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混合运算教案范本。
今天编辑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的文章,希望您通过本文内容能够获得更多深入的有用的帮助信息提升自我。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知识的纵向发展。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l、第10页例2、例3和练习三的第l~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左边的式题,可指名说出先做什么运算,再做什么运算.同时教师用红粉笔在乘法下而画一条根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接着教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应该注意的事项.
然后,做右边的式题。
教师:这个算式与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有乘法运算:左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前,右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后。)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通过买洗衣机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重点:正确计算,学会估算.
难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小黑板、挂图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教学新知,结合情境,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出示课本情境图,引出问题
师:你从图看到什么?(指名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轻声说说,然后举手说说)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爸爸、妈妈一共寄回多少钱?
2、结合情境,解决问题。
师:要想买洗衣机就要考虑家中的收入,还要考虑家里每月必须要用的钱,然后把剩下的钱攒起来买洗衣机,下面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小黑板出示:(1)每月生活费需要75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A、读题理解题意。
B、师引导学生首先估一估每月大致节余多少元?再实际算一算每月节余多少钱。
C、比一比,估算与计算的差异。(由学出示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计算前让学生估一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
教学步骤生独立估算和计算,然后全班反馈)
师:现在咱们解决第(2)题,小黑板出示: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1)、独自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活动三:说一说,算一算
278-199+683802-289+484
318+254-196427+273-165
活动四:想一想,做一做。
1、独立完成书本81页第24题。
2、抽生板演,并说说思考方法.
3、全班交流。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同级的运算顺序,学会用脱式解答同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级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脱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学生完成后,教师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为运用迁移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同学们在做些什么?
2、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3、怎样列式计算?
自己想一想,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反馈交流,总结运算顺序
分步计算:53-24=29 29+38=67
综合算式:53-24+38=67
总结:只有加减运算时,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77
总结:等号对齐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顺序
48-8+17 15÷3×5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二)改错
①15-6+4 ②2×6÷3
=15-10 =2×2
=5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①小题是错的,应先算15-6。
第②小题是错的,应先算2×6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1、2题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4)
上课时间:4/28
教学内容:83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3 5/9—2/3 1/2+1/6 3/4—5/8 1/6+3/10
9/14—1/2 3/8+1/8 5/9—2/9 7/10+5/10 3/10+3/4
二、探究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算式意义。
1-1/4-1/3 1-(1/4+1/3)
3、在书上独立完成两个算式的计算,再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
三、巩固
1、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 1—(1/2+1/6)
(2)我国约有7/10的人口在农村,其余的在城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3/4—5/8+5/6 4/5—(1/6+3/10) 3/7—(9/14—1/2)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
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并用迁移、类比的方法探究新知。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3.52.48.7-4.51-0.6
0.9-0.52.35.44.918.6-5.5
0.70.86.71.156.59.7-7
二、新授: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课件)
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体育运动,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运动会上取得了年级组第一名的好成绩,那你们也一定很喜欢自行车环城赛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看一场精彩的比赛!下面是每天的赛段里程,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张赛程表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出示)
日期
赛段
里程/千米
27日
第1段
39.5
28日
第2段
98.8
29日
第3段
165
30日
第4段
80.7
31日
第5段
99.4
总里程
483.4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互相说一说,你有几种方法解决妈妈提出来的问题?
(2)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解决吗?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三种方法同桌说说每种方法的运算顺序教师总结出算法出示大屏幕上学生读
(板书)
(1)483.4―(39.598.8)
=483.4―138.3
=345.1(千米)
(2)16580.799.4
=245.799.4
=345.1(千米)
(3)483.4―39.5―98.8
=443.9―98.8
=345.1(千米)
4、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
483.4―(39.598.8)和483.4―39.5―98.8是相等的。
5、想一想:整数的混合运算的法则在小数中适用吗?(适用)
你觉得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和减法,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有哪些凝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关(我会填)
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
7.4-3.41.6先算()再算()
8.75-(2.75+3)先算()再算()
2、第二关:我会判断
(1)4.8-1.25+2.75(2)39.9+(20.1-1.54)
=4.8-4=3.99+18.56
=0.8()=22.55()
3、第三关:我会计算:
85.7-(15.3-4.8)19.9214.4-9.92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在同一个算式中的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二赛段结束后,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1)483.4―(39.598)(2)16580.799.4(3)483.4―39.5―98.8
=483.4―138.3=245.799.4=443.9―98.8
=345.1(千米)=345.1(千米)=345.1(千米)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训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
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加法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L口算。
(1)用门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四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口算结果。
(2)用卡片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口算。
5.2+2.83.63+6.37O.72+O.28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提问:在整数加法里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两个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追问:我们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第16复习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书: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从左往右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里,没右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现在我们来看例6;
(2)出示例6。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要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
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8)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说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GZ85.com扩展阅读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范文十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写好教案,课堂教学更完美。这篇文章“四则混合运算课件”很值得一读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建议您不要错过,请注意本文仅作参考之用!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页的整理与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对策:
帮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补充一些拓展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一)小学讨论:
1.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举例说明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3.用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二)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如运算顺序及运算律等。
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练习
1.口算练习。
学生用1分钟时间完成第87页第1题的口算题,完成后快速核对计算结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算情况。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出示:3/410/11+3/41174/7-4/74
提问:这两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交流后明确:这两道题不能用简便方法来做,只能按运算顺序来做。
学生在本子上独立计算,同时指名板演,教师结合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讲评。
(2)出示:9/4(4/9+16)84(7/12-1/12)
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打算怎样计算?
