企业质量普查、社团管理,移民、私营经济档案工作加强了监督指导,从文件形成、积累到归档、保管、利用及档案的合理流向等,依法加以规范。

(六)努力提高档案馆业务水平

继续实施档案馆目标管理晋升整改。2000年底,全市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除市馆和永德馆为二级外,其它7个馆已实现一级标准。20xx年,永德县馆完成晋升任务,20xx年,市馆顺利通过验收达到省一级标准。

积极组织接收档案进馆,丰富馆藏。各馆先后收集了大量档案、史料、照片、实物进馆,其中市馆接收了**地委首任书记张振军捐赠的个人档案,到保山复制了反映**历史的档案。“十五”期间,全市共接收39796卷档案,使馆藏总量接近30万卷,科技、专业等门类档案比例上升,结构有所改善。

坚持经常性地开展档案系统化整理加工、编目、鉴定、抢救工作。档案志书、史料编研取得新进展,共汇编了53种167.57字的史料。档案利用保持良好状态,年平均接待2000人次,提供档案20000卷次。

档案馆服务机制创新实效明显。9个馆均已成立了现行公开文件利用中心,文件收集、整理、利用等工作逐步完善,全市共存有文件9784份,接待利用者168人次,提供文件 301份次。市馆已将现行公开文件目录公布在网站上,提供查询服务。已开始探索“档案寄存”、“档案整理”、“档案抢救”中心的动作。以市馆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已完成大量初期准备工作。

三、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市、县(区)档案局馆始终抓住解决馆库问题不放,把它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市档案馆新建,在市委、市政府、省档案局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20xx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市局馆办公及保管档案条件,圆了全市档案干部长期以来的夙愿。市馆建设总计完成投资645万元,比计划投资节约100多万元,工程设计获全国优秀奖,质量与投资效果受到各方面好评。

各县(区)馆基本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镇康县馆新建已验收投入使用,已投入资金100万元;临翔馆新建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投资40万元;凤庆、云县、双江三县政府分别投6—10万元扩建馆库,安装了部分库房密集架,缓解了库容紧张问题;永德县馆在20xx年实施维修后,政府已同意拨款18万元扩大库存容量;沧源、耿马在分别完成修缮后,扩建资金已基本落实。

市、县(区)局馆工作条件和保护档案条件不同程度改善。多数馆添制或更新了部分装具、办公家具、复印机、传真机及防火、防盗、防潮、防尘等设备设施。市局和4个县局配备、增加或更换了工作用车。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市档案局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制定了《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从20xx年开始,将其列入重点工作,加强领导,不断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加快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到20xx年底,市局馆已建立起内部局域网,连通了政务信息网,开通了《**档案信息网站》,内容不断充实,特色逐步显现,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设备,组织人力录入馆藏档案文件,完成文件级条目录入11万余条,同时专门行文指定并统一全市档案管理软件。凤庆、云县、双江三县分别落实专款5万元,购置初期设备,搭建内部局域网,开始录入馆藏档案文件,已完成文件级条目录入近3万条(含耿马县的近1000条)。

五、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市县(区)档案局馆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党纪法规,把科学理论运用到档案工作实践中,认真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整顿机关作风,强化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大力弘扬“勤奋务实、敬业奉献、团结拼博、开拓进取”精神,帮助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思想。

提高业务素质。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十五”期间,全市举办档案专业基础理论培训班两期,参训171人;市、县(区)举办《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培训17人次,800多人参学;举办上岗资格考试考前辅导9个班次,上千人参学。市局举办全市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知识培训1期,130多人参学,组织部分市直单位档案业务整改培训1期,相关人员68人受训,上门到单位举办专题讲座14场次,200多人听讲。各县(区)专门培训、以会代训,就地组织培训档案专兼职干部上千人。市、县(区)利用各种机会选送干部参加学历提高教育和省内外相关知识短期培训近百人。

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正常开展。五年中,全市推荐、评审通过副高职2人,中职28人,初职33人,所评定资格的人员均受聘上岗。

市、县(区)局馆顺利完成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机构保持稳定为政府的一级政事合一单位,履行行政职能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人员按要求实行竞争聘任上岗,优化组合,明确岗位与职责,推行津贴搞活。改革后,档案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配合省档案学会成功举办20xx年全省档案学术研讨会。省级机关及11个地州市的72个单位100多人参加会议,交流论文74篇(其中**26篇)。

恢复成立了**市档案学会。经多方协调争取,20xx年12月恢复成立被注销停止活动的全市档案学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及学会领导班子,为促进档案干部广泛深入开展学术研讨创造了条件。

档案信息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市、县(区)局馆结合抓干部素质提高,将档案信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投送和采用稿件量一年比一年增加,既扩大了影响,又锻炼了干部。

六、精神文明建设

全市档案学系统创文明活动已开展多年,并取得可喜成果。2000年后,市档案局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抓好自身文明单位建设的同时,督促指导各县(区)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巩固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20xx年,市局根据全系统文明单位创建情况,及时提出用两年时间实现文明行业目标,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要求市、县(区)局馆上下连动、齐心协力,对照标准,全面整改,积极为建成文明行业创造“软、硬”件条件。经过努力,20xx年底,全市档案系统顺利通过了市级级行业验收,20xx年1月5日正式被命名,成为市委、市政府直属管理的部门和全省州市级档案系统中唯一的文明行业。

七、环境条件建设

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条件。“十五”期间,市、县(区)档案部门加强请示汇报,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主动争取领导重视和多方支持,工作环境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2000年底,全市召开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后,市委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批转了《全市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市政府决定由市档案局与市直机关单位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这次会议及会后的一系列举措对整个“十五”档案工作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五年中,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和研究档案工作,主要领导以及分管领导经常过问和指导档案工作,为档案部门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市政府主要领导首次专程视察市档案馆并就档案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市政府分管领导首次在市局领导陪同下深入全市8县(区)专门调研和指导档案工作,帮助县(区)局馆协调环境条件。市人大领导集体首次听取市档案局关于档案法规宣传贯彻执行情况的专题汇报。20xx年底,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市长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20xx年,市政协同意市档案局的请示,组织省、市、县政协委员首次视察全市档案工作。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档案工作的意见》和《**市开展档案工作“七项工程”实施方案》。市档案局经协调争取,市委领导同意从20xx年起每年核拨2万元档案抢救费,市政府领导批准从20xx年起市局馆档案保护业务经费由原来的每年3万元,改为以卷为单位,每年按每卷1.2元核拨。各县(区)情况与市局相近,也不同程度受到重视、支持。环境条件建设前所未有的加强和改善,为全市档案工作实现新突破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人、财、物问题明显缓解。

回顾“十五”全市档案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有这样几条基本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今后长期坚持:第一,是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本地“三个文明”建设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管好用好档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对档案工作的需求;第二,是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更应有为”的思想,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断创造工作新业绩,时刻注意加强请示汇报,协调各方关系,争取更多关注与支持;第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进取、知难而进、敢为人先,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第四,是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重视档案部门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选拔任用工作的同志,把班子建成讲党性、讲原则、讲学习、讲团结、敬业奉献、务实高效,能够带领全体档案干部创造新业绩的坚强集体,在不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严格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能办事、办好事的干部队伍;第五,是必须把依法治档放到突出位置,长期不懈地宣传贯彻档案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理直气壮地履行职责,逐步使档案工作走向依法管理的轨道,保证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第六,是必须牢牢把握档案工作方向和大局,善于将上级的指示精神与本地档案工作实际结合,确定长远和近期奋斗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档案工作成绩是显著的,这是主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县和单位多方面工作滞后,很难打开新局面;档案部门思想还不够解放,缺乏创新精神,工作思路和方式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不同程度地存在看门守摊、不思进取、怨天尤人,精神不振等情况;在基层,少数单位法制意识淡薄,档案工作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库房紧张,保管条件差、档案安全受威胁等问题仍较普遍;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客观因素制约较大,进展缓慢,服务机制创新观念跟不上要求,办法、措施少;档案人员整体素质与新时期、新任务要求有差距,岗位变动较频繁,现代技术知识、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GZ8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延伸阅读