交流后明确:这两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及时讲评。
(3)出示:5/93+4/933/75/18+4/75/18-5/18
提问:这两题又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运用哪个运算律?
交流后明确:这两题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及时讲评。
(4)出示:3/4[(7/15-1/5)2/3]
提问:一个题目里面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交流后明确: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一般如果看到除法先可以转化为乘法,再进行计算。
三、解决问题练习。
1.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1)一件衣服降低了1/6.
生:现价=原价(1-1/6)原价=现价-降低的钱数
提问:1-1/6表示什么?降低的钱数怎样求?
(2)鸡的只数比鸭多1/4.
提问:这里的1/4表示什么?
通过交流明确:鸡的只数=鸭的只数(1+1/4)或鸡的只数=鸭的只数+鸡比鸭多的只数。
(3)果园里有果树960棵,其中梨数的棵熟占5/6,苹果数占1/6,其余的都是桔子树。
请学生自己提一个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自主解答,最后进行交流。
2.补充练习。
(1)某煤矿7月份产煤25万吨,8月份比7月份增产1/5,8月份产煤多少万吨?
(2)某个家庭上月用水450台,本月比上月节约了1/10,本月用水多少吨
(3)某厂有男职工640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7/8,这个厂一共有职工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第87页上第2、3、4题。
课后反思:
实际教学时与课前设计的教案有所不同,如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时,我请学生先观察教材第87页上的第2题的六道题目,选出自己认为能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接着让学生先练习这几题。在未计算之前进行判断时,有一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44/5-4/54,结果在计算后学生们发现这一题不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由于这几天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出了点问题,不能及时上传课前思考和课后反思,所以我未能及时学习到高教导提出的建议,真是有点遗憾。昨天,我已上了这一课,所以上完课后再来看高教导的课前思考,觉得这些建议真不错,如果实行,肯定能提高本课时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还好,下周一我还将上复习课,到时能借鉴一下组内老师的做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2】
教学内容: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第42页例6练习十一4、5、7-10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正确解答二、三步计算的小数一般应用题。会列综合算式,会一题多解,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小数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3.6加上1.2的5倍,再减去2.88,差是多少?
(2)3.6加上1.2的和,再减去2.88的差被5除,商是多少?
(3)7.5乘以32除3.2的商,所得的积加上2.5,和是多少?
2、说出下列数量关系:
(1)每天修的米数()=总米数
总米数每天修的米数=()
总米数天数=()
(2)()()=总价
总价()=数量
总价()=单价
二、新授
1、出示课题
2、教学例6
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
要求学生先分步列式,然后再列综合算式。(指名板演)
3、比较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最佳?为什么?
教师概括:从两种解法的两个综合算式,它们的联系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这是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第二种解法更为简便。
4、做一做:
P42⑵
让学生自己用两种方法解答,说出解题思路与方法,明确最佳的解法是哪一种。如果题目没有要求用两种方法,要懂得选用最佳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课本P43第4、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7~10题
⑺水稻专业组有两块早稻田。一块45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产1.3千克;另一块56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产1.45千克。这两块早稻田的总产量是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⑻小红的身高是1.36米,小强比小红高0.04米,他们两人身高的和是小林身高的2倍,小林身高是多少米?
⑼四年级要为图书馆修补244本图书,第一天修补了49本,第二天修补了51本。剩下的要3天修补完,平均每天要修补多少本?
⑽先锋小学要用长0.96米,宽0.69米的红纸布置一个光荣榜,这个光荣榜高1.92米,长3.45米。布置这个光荣榜需要多少张这种纸?
板书设计:
列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后感: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3】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练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170.70.40.015.3+6.75.4-3.6-1.4
300.01151.512.9-8.57.20.4+2.81.4
教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投影出示: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6.2加上4.2除以2的商,再减去1.5,差是多少?
(2)6.2加上4.2的和除以2,再减去1.5,差是多少?
(3)6.2与4.2的和除以2减去1.5的差,商是多少?