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十五”时期(20xx年至20xx年),是东兰改革与发展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拓前进和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一个目标、三个提升、四个带动”的工作思路和实现富民兴县奔小康的目标,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机遇,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励精图治,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切实抓好社会稳定,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据统计,20xx年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0xx万元,比“九五”期末的20xx年增长51.4,年均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100万元,比20xx年增长4.8,年均增长0.9;第二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3880万元,比20xx年增长163.2,年均增长21.4;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020万元,比20xx年增长64.1,年均增长10.4;财政收入预计实现9700万元,比20xx年增长134.9,年均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69000万元,比20xx年增长201.3,年均增长24.7;城镇居民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元,比20xx年增长46.1,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预计纯收入1545元,比20xx年增长50.6,年均增长8.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9‰。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突出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xx年,全县农林牧渔业预计实现总产值46800万元,比20xx年增长8.6,年均增长1.7。
1、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来抓,在退耕还林的全面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使粮食播面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稳定总量,稳定人均有粮。“十五”期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稳定在27万亩左右,同时通过良种推广和开展各类高效农业示范建设,不断提高粮食亩产量,确保粮食稳产。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预计达5500万吨,比20xx年减少700万公斤,人均预计有粮195.7公斤。
2、特色优势农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以退耕还林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产,共完成人工造林11955.7公顷,与“九五”期间相比增长9.8。20xx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5.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40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4.9(含灌木林),比20xx年高十五个百分点。具有东兰特色的优质板栗、八角面积由20xx年的12.5万亩、1.6万亩增加到20xx年的21.5万亩、5.66万亩,“百里板栗”长廊带已形成规模,板栗年产量达8000多吨,20xx年国家林业局命名东兰县为“中国板栗之乡”,引进了安徽华泰集团到东兰投资兴建板栗加工企业,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兰板栗产业创造了条件。围绕河丰药业公司实施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已建成猫豆生产基地2.5万亩、喜树7.4万亩、肿节风100亩、萝芙木人工栽培200亩,同时与广东中山大学联合投资1800万元进行岩黄连、猫豆、喜树、肿节风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全面实施,东兰正向桂西北中药材生产基地县的目标迈进。抓住“东桑西移”和浙江花神丝绸集团落户东兰的有利时机,建立起“公司 农户”桑蚕生产联营机制,全县桑园面积达6550亩,养蚕户达4000多户,预计20xx年鲜茧产量达150吨以上,产值达270万元以上。
3、水产畜牧业持续稳步增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增收为目标,突出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全县水产畜牧业持续稳步增长。20xx年全县预计畜禽出栏为猪16.21万头、牛1.47万头、羊12.82万只、家禽105.7万只,肉类总产量16300吨,分别比20xx年增长9.67、30.1、40.26、72和20.6;全县预计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891吨,分别比20xx年增长151、64.43。20xx年全县牧渔业产值预计达21539万元,人均收入650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72.9、240。地方特色养殖量和水产名特优产品比重逐年增长,20xx年预计全县乌鸡出笼37.5万只,20xx年中国特产之乡推荐组委会命名东兰县为“中国三乌鸡之乡”;全县已建成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个,

十五期间工作总结第2页

养鱼面积6800亩。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2143万元,先后完成77处133公里水利渠道、65处装机总容量为986.5千瓦的电灌站、6个水库的除险加固和10108个总容量为61万立方米地头水柜的建设任务,极大改善了灌区农田的生产条件。加快小流域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五年来共投入5388.35万元完成兰木、切学、武篆、上圩河堤、东平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和城区防洪整治一期工程,防洪堤总长达8.9公里,有效地保护了当地3000多亩农田和3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实施13个乡镇供水工程和70处农村人饮工程项目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9万人的饮水难和饮水不卫生问题。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文明新农村为目标的沼气池项目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沼气池建设34730座,20xx年全县累计共有沼气池37328座,是“九五”期末的1336,沼气入户普及率达70.52,排在全国县一级的前列。
三、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特色资源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认真落实“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实现“国有资本和职工身份双退出”为目标,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是用好用足政策,消化企业债务。针对全县11家国有工业企业长期负债经营,大都资不抵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由政府出资2540万元,先后处置了制药厂、压力锅厂、机械厂等11家国有企业在工行、农行、华融公司、长城公司的债务共2.2亿多元,赎回这些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抵押物土地证和房产证,为处置企业有效存量资产,筹集企业改制资金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规范操作,照顾职工利益,确保改制平稳过渡。在企业改制工作正式启动前,聘请具备资质的河池市华信会计师事务所对每个企业的资产及经营情况进行严格审计评估,全面摸清家底,为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定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对每个改制的企业,做到调查先行,方案在先,实行一厂一议、一企一策。在对职工身份置换的经济补偿中,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全县国有企业职工平均获得经济补偿1.2万元,最高达3.2万元,全县用于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达2463万元。同时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为职工补缴养老保险金391万元,补缴失业保险金67万元,偿还职工集资款及其他欠款203万元,支付退休职工医疗保险181.3万元,支付伤残职工补助金14.7万元。目前,全县11家国有工业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工作。
在全面推进企业改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用优势企业和品牌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86项,引进资金4.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4个,到位资金3.8亿元。先后引进安微华泰集团投资兴建华海食品公司、浙江花神丝绸集团兴建缫丝厂、哈尔滨晓声广告集团广西灵峰药业公司整体并购河丰药业公司,为加快发展中药材加工、板栗加工、丝绸加工及建材生产等优势产业,重新构建具有东兰特色的资源型工业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20xx年,全县工业预计实现总产值28860万元,比20xx年增长260.8,年均增长2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0xx0万元,比20xx年增长427.4,年均增长39.5。
四、努力培植财源,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按照一手抓保基数,一手抓财源建设的思路,把财政增收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县可用财力大幅增加,20xx年全县可用财力为6688万元,20xx年预计增加到1.7亿元。“十五”期间,全县预计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35135万元,比“九五”期间的4093万元净增131042万元,年均增长17.76;预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743元,比“九五”期间的9234万元净增加9500万元,年均增长12.67;预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7490万元,比“九五”期间的33840万元净增43650万元,年均增长18.00。
五、交通建设发展迅速,乡村公路网络逐步完善
“十五”期间是我县交通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投入、高产出时期。按照“构建骨架,延伸村组,完善网络,提高等级”的总体思路,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交通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路网建设。一是大会战交通项目如期顺利实施。东九二级公路、东巴二级公路、东兰(弄英)至巴马(练乡)三级公路共完成投资4.4205亿元,新(扩)建177.608公里,其中东九二级公路于20xx年6月10日开工,20xx年5月竣工,全长59.39公里(东兰段31.844公里);东巴二级公路、东兰(弄英)至巴马(练乡)三级公路于20xx年11月27日同时开工,20xx年7月全部竣工,全长分别为68.05公里(东兰段38.78公里)、50.168公里(东兰段26.261公里)。二、三级公路的竣工和投入使用,结束了东兰境内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打破了制约东兰经济发展的“瓶颈”。东凤三级油路、东天四级油路两条县际公路,共完成投资1.1168亿元,改扩建163.268公里,其中东凤三级公路于20xx年动工,20xx年5月竣工,全长54.88公里,总投资3963万元;东天四级油路于20xx年9月动工,20xx年6月竣工,全长108.388公里(东兰境内83.3公里),总投资7204.9105万元(东兰段投资5537万元)。通乡油路共完成改建6条97.19公里,总投资3401.64万元,工程于20xx年6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在全区同类水平的县中,率先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柏油路的目标。通村四级砂路共完成改建和新建65条496.1公里,工程于20xx年9月动工,20xx年初全部竣工,全县87的行政村通了四级砂石路,提前五年实现自治区提出到20xx年70的村民委所在地通等级公路的目标,并且高出17个百分点。二是以工代赈和扶贫公路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先后实施东里至巴马西山弄索四级公路(红军路)6.58公里、巴英至堂房四级公路23.5公里和村屯级道路716条946公里。“十五”期间,全县通等级公路总里程增加到1929.7公里,成为广西公路网结构最完善的县份之一。乡村公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行路难的问题,而且为沟通城乡物质文化交流、发展农村经济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抓好路网建设的同时,强化公路养护,依法征收交通规费。五年来,共完成管养公路636.796公里,管养率达100,每年管养线路好路率均超过上级下达的指标。完成征收交通规费2670.71万元,每年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征收任务。
六、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教育目标。全县“两基”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9.3和119.7,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率达95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实现了扫除青少年文盲。特殊教育入学率达67。15周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5.8年,每万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103.5人,高中生100人,初中生457人。截止20xx年10月底,全县已有11个乡镇通过县、市级“普九”达标验收,占全县乡镇总数的82.14%。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东兰高中跨入了市级普通示范高中行列,被列入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县接受各种学历提高层次教育和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毕(结)业的人数分别达到1600多人和65400多人,均比20xx年增3倍以上。
2、紧紧抓住“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项目工程”、“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全县农村中小学新增校舍9.47万m2;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从20xx年的31.3下降到17.6;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生均安全校舍分别为10.2m2、6.59m2、5.49m2,比20xx年提高了4.18m2、2.54m2、2.22m2;生均教育仪器设备值分别为8万元、41万元、63万元,比20xx年增加了7万元、14万元、15万元。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
3、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顺利完成撤消23个乡镇教育组。20xx年顺利完成公开招聘80名中小学教师招考录用工作;20xx年,较好地完成293名代课教师的录用和辞退工作。
(二)文化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建成了建筑面积为530平方米的文物库房,上级扶持70万元重建的文化馆即将启动,投资160万元的新电影院建设正在施工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把东兰的铜鼓文化推向全国,20xx年5月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东兰县“广西铜鼓艺术之乡”称号。东兰县壮族山歌剧团受到中宣部、国家文化部的嘉奖。结合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先后完成了全县14个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各种配套设备比较齐全,图书藏量由20xx年的5500册增到20xx年的12500册。乡镇文化站已经成为农村群众了解科学技术、掌握脱贫致富本领的阵地。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县共健全计生服务机构164个,其中县服务站1个,乡镇服务所14个,村服务室149个,固定资产为172.1万元,使用面积为7490平方米。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基本稳定,年人口出生率为13.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9‰,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以内,计划生育率为87.36左右。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累计为520.9万元。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户在扶贫项目、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四)医疗卫生工作成绩显著。全县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8所,个体医疗机构51家,村卫生室73个。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61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47人,初级职称305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专业医务人员1.6人。共设病床425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5张。全县有卫生用房52385m2,其中业务用房30613m2,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扎实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撤销了原县防疫站和县皮肤性病防治站,重新组建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理顺了职能关系。计划免疫追赶工作力度大,计免“脱帽”目标如期实现,成为全区先进典型。继续加强对鼠疫、霍乱、艾滋病、麻疹、结核病、肝炎、伤寒等重大传染病的监督监测、预防控制工作,基本实现妇幼“两纲”中的卫生目标;继续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创建和巩固“爱婴医院”,构建“母亲安全工程”,巩固和完善卫vi项目、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项目。
(五)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共实施村村通项目300多个,解决全县约1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从20xx年不足40跃至65,边远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逐步得到的解决。
(六)科技工作卓有成效。共完成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近20项,争取到项目建设资金3000万元以上,项目涉及农业、畜牧、水利等各行业各领域。
七、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
城市低保工作稳步推进,累计保障7910户、17863人次,共发放低保金670万元,低保对象人均差额补助标准由原来的55元提高到63元。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92本,解决130个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累计下拨救灾救济款580万元,下发棉被4315床、蚊帐8960床。发放特困户救助证8502个,发放医疗救助金13万元,使农村特殊困难户享受医疗救助。全县五保对象2517人,乡镇敬老院12所,五保村15个,县光荣院1所,社会福利院1个,共集中供养各类民政对象380人,提高供养标准,每个五保对象按新标准每月30元发放,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的生活问题。累计发放各项优抚经费近1000万元,落实最后一批红军失散人员及110名老复员游击队员的定期生活补助。顺利完成乡镇撒并工作,乡镇村服务农民群众的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每年都保持在4000多人,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
八、电信邮政事业迅猛发展,综合通信能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全县电信部门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电话交换机设备容量由1999年的3072门增至20xx年10月的28924门。乡镇程控交换开通由3个乡镇发展到现在的14个乡镇,其中程控接入网点新增16个,总数达36个,无线接入网基站由原来的1个增至现在的4个,无线接入电话信号基本覆盖全县所有村屯,固定电话用户达22320户,是1999年的4倍,无线市话用户数超过5000户,互联网在网用户达2500户,20xx年电信业务收入是1999年的190%。全县邮政事业稳步发展。20xx年邮政业务总量完成230万元,比1999年增长185.9,邮政业务收入完成250万元,比1999年增长70.1,在岗劳动生产率达5万元。
九、加强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紧紧围绕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切实找准环境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污染,做到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又能严格依法管理好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县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红水河流域东兰段的水质保持ⅲ类水质标准;城区六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并且逐年降低。生态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20xx—20xx年全县兴建37248座沼气池,减少了生态植被的破坏,全县封山育林面积逐年扩大,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多来,全县通过环保行政审批项目354项,“三同时”执行率达95。
十、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高
以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以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加大市政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县城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城市建设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城镇规划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委托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县城及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修编,在县城改造扩建方面,县法院、县检察院、县民族中学、河丰药业公司、县武装部、县光荣院等单位已迁入县城改造三期开发小区办公居住,投资450万元的县公安局整体搬迁重建工程已完成基础工程施工,县公路局整体搬迁重建工程已经启动,县城城区面积由0.8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2.2万人,流动人口增加到1.8万人,县城改造第三期工程竣工后,县城城区面积将扩大到1.68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参加市容整治“南珠杯”竞赛活动为契机,结合县城防洪整治工程的施工,投资1700万元完成了旧城区九曲河两岸河堤路的改造工作,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县城文化广场建设,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县城路灯改造,县城主街道人行道改造工程正在抓紧进行。
十一、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成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87个,合同引进资金4715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7580万元。其中河池境外项目93个,总投资27400万元,实际到位29760万元;河池境内项目147个,总投资19750万元,实际到位27040万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9个。
十二、电网结构趋于完善
供电部门固定资产总值达12498316.63元,购电量达1.7亿千瓦时,售电量1.5亿千瓦时,供电销售收入57484341.37元,上交税收3164324.51元。人均创税19777.03元,供电可靠率达98,电压合格率达95,设备完好率保持100。全面完成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新建花香、兰木等7个35kv变电站,容量为15650kva。全县农网改造总投资额为7675万元,新架设35kv线路110.6公里,新架设10kv线路1118公里,新架设低压线路1536公里,新增(更换)配电变压器18270千伏安,改造台区695个。并完成了河丰药业、花神集团、板栗公司的配电网络建设。在直抄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做到抄表、收费、管理、服务“四到户”,保持电价稳定无反弹,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农村的电气化建设步伐。
十三、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先后下拨资金125万元,解决内涝区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投资132.78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13处,受益15848人;投资81.45万元,架设输电线路15处,受益4922人;投资101.33万元,改(扩)建道路35条,受益14628人;投资214.13万元,修建(维修)桥梁30座,受益12917人;投资71.26万元,修建生活码头39处,受益16114人;投资48.85万元,修建学校19所,受益2618人;投资16.22万元,维修水利项目9处,受益5862人;完成三石镇拉平、巴纳明渠排涝工程建设,解决了岩滩水电站库水引发的纳合片8195人内涝灾害问题,恢复耕地12496亩。充分利用库区水面资源,组织移民进行生产开发,全县拦网养鱼场发展到18个,面积达5000多亩,库区水面零星网箱养鱼1250多个。
十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一)人大充分履行监督职责。县人大先后听取和审议30项专题工作报告,作出8项决议、35项决定,共依法任免本级国家机关工作员223名,其中任免人大机关工作人员17人次、政府系统工作人员73人次、法院系统工作人员120人次、检察院系统工作人员17人次。为本级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政协参政议政能力得到加强。五年来,县政协共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研活动25次,撰写调研文章和视察报告18篇,其中《关于我县乡镇撤并的调查报告》、《关于我县城区建设及管理情况的视察报告》、《关于我县民族中学教职工住房困难情况的视察报告》,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加强对委员提案的交办督办工作,五年来,共收到提案250件、立案222件,立案率为88·8,办复222件,办复率达100,已落实和解决的有204件,占总立案数的91·9。县政协还充分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加强与区内外政协、党政部门及社团的联系和交往,先后组织外出参观学习50多次,接待区内外视察团300多人次,进一步增进了友谊,树立了东兰老区的良好形象。
十五、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扎实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以“三级联创”和“五村两规范”为载体,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14个乡镇党委实现“六个好”目标,148个行政村党支部实现“五个好”目标。各级领导班子素质得到增强,五年来,先后对586位领导干部进行考察,其中任前公示153人,任免488人次;向市委组织部推荐副处级后备干部35人,推荐县处级领导后备干部24名。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五年来,全县共发展新党员1383人。
十六、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以弘扬诚信和建立学习型社会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创建文明县城、文明行业和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方面,先后有县邮政局等4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县地方税务局和县审计局等12个单位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新华书店等29个单位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武篆镇等4个乡镇被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大同乡等2个乡镇被命名为县级文明乡镇;三石镇公平村等3个村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村,武篆镇东里村等10个村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东兰镇那亨村等6个村被命名为县级文明村。理论武装和宣传舆论工作成效显著。县委理论中心组成员共撰写心得体会文章800多篇,其中有100多篇在区内外主流媒体上发表。全县共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500多篇(幅),其中在全国性报刊发表40多篇(幅),在省级报刊发表500多篇(幅),在地市报刊发表1900多篇(幅),20xx年和20xx年,连续两年被广西日报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县。
十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紧紧围绕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深化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五年来,先后48次组织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人数达10000多人次。着力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纠风工作,全县共有268个县直和乡直单位、148个行政村(社区)实行政务公开,公开面达100。强化源头治腐工作,全县共公开挂牌出让经营性土地83宗,面积6308.1平方米,成交额1232.49万元,增值284.53万元。加大案件查办,严惩腐败。五年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各种违纪案件96件,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十八、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按照“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五年来,公安机关共破获刑事案件1090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597人,查获犯罪团伙64个244人;查处违法人员4079人,抓获逃犯56人。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批捕案件355件509人,批准逮捕320件457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332件480人,移送起诉332件480人。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411件,审结405件,判处各类被告562人。司法行政部门开展法制宣传活动125场次,出动宣传车208辆次,印发宣传资料79000多份。全县共调结各类矛盾纠纷2398起,调结率96.5%。全县实现了不发生暴力恐怖事件、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不发生50人以上越级上访和其他进京滋事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治安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五不发生”。
对全市“十一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将东兰县红色旅游纳入《规划纲要》。东兰县是中国早期著名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军队早期将领韦拔群的故乡,是全国最早开展农民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是红七军的故乡和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邓小平领导右江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东兰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在革命战争时期,有2259名儿女和6339名群众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在百色起义纪念馆的英烈名录中,有三分之二的烈士属于东兰籍,在该馆陈列的革命文物中,有三分之二出自东兰。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东兰涌现出五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广西共18名),其中有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覃健,少将韦祖珍、覃士冕。东兰也是广西革命遗址最多、意义最厚重的地方,在自治区确定的40处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东兰有4处,占了全区的十分之一。此外,东兰境内还有众多重要的革命遗址。因此,建议将东兰县红色旅游纳入《规划纲要》。
(二)建议将东兰县库区生产开发纳入《纲要》。东兰属岩滩电站重点淹没区。1991年岩滩电站封闸蓄水后,全县库区及内涝涉及8个乡镇43个村489个村民小组10608户4.93万人,受淹面积达4.23万亩,受淹耕地达3.38万亩,受淹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8.67。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至今仍然十分脆弱,建议把东兰县库区生产开发纳入《规划纲要》。
(三)建议继续把东兰县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规划盘子。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后,东兰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东兰各方面建设相对滞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仍然主要依靠上级扶持为主,因此,建议把东兰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纲要》盘子。
(四)建议把红水河流域开发纳入《规划纲要》。红水河是广西的母亲河,流经东兰县境达115公里。红水河流域是广西的电力走廊,全区80的水电、火电项目布局在红水河流域。红水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旅游、农产品、中药材资源。因此,建议将东兰县红水河流域开发纳入《规划纲要》。