(4)6.2减去4.2与2的和,再乘以1.5,积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
1.口答:练习十一第6题中每小题的运算顺序。
[69-(4.74+5.16)6]1.2
[3.5+15-9.80.8]1.6
2.分析练习十一第8题的数量关系。
3.练习十一第9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7.5+6.1)]1.5=14.7
[-13.6]=14.71.5
-13.6=9.8
=23.4
生试做第二小题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一第6、9题
四、作业
练习十一7、8、10题。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我的说课流程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模式、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说课堂评价。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个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一个课时完成。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创设情景,根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联系。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1、重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2、难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情境法和练习法。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思考、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要求,我准备了课件。
我对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1.迁移法。
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并且总是相互补充,彼此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认旧引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完全可以从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中进行迁移。这样通过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发现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联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练习法。
练习可以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还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本课时的练习,是在例题教学后安排的,有针对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的题组练习,变式计算练习及综合性的应用题,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题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其计算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我设计了口算、说说下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三种题目导入新课,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发表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预设5分钟)
【设计意图】新课前让学生对小数加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关系进行猜想,既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很自然地让学生去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作出适当评论。)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师提出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分钟)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1、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学生把自己的解答板演到黑板上。组织学生评价:
(1)教师概括:这两种解答方法的意义不相同,第一种解法是用脱式计算。第二种解法是用竖式计算少。
(2)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1)要求学生先分步计算,再列综合算式计算。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归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数的运算顺序完全相同。
3、出示例题:
(1)学生观察,你发现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简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7.65和6.35、3.72和6.28可以凑成整数。
(2)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有没用简便算法的学生,请他(她)上黑板板演出来。再请一名用简便算法和学生黑板板演。
(3)师:比较刚才两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整数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12分钟)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6.85+4.9+6.07 62.15—8.62—14.7 26.8+(5.36—3.95)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开放练习”考察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我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进行总结,然后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评价作用,从内容理解、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多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则主要从学生的自学态度、自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评价。
通过师生评价,使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更深入、更系统。同时,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反馈中暴露出来的共同疑惑,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点拨升华”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本课的主要活动:小刚买书的事情,活动中主要采取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评价,比如教师在小组的数据记录表格中及时评出优良。
两个练习都以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师评价时以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及小组长把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行评价,督促学生课下积极预习,课上积极回答问题,通过外在的督促,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
课标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结合本节课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开发。
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科书、教师用书、辅助材料等资源,研读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也为课堂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情境图,便于孩子们发现信息,展开讨论。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我认为多媒体教学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教学手段,而应该成为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便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多媒体教学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如:“买书,找钱这样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节课提供了生活资源。
4、课堂生成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是本节课的生成性资源。
在练习时,学生的错题资源也是本节课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电脑课件、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天天都要和数做朋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看看有哪些数?
出示一组小数和整数:
2.650.90.5
3.71.30.2812
0.361.568.127.5
1、复习四则运算
(1)(学生口答,老师相机板书:整数小数)
(2)请你从这几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组成一道算式并且口算出结果。(学生口答结果)
(3)问:在我们刚刚口算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这就是我们学习过的四则运算,在这四则运算里加法和减法是一级运算(板书),乘法和除法是二级运算(板书)。
2、复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1)请同学们从这几个数中选择三个或四个数组成一道综合算式。(可以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
把综合算式写在课前准备的纸条上。
(2)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六道算式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把这六道综合算式分分类。(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从左往右先算二级运算先算小括号里的
(4)每个同学从第一行的三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做在练习纸上。(三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5)集体订正。
3、小结揭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那你觉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强调运算顺序)
4、复习简便计算:
(1)出示(8.11.3+8.13.7)5(也是黑板上的最后一道算式)
(2)先让同学自己完成,比一比谁做的最快。
(3)集体汇报:请做的快的同学来介绍方法。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认真审题,灵活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5、练习:
7.8+4.3-6.4+1.71.22.70.54.8
(2.5-2.50.6)418-3(2-0.8)
一组一题做在练习纸上,投影仪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有点累了吧?下面我们来做一做身体健康操。
第一节:小嘴巴说一说
请你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3.6[(1.2+0.5)5]
0.750.30.5-3.2
7-0.5+14+0.83
3.60.4-1.25
第二节:小眼睛找一找
下面的计算对吗?
0.2540.254
=11
=1
7.40.65+10.5
=0.481+10.5
=10.981
第三节:小手做一做
1、从21.3与8.75的和里减去0.75,结果是多少?
2、16除以2的商加上3.5。和是多少?