2020年水务局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两个转变” 大力推进“清水朝阳”建设

——朝阳区“十五”期间水利建设工作总结

“十五”时期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在这期间朝阳区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面对新世纪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危机,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生态水利的思想逐步形成,人们开始注重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十五”期间治水思路也实现了两个转变,即水利建设从传统水利转变到环境水利,从单一的政府投资主体转变为包括政府、个人及企业法人的多元投资。

一、“十五”期间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我区水利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三化四区”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环境为主题,以治污为中心,以节水为重点,总体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依法治水,水利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xx年6月,水利建设共完成投资额9亿多元,共治理河道56.4公里,沿河拆迁建绿面积69公顷,治理排水沟169公里。全区新增水面123公顷,蓄水能力172万立方米,截污、还清河道22公里。建立了来广营、崔各庄乡国家级高标准节水示范区,推广建设王四营乡高科技园区,楼梓庄、豆各庄蔬菜出口基地等微喷灌典型节水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12公顷,节水7500万立方米。

二、“十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工作和成绩

(一)规划先行,科学论证

规划是“清水朝阳”建设的基础和龙头,做好规划工作事关水利工作的全局。在《朝阳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十五”水利工程规划》的指导下,我区水利建设坚持以规划为依据,科学、合理的开展水利工作。率先在全市编制完成了《朝阳区水系总体规划》和《朝阳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并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论证,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全面指导我区的水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完善我区的防洪减灾体系,编制了《朝阳区防洪规划》,针对我区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调查结果,委托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朝阳区农村地区供水规划》。为进一步改善区域水环境,以《朝阳区水系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完成《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水系连通规划》、《坝河(外环铁路—南岗子桥)治理工程规划》、《坝河(北岗子桥—温榆河)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北小河(北苑路—京承路)(五环路—出口)综合治理工程规划》、《亮马河(外环铁路—坝河)治理工程规划》《亮马河(四环路—出口)综合治理工程规划》、《萧太后河(西大望路—通惠排干)综合治理工程规划》以及小场、大柳树沟、青年路沟等排水沟的治理规划,共完成规划方案近30项,为“清水朝阳”建设打下基础。

(二)以治污和水环境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清水朝阳建设

朝阳区是北京市城区的排水走廊,年接纳入境和自产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总量近3.2亿立方米,境内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几乎所有河流现状水质均为劣v类。加之河道由于多年运行,淤积破损严重,严重影响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2000年起,结合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治理一段,还清一段”原则,对一些河沟进行了综合整治,并于20xx年提出了“清水朝阳”建设目标。亮马河壅水闸改建工程的开工标志着“清水朝阳”建设的正式启动,从此水利建设开始有了跨越式发展。

截至20xx年6月,坝河北岗子橡胶坝以上段10.7公里河道全部按照城市观赏河道的要求治理达标、并实现了局部河段的水体还清;完成北小河3.8公里景观河道治理和水体还清,完成大稿沟综合整治、崔各庄鸭子湖整治、东金楼沟文化区段综合整治、大柳树沟紫南家园以上段整治、东直门干渠改造、东南郊干渠王四营段和北工大及农光里段治理及、温榆河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四环路两侧百米绿化带河道整治、大华窑排水沟、二道沟整治工程,通惠河、亮马河、北土城沟等部分河段的整治和截污工程。20xx年下半年将继续对坝河下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并实现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水系连通。

另外,为加强河道水污染防治工作,20xx年成立朝阳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区水利局,牵头负责区域内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各成员部门按各自职责,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在全区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于20xx年9月初,组建成立治污办公室,水务局成立后改名外排水科。专门负责编制本区污水排除、再生水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雨洪和再生水利用管理工作;负责排水许可管理和排水水质监测的管理工作;负责协调市水务局、区有关部门开展水系治污工作。

(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

1、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

制定年度用水计划,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分析水资源可利用量,结合用水户上一年的用水情况、节约用水的潜力以及行业用水状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年度用水计划,并向各乡的用水户下达,按照计划用水的原则,把用水计划落实在每一个月。

加大力度,创建节水型社区 加强政策引导,严格执行合理的居民用水定额,确定合理的水价,按照定额,以量计征,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大力推广居民节水器具,合理使用生活区内部的循环用水,限止高耗水服务业的发展,并逐步实现节水服务业。通过世界水日、水法宣传周、中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节水宣传活动,使节约用水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调查、启动安全饮水改造工程 为完善农民安全饮水体系建设,保证农村饮水安全,20xx年7月19日至9月中旬,我区完成了全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普查工作。此次调查涉及21个乡,人口十余万人,水井300口。20xx年,根据我区农村地区水源井水质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化进程和自来水供水规划要求,主要采取接入自来水管网、建设更新水源工程、水处理工程和集中供水厂来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经过对各乡每个改水方案认真的分析研究,落实后的方案涉及为123处更新水源工程,33处水处理工程和2个集中供水厂建设。豆各庄集中供水厂总供水规模为2.5万方/日,其中20xx年实施1.3万方/日。8、楼梓庄集中供水厂总供水规模为2万方/日,其中20xx年实施0.5万方/日;

推广先进经验,加快我区污水零排放进程 按照朝阳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优水优用、一水多用和重复使用的原则,我们大力推广万科青青家园、蟹岛度假村、怡景城、马泉营等单位中水回用的先进经验,对有条件的小区、单位,建议其建立中水设施,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求按照节水“三同时”制度审批。

2、建设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率先在全市建立完成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经专家评审,该系统目前的设计及功能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系统把水资源办公、数据采集、数据查询与科学决策支持结合在一起,利用科学数据模型把科学分析和大量统计数据结合在一起,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20xx年6月3日,朝阳区水资源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一期)包括100套水量和30套水位自动监测设备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3、加强水资源管理机构建设,成立节约用水事务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统一管理,成立了节约用水事务中心,负责全区自动测报井及地下水的日常观测、监测工作;水文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及地热井的管理;组织实施节水设备、设施技术改造工程;对节水设备进行有计划的检查;制定全区用水计划;负责全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节约用水规划、供需预测及水资源配置等工作。

(四)防洪减灾体系日益健全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防汛部门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践洪水管理,全区未发生塌房、伤人等事故,杜绝了重大险情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保障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防汛抗旱工作。

20xx年—20xx年,区财政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用于防汛工程建设和防汛物资储备。完成了区域内54处防汛隐患工程建设任务,特别是今年,追加防汛工程资金300万元,彻底解决了垡头东里多年来严重积水地区的排水问题;修建了3处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防汛物资;新建和改造了防汛通讯系统、雨量自动遥测系统等;建成了朝阳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分中心;编制《朝阳区防汛手册》;编印出版了《朝阳水旱灾害》;修订了《朝阳区防汛抗洪应急方案》,完善了应对突发洪水灾害的危机管理机制;加强了领导,明确了职责,保证了防汛抗洪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了促进我区“清水朝阳”的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水利行业中的应用,编制了《北京市朝阳区水利信息化三年规划》,在此规划的指导下,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开发建成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采用地下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地下水地质建模,采用工作流技术实现审批流程的灵活定制,并将水资源的查询、决策系统和业务办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地下水远程自动监测系统,采集地下水水位及用水量信息。通过移动gprs数据通讯网络实时传输,实现数据实时传送。目前已经安装了171眼水量观测井,30眼水位观测井。

建成朝阳区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调度分中心:分中心包括会商系统,软件系统及信息采集端的建设,会商系统由大屏幕显示系统、会议发言系统、音响系统、智能集中控制系统、其他配备设施构成,已于20xx年6月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建设视频信息采集端试点: 20xx年年底到20xx年初,在驼房营闸上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实现驼房营闸中心控制室对闸门及闸前、闸后、启闭机房等重要水工建筑及水利设施的实时图像监视和实时控制;实现图像信号的远程传输,通过政府信息专网将图像信号传输至朝阳区水务局。

开发互联网站,整合系统资源:20xx年开发了互联网外网网站,并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水资源、防汛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综合水务办公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

增建设备、建设系统、增强基层水务信息化力量:根据各基层水务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基层信息化建设,为各单位建设了局域网,并通过公网等方式实现了基层单位与局机关之间的互联互通。20xx年,在市局统一规划下开始开发水务所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该系统东南郊水务所部分正在接受市局的验收,整体系统开发也已接近尾声。

(六)水政执法力度加大

一方面,水法宣传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20xx年8月29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以后,全区进一步以水法规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建立水行政执法体系为重点,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全面推进《水法》的贯彻实施。为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我局在北小河望京段、蓝岛大厦、朝阳公园等地多次举行了大型的水法宣传活动。并会同北运河管理处、金盏小学在温榆河畔举行了“保护母亲河、共建美好家园”宣传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水政执法能力建设。20xx年实现了水政监察大队独立办公,对全区水政执法人员资格重新确认并进行培训。五年来,共严肃查处了680余起水事违法案件,罚款63万余元。

(七)开拓融资渠道,争取世行贷款

1、利用世行贷款发展节水灌溉

为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进先进的节水理念,学习世行项目规范的管理经验,开拓水利建设的融资渠道,我区积极申请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20xx年5月批准施行,经过四年投资建设,项目基本竣工。完成总投资1008.5万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96.7公顷,其中露地蔬菜喷灌、微喷灌210公顷,蔬菜、苗圃、林木低压管道灌溉386.7公顷,总共使用世行贷款45万美元。通过实施水利、农业和管理三大措施,基本实现了提高农业收入,达到真实节水,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大目标。本项目的实施,为我区水利建设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开拓了水利建设的融资渠道。

2、积极争取世行贷款北京环境二期项目余款

为加快“清水朝阳”建设进程,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自20xx年2月份开始,我区着手世行环境二期项目余款的申请工作。此次世行贷款朝阳奥运承载区水环境项目包括四个子项目,即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水系连通工程、坝河(南岗子桥—温榆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北小河(北苑路—京承路、五环路—出口)水环境治理工程、肖太后河(四环路—通惠排干)水环境治理工程,总投资10.78亿元,计划使用世行贷款5909.02万美元。

经过近15个月的多方协调、紧张工作,该项目已通过了世行检查团的多次检查和评估,朝阳区成为北京市第一家独立取得世行贷款的区县级单位。目前,该项目已经启动建设。

(八)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日益规范化、程序化

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2000年《招投标法》实施以来,我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逐步实行“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并且,自20xx年下半年开始,朝阳区财政局、审计局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审计。因此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前期规划、设计及其方案的审批和招投标,还是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甚至项目竣工后的竣工验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管理日益程序化、规范化。

三、经验与体会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兴水为民是发展水利事业的根本宗旨。根据这一宗旨,我区在水利建设中提出了“便民兴水”“兴水利民”、“发展兴水”的要求。在兴水过程中又提出了建设“人水和谐”“人水相亲”水环境建设理念。在发展水利事为中,强调了水利建设、水利经济、水利文化的协调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都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解决我区水的各种问题,要靠水利事业的发展。纵观全区水利建设各个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就,生产力水平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观念的更新都促进了水利的健康发展。水利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自身地位的提升。进入新世纪,全区的水利建设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即加强水利建设的规划、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环境治理和保护,从传统水利向环境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阶段,水利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三,转变观念,多渠道筹措资金,才能加快发展。“十五”水利建设中,摒弃了水利单一靠政府投资的观念。城市水利要求将截污、蓄水、观赏及周边开发建设融为一体,标准高,投资大,仅靠政府投入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转变观念,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筹措、运作方式,加快发展,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解决水利建设投资不足,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状况,我们结合河道周边开发建设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形成了以政府、集体、贷款及民营资本等多渠道融资的多元化投资建设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多方位筹措资金,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快了水环境整治工作的步伐。

第四,学习与借鉴并重,才能加快城市水利的建设步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城市水利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其自身的特点。近几年,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对上海浦东、浙江绍兴、山西太原以及韩国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引进了先进的治河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借鉴其它地区的做法,结合本区城市环境特点,突出了景观和生态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水利建设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但是面对北京市新的发展目标,面对我区新的功能定位,面对我区水利事业发展过程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五年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环境为主题,以治污为中心,以节水为重点,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依法治水,全面推进“清水朝阳”建设。

水务局

二○○五年七月十五日

2020年县工商联十五期间的工作总结


某县"十五"期间的工作总结

五年来,我们工商联发挥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特点和优势,在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发展企业会员,加强网络建设;开展经济活动,为会员提供服务;发动会员企业,投身光彩事业;深入基层,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工作;加强学习,搞好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党和政府赋予的各项任务,为我县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学习政治理论,激励工作热情
我们针对工商联部门干部和会员中存在着工商联"无权无职"、"无所作为"、"可有可无"的消极情绪,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会员对工商联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明确工商联肩负的重任。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驻会领导成员、机关干部、基层商会负责人和广大会员都分别参加多层次的学习报告会、学习会,并在每年的常委会、执委会上反复学习政治报告。大家一致认为,工商联作为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政府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在整个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很多同志说,工商联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将发挥党和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工商联工作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它既是具有参政议政功能的人民团体,又是具有多种服务职能的民间商会。
第二,学习国务院非公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增强做好工商联工作的使命感。我们通过赠阅《**商会》、召开非公有制人士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加强学习,把握好政策措施,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学习,要求工商联干部要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全心全意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供服务,使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第三、认真开展工商联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使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大家表示,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使商会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二、履行基本职能,积极参政议政
五年来,我们把参政议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基本职能,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
一是抓住每年人大、政协召开"两会"的机会,切实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在五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积极在政协会议上发言,为经济社会建设献谋献策。发言都受到县委、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五年来,工商经济界政协委员提案,大部分被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
二是搞好政治安排。**年,各级人大、政协换届,我们对全县非公有制经济骨干分子进行了全面考察,有**个企业会员的领导人被推荐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其中当选为省人大代表*人,**市人大代表**人,县人大代表**人;推荐为各级政协委员的共**人,其中市政协委员*人,县政协委员**人。人大、政协换届前后,各级工商联也相继进行换届,本县非公有制经济骨干分子当选省市工商联执委=人,县工商联执委**人,副会长以上*人。通过政治安排,不仅为工商联的会员搭建了参政议政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积极分子所在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的三个文明建设。
三、履行商会职能,加大服务力度
坚持为政府、为社会、为会员服务,是工商联工作的宗旨。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民间商会的优势,内联外交,努力加强与国内各企业、工商社团和工商界人士的联系,面向会员企业,拓宽服务区域,开展特色服务,做了不少应做和能做的工作。
=、信息服务。五年来编印《**商会》杂志共==期,宣传党的政策和反映会员呼声,开展会务交流,介绍会员企业、刊登会员企业产品,进行政治经济信息交流。另外,还给会员赠送了《中国工商》、《*江工商》、《情系中华》、《*州商会》等刊物*万多册,为会员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信息,促进了我县的经济发展。
=、推优服务。①积极开展业务学习培训活动。为适应和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做大做强企业,我会举办了各类知识培训学习会。还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授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等新观念、新知识,使企业老总或高层管理人员深受启发,受益菲浅。②为会员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会员企业已建厂房通过消防安全验收,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积极向金融部门、各大银行推荐评选县百家重点信贷工商企业,并召开银企座谈会,呼吁各大银行不但要加大对优势企业的信贷支持,更要全力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疏通银行关系,解决企业之间和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担保中出现的矛盾,使企业能安心搞发展。
四、动员企业投身光彩事业,回报社会
五年来,我们积极动员、精心组织会员企业参与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投身光彩事业,回报社会。据不完全统计,我会会员企业为"光彩事业"、"希望工程"、"抗洪救灾"、"修桥铺路"等捐资捐物达=仟多万元
五年来,我们虽然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党和政府及广大会员的期望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工商联驻会干部力量与庞大的非公有制经济队伍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执委会、常委会和副会长以上领导班子的作用没有得

到正常发挥;与会员的联系不很紧密,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欠灵活;组建基层商会、行业商会和发展新会员工作力度不够,会费收缴率不高;调查研究、参政议政的广度、深度还有待加强;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缺乏新的思路和方法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

2020年镇十五期间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回首“十五” 锐意进取创辉煌
展望未来 再接再厉谱新篇
———***镇“十五”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
“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生态完善、人民富裕、集镇规范、环境优美、山水秀丽、精神崇尚、农村小康”的生态旅游型边贸口子镇发展目标,紧扣发展主题,抢抓各种机遇,带领全镇干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务实求效、开拓创新,开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社会和谐稳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五”各项目标任务。
一、“十五” 工作总结
(一)农村经济主要指标持续稳步增长
五年来,***镇牢固树立以农为本的思想,围绕农业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战胜了连年的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农村经济主要指标仍呈连年持续增长势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00年的4883万元增长到20xx年的5859万元,年均递增5%;农业收入由2000年的2200万元增长到20xx年的3200万元,年均增长4%;第三产业由2000年的216万元增长到20xx年的542万元,年均增长65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00年的1600元增长到20xx年的2080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农业抗灾避灾能力。***是个纯农业乡镇,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农业抗灾避灾能力较差。为此,近年来,***镇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为原则,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xx年-20xx年,在***河小流域投资240万元的农发项目,治理流域面积20km2,修建机耕路7条7000m,修建矩型渠6000m,新修河堤1000m,维修河堤2500m,[文章来源于.-解决您的燃眉之需]新增耕地面积400亩,大大增强了***河流域农业抗灾自救能力。20xx年,我镇向上争取了白石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改造中低产田5100亩,营造水保林900亩,新修拦河堰7座,疏浚渠道4km,开挖渠道2km,新修河堤750m,修机耕路7km。目前,在***村完成改田治地400亩。通过水土保持,使原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不仅可使农业增产增效,而且还达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同时,我镇依托镇内的***水库、***水库、***水库兴修水利,做好“长藤结瓜”工程,几年来库塘堰除险加固40处,共修建引水渠80km,从而达到库塘堰渠系配套,水利设施的作用得到了很好地发挥。

2、集镇建设加快步伐,集镇功能日益完善。在集镇建设上,我镇以“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安居乐业”为建设目标,以“改善和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增强集镇亲和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集镇的吸引力;扩大集镇规模,增强集镇的辐射带动力;提升集镇功能,增强集镇的对外影响力”为建设指导思想。坚持生态优先,建设与保护并重;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设施一次配套;坚持科学规划,建设实用时尚。20xx年我镇在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60万元,在集镇建立了***市最大的尖椒交易市场,带动了当时尖椒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客商到我镇经商。20xx年我镇借助***路改造的机遇,将集镇内波浪起伏、曲折迂回的路段进行了降坡改造,既增加了集镇的美观度,又加大了集镇的容量。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我镇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集镇建房、务工经商,促进了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经贸交流等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集镇上从事餐饮业的有5家,商品经营有40余家,服务业有10余家农副产品销售有8家。集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大增加,集镇经济呈现一片繁荣。目前,集镇内水网、电网、路网、通讯网、广电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正在抓紧实施,“口子镇”的对外形象已经树立。

3、交通建设突飞猛进。20xx年,***连通河南***镇的***路作为人大议案路正式得以实施。该工程投资300余万元,我镇干群利用4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开山炸石,拓宽取直,修边建涵,前期基础工程完成后,由工程队进入专业施工。现在长12.8公里、宽5.5米的路面已建成并实现黑色化,途中的一座桥梁正在加紧施工。在20xx年-20xx年的***路改造升级工程中,我镇组织干群对镇内30多公里的路段进行了两次拓宽取直,并改线1500m,此举受到了市级领导的好评。除此之外,我镇又分村分段对辖区内总长56km的主干道进行了整修,疏通了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瓶颈”,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

4、人畜饮水工程卓有成效。***镇经济社会的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受水资源匮乏的制约,全镇大部分村人畜饮水困难,日常用水非要靠肩挑车拉,一遇干旱年份更是雪上加霜。缺水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制约着全镇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让全镇人民吃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不

断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度,20xx年成功组织实施了***人饮解困工程,从石门水库铺设自来水管道近7000km,建蓄水池3个,解决了***沿线800余人的饮水困难。投资280万元的***引水工程,即将进入组织实施阶段;***村人饮解困、***断石崖供水工程正在争取之中。有水则兴,人畜饮水工程的成功实施,使全镇人民长期受到困扰的症结得到了解决,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从而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

5、通讯网、宽带网发展迅速,电网改造业已完成。20xx年以来,全镇在与城区电视联网的基础上,发展有线电视用户800余户,并且全力发展小片网建设,目前已延伸至70个组,电视覆盖率达75%以上,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有线电话安装已突破1100户,入户率达50%以上,20xx年全镇先后开通了移动和联通服务,目前已投入使用机站6座,全镇基本实现了无盲区覆盖,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0xx年,我镇已开通电信宽带网和广电宽带网,铺设光纤5000米,在中心学校设立电教室,拥有电脑70余台,应用广电教育专网进行远程教育。目前,政府机关、镇直单位及个人家庭拥有电脑20余台,其中政府机关、镇直单位基本能够实现应用电脑操作和网络资源共享的快捷办公。“十五”期间,我镇在供电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分批次对所辖14个村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与城区同网同价,彻底改变了以往村民用电贵、用电不正常、安全隐患多的局面,大大改善了全镇人民的生活质量,3000余农户直接受益。

(三)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特色产业基地已成规模

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放在首位,坚决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积极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品质结构,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和种植模式,努力向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调整,在形成特色上下功夫,变产量农业为效益农业,依托资源上项目,面向市场抓开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xx年以来,镇委、镇政府坚持“稳粮扩油保面积、调整结构抓经济、种养结合成规模、科技管理出效益”的农业发展思路,引导群众走“种养加工商、致富奔小康”之路。在全镇范围内重点抓好了以优质粮油、柑橘、仁用杏、中药材等为主的种植业和林特业;以生猪、黄牛、努比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以库区养殖为主的水产养殖业。

在种植业方面,重点抓好了以区域龙头带动产业基地建设。

1、加大优质粮油种植面积,实施了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了以***河流域、***流域和***公路沿线为主的优质粮油带,普及优质小麦、优质水稻和“中油628”、“华杂5号”系列优质油菜,并在沟厢配套、配方施肥、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单产和农作物品质,以品质引领市场,以品质赢得价格优势,尤其是20xx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油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种植面积达11280亩、油菜6396亩。05年夏播面积达18984亩,其中水稻3300亩、芝麻5246亩、玉米4703亩、豆类1576亩、红薯3602亩、蔬菜457亩,比04年同期增长4.8%,基本达到了万亩小麦、万亩油菜和4000亩水稻的种植规模,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发挥了规模效益。

2、以***为龙头,重点培植了库区沿线柑橘产业基地。充分依托果园场的品牌优势、科技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充分发挥了市属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了***的柑橘产业。同时借助地利优势、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将种植区域尽可能向西扩展到了***等村。20xx年,全镇柑橘普查面积为4000亩,其中挂果面积为1500亩,年产量400万斤,销售收入120万元。为了壮大柑橘产业,我镇又鼓励库区群众对荒山荒坡等闲置地和退耕地进行合理规划,加大柑橘种植面积,并加大了对柑橘的品改力度和大食蝇防治等管理力度。20xx年又新开发柑橘面积近1000亩,总面积达5000亩,挂果面积达2000亩,预计产量可达400万斤,收入可达150万元。如今,柑橘生产已成为我镇一大突出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10%。

3、以***村和***为龙头,建成了以仁用杏为主的林果基地。仁用杏在我镇是新兴产业,发展较晚,起步较慢。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根据我镇适合仁用杏发展的实际和市场行情,明确了发展的重点区域,引导群众规模种植、连片发展。20xx年,我镇率先在***河流域基地上连片发展仁用杏果树1000余亩、10万余株,现在已到挂果期。为了让群众掌握仁用杏果树的栽培管理等技术,我镇采取“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的办法,多形式多途径地在仁用杏主产区普及仁用杏生产相关知识,基本实现了一户一个明白人。通过正确的引导,许多群众对这一新兴产业已欣然接受。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我镇又将中心区周围的坡耕地、岗地纳入连片发展范围,全镇仁用杏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300亩的速度递增,20xx年已达到1500亩的规模水

平。为加强仁用杏产业的发展后劲,我镇建立了仁用杏种苗繁育基地,不仅对内可满足自用苗,对外还可销售商品苗。

4、以****为龙头,在高寒山区全力建设中药材基地。近年来,我镇针对边远贫困山区群众没有主导产业,脱贫致富步伐缓慢的实际,积极地跑市场,摸行情,确定在这些村发展中药材产业。并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一方面培植一批中药材种植大户为群众做好样板示范,引导群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展。另一方面请安徽驻***的经理来我镇实地考察,与群众签订订单合同,并组织村组干部到安徽毫州去考察学习,进一步了解市场、掌握行情。通过正确引导,群众对中药材种植逐渐产生了兴趣。从20xx年开始,我镇发挥退耕还林面积大的优势,逐步在***等地的退耕还林地套种上级有关部门认可种植的柴胡、桔根、决明子等中药材,并已初步形成1000亩的规模,山区村的群众已从中药材种植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在畜牧养殖业方面,我镇主要是引导群众走规模化、科技化、现代化的养殖之路。

长期以来,畜牧养殖业一直是农民家庭副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换油盐钱”的传统观念影响和生猪市场价格一度疲软、养殖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群众的养殖积极性非常低。为了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促进全镇经济全面发展,我镇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右岸城区开发建设等大企业开工投产等机遇和生猪市场价格回升等有利因素,详细制定发展计划,在20xx年将畜牧产业定为全镇的支柱产业来抓,并在政策引导、科技指导、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从五个方面着手把畜牧养殖业推上了规模化、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轨道。一是改变传统的喂养模式,大力推进饲料“三改”,即改熟食为生食、改放养为圈养、改单一饲料喂养为多元化配合喂养,减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肉质。二是加大了品种改良力度。大力实施黄牛除杂、冻精配种,除杂率和冻配率分别达90%和95%以上,促使黄牛由劳役型向商品型转化。加快普及“三元”杂交猪、普及率已达90%以上。加强“努比羊”的饲养管护,建高标准羊舍20余间,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繁育条件,增加杂交配种量。三是加强了畜禽疫病防治力度,[找文章到.-范文资讯网!大=秘=书=网=站]为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利用动物春防和秋防时间,集中精力抓好口蹄疫、禽流感等防治工作,加大疫病的防治投入,坚决实施强制免疫,确保了大牲畜防疫密度达98%以上,生猪防疫密度达95%以上,禽类防疫密度达85%以上。四是加快了草场建设,办好牲畜圈养示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在***村仁用杏基地已发展苣菊、苜蓿等各种牧草1000亩,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五是抓好了养殖小区建设,将原造纸厂厂房租赁承包给个人搞规模养殖,以此辐射带动全镇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养殖小区已经建成,生猪饲养量已达200余头。

经过不懈努力,我镇畜牧养殖业终于走出低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截止05年6月份,全镇大牲畜存栏52800头,同比增长7%,其中生猪存栏11500头,同比增长8%。在盘道村原小学建立小鸡孵化点,已孵化小鸡10万羽。同时,大力推广山场养鸡、果园养鸡模式,在***村山场养鸡5000羽,***养鸡5000羽;以***为试点,发展长毛兔100户500只。这些养殖,都呈现了科技普及广、环保意识强、发展速度快、规模水平高、方法模式新、产业区域化等特点。预计20xx年全年畜牧产业收入可达900万元,比20xx年增长12%。

在水产养殖方面,积极加大扶持力度,开展助民增收新途径。水产养殖一直是我镇农业经济的薄弱环节,水产收入在农业收入中的比重微乎其微。20xx年以来,我镇利用库区水域大、水质好、养殖条件优等有利条件,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库区村发展水产养殖的扶持力度,对库区水域进行对外承包,鼓励并支持群众发展库塘养鱼、库区养鱼、网箱养鱼。现在,水产养殖业在我镇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空前活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是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镇一直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以科技为抓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20xx-20xx年是全镇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具成效的两年,我镇以“农业科技推广年”为契机,在全镇范围内掀起学科技、用科技和推广科技的热潮,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在全镇推广种植“豌麦369”12000亩、“杨稻6号”3000亩、“金海5号”玉米4000亩、“中油628”油菜800亩、“杭芝一号”芝麻6000亩,种植日本杂交高含糖“金兴”南瓜5000亩。示范性发展“鄂豌567”300亩、“鄂薯407”500亩、“克新一号”高产脱毒土豆100亩。引进努比种羊2头,成功繁育仔羊12只。以***村为中心发展千亩草场基地,种植品种苣菊600亩、紫花苜蓿400亩;以镇造纸厂为中心,新建养殖小区,3年内达到良种三元杂交猪1200头;全镇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82户、养殖大户142户、农业技术协会成员88名。大力普及地膜油菜、沟厢改革、配方施肥、氨化养殖、

营养钵育苗等农业新型实用技术。科技助推增活力,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达到了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二是强化科技培训。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不是被广大农民掌握,而是被一部分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造成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两张皮”,为了扭转这种状况,近年我镇下大力气,按照“宣传、培训、指导”的工作程序,把技术服务贯穿于农业生产始终,重点抓好技术培训,让农民成为农业科技的拥有者,扎实开展季节性培训、分类性培训,仅20xx年一年全镇集中的农技培训就在3次以上,培训人数达300人次,农技部门还开展了长期的技术咨询服务,以满足农民对技术的要求。20xx年,我镇结合“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以柑橘和仁用杏管理为重点的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通过召开现场会、播放电教片、印发科技手册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着力培育出一批“土专家”和“田秀才”,基本实现了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三是不失时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推广。20xx年入秋以来,长期的阴雨天气使秋播迟后15-20天,为了尽快完成秋播任务,保证来年丰产丰收,我镇针对特殊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免耕播栽”、“地膜覆盖”和“一菜两用”等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抗灾能力、加快了秋播进度,也使一些有待推广的新技术得到了及时推广运用,一举两得,实现互促。

(五)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着力实施生态富民工程

我镇境内石漠化地貌分布较广,森林覆盖率较低,是全市生态环境修复大镇。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旅游边贸口子镇的目标,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生态立镇”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改善生存环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设与生态富民同步实施,实现生态完善、山水秀丽、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农村小康。

1、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路沿线***镇境内大面积山坡土质中石粒含量高达75%,且呈块状连接,ph值达12.5,被林业部门定为不宜造林地区。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和南水北调工程的上马,镇内恶劣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难题。为了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我镇对石漠化荒山实施了“栽、管、封”并重的绿化方针。在20xx年底和20xx年春,我镇采取“大会战”的方式,组织14个村场7000余劳力,对辖区内东起火焰山、西至锅底山的万亩石漠化荒山进行了治理。通过镢头挖、炮钎钻、炸药崩,共挖大窝50余万个,栽种了耐碱耐旱的木瓜、柏树、刺槐、爬山虎等苗木。栽植过程中,针对石漠化荒山土质硬、石粒含量高、碱性强、不保水等特点,采取了地覆盖、小炮松土、带土移栽、移土填埋、使用生根粉、水保剂等造林新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为了保持水土,林业部门又投资10万余元,在公路沿线的荒山上衬砌谷坊800多个。为了保证石漠化荒山治理效果,我镇把荒山以管理招标的方式对外租赁承包,鼓励个人承包、个人管理、个人受益,并将火焰山及周边地区划为林场,进行重点管理。同时,林业部门加强了封山育林力度,加大了对放牧、砍伐、毁林开荒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造林成果。通过“栽、管、封”措施,石漠化荒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造林成活率高达90%以上,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2、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工程。自20xx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我镇以“服务南水北调,建设秀美山川”为指导思想,扎实有效地推进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两大生态工程。每年按照市级下达的退耕还林指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对 25°以上的坡耕地有重点地开展退耕还林。林业部门同时严把造林质量,在整地、栽植、苗木调运等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确保“退得下、栽得上、活得了、不反弹”目标的实现。几年来累计退耕还林5800亩,成活率达到85%以上,合格率90%以上,实现了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抓好退耕还林的同时,我镇也抓好了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工作,几年来共完成荒山造林25300亩,石漠化造林5880亩,“四旁”植树85万株,完成封山育林5万亩,栽植苗木共计300余万株。为了巩固绿化成果,我镇于20xx年共聘请14名专职护林员组成护林支班,负责对全镇范围内的封山育林区进行巡回检查,严厉打击毁林开荒、复耕反弹、乱砍滥伐、放火烧山等违法行为,从而保证了全镇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大力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为了配合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作,我镇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注重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首先,在全镇积极推行“改燃代柴”工程,鼓励农民用煤用气,特别是集镇及其周边地区,鼓励干部带头弃灶用气,倡导农村农民生活新风尚。其次是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建设,走以废(废气、废水、废渣)变宝、以气代柴之路。从20xx年开始,我镇将***、作为农村能源建设试点,采取政府出资扶持的办法在农村推广“三结合”沼气池建设,现在全镇已建“厕所、畜栏、沼气”三结合沼气池300余口,受益人口1000余人。沼气池的推广运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砍柴难、烧柴难的

问题,结束了以往烟熏火燎的历史,而且每户每年可节约柴3000公斤,即保护了生态,净化了环境,又美化了生活。同时,在解决生活用能的基础上,又能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服务了经济发展。再则,我镇在***村大力实施了氨化养殖建设,通过组织领导、科技宣传、示范引路、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措施和手段,使群众认识到了氨化养殖具有散养改圈养,省时省工省力;减少资源浪费,扩大再生产;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商品率,服务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科学养殖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服务了生态环境建设。

(六)、强化项目争取,努力实施项目兴镇战略

“项目是经济建设的载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支点。”项目建设的争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竞争。以项目带动建设,以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已被各级党委、政府形成共识。“十五”期间,我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项目就是效益,项目就是品牌,项目就是形象”的经营理念,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项目争取与实施领导管理机构,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通过实施项目兴镇战略,我镇的项目争取工作有了长足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项目的资金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达到了利用项目“外树形象,内促发展”的目的。

五年来,我镇通过项目争取,成功实施了水利水保、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公路交通、生态富民、福利院建设等工程项目建设,有些项目已在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之中。项目的争取与实施,为农业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镇增添了活力,鼓足了后劲,为***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起到了“强劲健骨”的作用。

(七)、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1、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xx年实施税费改革以来,我镇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税费原则,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先后逐步取消乡统筹、农业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全面实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和中小学“一费制”。20xx年,农业税实行全免,这项改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2、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顺利完成。20xx年10月,我镇被市委确定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乡镇,率先在全市进行改革。配改前,我镇实有在编在岗工作人员111人,其中财政供养人员104人。整个改革过程,我们做到政策宣传深入广泛,操作程序严谨公正,“改非”领导心态端正,转制单位人心稳定,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转制合并、清产合资、职能界定、竞争上岗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改革发展协调相宜的良好局面。配改后,全镇事业单位减少 %,财政供养人员定编精减 %。

3、第六届村两委换届工作稳步推进。今年是第六届村两委换届年,为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我镇按照市“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指导组”的统一安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组建工作组对全镇13个村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进行指导,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成功。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按法定程序稳步推进。

(八)、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十五”期间我镇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高度重视科教文卫工作的战略地位,教育卫生工作成绩斐然。近年来,我镇积极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把学校教育同人才兴镇相结合,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结合,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两免一补”的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做好“普九”债务化解和危房改造工作。全镇教育教学成绩连年提高,从20xx年开始,我镇中考成绩综合评比连续4年居全市第一。卫生事业上,健全了医疗服务网络,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镇建立健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实施群防群治,定期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并在全镇各村、各单位深入开展了“创建平安***”活动,社会秩序明显好转。深入宣传贯彻《信访条例》,配备了各级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统一领导、部门协作、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各抓其管的信访格局初步形成。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每年与各类管理对象签订责任书,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计划生育工作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我镇一直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坚持“一强三抓”措施,推行“三结合”,落实“三为主”,全面落实“七不准”和“五个一律禁止”,坚持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几年来没有超生多生、漏报瞒报现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范围内,从而保证了计划生

育工作稳步健康推进。连续几年的计生年度考核,我镇计生工作位次都在前移。

(九)、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

近年来,随着小康建设进程的加快,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推动全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我镇积极开展文明集镇、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农户等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全体群众的家庭美德观、社会公德观、职业道德观、个人品德观有一个质的变化。同时,我镇经常利用“五一”、“十一”等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全民参与,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高了群众的文明素质。现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团结稳定、文明向上的“口子”镇形象已经树立。

总之,“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镇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进展。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解放力度不够。对中央的政策和上级的有关精神研究不够透彻,在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方面有所欠缺,经济发展不够快。

2、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迟缓,抗灾保丰收能力较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仍不巩固。

3、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

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特色产业不够鲜明,效益不够明显,对市场风险的抵御力差。

5、科技推广运用水平低,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6、政府在转变职能、改变作风、优化环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二、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了实现开门红,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生态旅游型边贸口子镇发展步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市干部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