第四节:小脑袋估一估
一块梯形的土地(如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说说大约是几十平方米,再计算,得数保留整数)
三、走进生活,拓展练习。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生活看一看。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我们作为家里的小主人该去超市选购一些食物用来招待客人了。
今天妈妈给了你们每人50元钱,你们来到了超市,你们准备选购哪些食物呢?把你的购物清单写在练习纸上。(出示食物的图片和单价)
我们比比谁是最棒的小当家!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能掌握并按照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运算。
3.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正确使用中括号,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
4.能灵活地运用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
活动黑板或幻灯投影。
教学步骤
一、复习四则计算的意义与法则(板书)
1.填表。比较整、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与法则。
整、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和法则
2.判断课本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1题。让学生认真审题,错的指出错在哪里,并加以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3.3十4.752.l-0.70.2430.40.2
2312.5803.6367.47.40.1
(2)笔算:
2.450.3431.90671012.5
3.050.078(保留两位小数)
27.1827(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5818(商保留三位小数)
笔算前要求学生说一说循环小数怎样计算,怎样求积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
二、复习运算定律
1.填空,并说出运算定律的名称。
182+68=□十□
(45+34)+56=45+(□十□)
49825=425□
10145=□45十□45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全班齐做教材第138页第3题(填书)。
2,简便运算。
①3.4-0.65+7.2一0.35
②2.57.6十1.42.5+2.5
③0.5321.25
④1.70.8十0.172
指名板演,齐练,教师巡视,辅导差生,收集错例,讲评。
三、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说一说,什么叫做两级运算?
2.说一说,四则运算的顺序,先讲再板书:
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整、小数四则同级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混合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有中、小括号的,
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大家练(指名板演,齐练,巡视辅导)。
⑴7.41.5-4.680.9
⑵[80.82+(9.8+8)1.4]0.311
⑶[l.2十0.8(10-3)]0.68
做后集体讲评。
四、练习
教材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2、4题。
作业辅导
一、填空:
(l)3.50.28表示
(2)0.461.02表示
(3)3.24表示
二、在○里填上>、<或=。
1.40.99○1.40.65○0.651
7.22○7.20.512.80.04○12.8
9.62.3○9.61.431.8○1.43
三、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806一(0.47+0.806)4.65(l7.52.5)2.5
(9.2-3.68)2..5十1.90.73.48.4十160.34
47.6[32.5一(11.042-1.02]5.1一(80.5+3927)(保留两位小数)
四、文字题。
(l)125个0.08减去0.4,再除以l.2,商是多少?
(2)4.25减去4.25乘以7.18与6.18的差,所得的差再乘以0.98,得多少?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知识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教学重点是理解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将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正确的应用。难点是正确地进行(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能力目标:①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②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的乐趣。
(3)情感目标: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向智能结构转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②通过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二、说教法
这部分内容是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这之前学生已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对小数也有了的初步知识,会进行小数的加、减、乘法的计算,本单元又学习了小数除法,因此这部分既是新知也是小数运算知识的结束。
教学理念:
第4信息窗呈现的是三峡水库淹没范围示意图。以文字形式提供了三峡工程一、二期移民人数和最终移民总数。拟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三峡移民数量问题,引入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提出: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多少万人?
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然后分小组交流。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做题思路表达清楚。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分步计算,可能综合运算,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后,教师顺势介绍中括号,讲解中括号的写法及用法,通过小括号与中括号的比较,归结出小中括号的运算顺序。通过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对比,引导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教法措施:
①本节课首先运用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规律,通过迁移、对比的教学方式,导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运算顺序,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运算顺序方法的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团队精神,解决本课的重点。
③课堂练习中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判断、改错等多样化的练习,让学生既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明确要保证计算的准确就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作风,从而进行难点突破。
④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课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小数乘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法措施:
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观察法、迁移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的应用,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混合顺序来解决新课。在观察、比较、验证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②设计针对性练习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做题反馈情况及时给于引导和补救突破难点,使之形成技能。
四、说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前后搭建引联系。
1、口头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2、你能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习,加深学生对死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通过对整数知识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为新课铺基引路。】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层层推进定目标。
1、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从三峡的几个重要的水库建设,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建设,三峡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出示录像《三峡移民谣》)
师:通过观看视频,三峡人民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感动。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移民的具体情况,好吗?(出示信息窗)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情境图,激发学生对三峡人民这种牺牲精神的学习,提升爱国情感。】
2、师:请同学们观察信息窗,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吗?怎样列式?
板书:(1)第一、二期一共移民多少万人?
(2)第三、四期一共要移民多少万人?
师:同学们提的非常好。还能提出一些稍复杂一点的数学问题吗?
板书:(3)第三、四期平均每期要移民多少万人?
师:你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着重研究这个问题,好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创设情境到出示信息窗,设问解答、知识点层层推进,巧引主题】
第三环节:交流合作,细细探究建模型。
1.自主探究
师:要求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有多少万人?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①现在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在练习本上做出来。开始!
②哪位同学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指2生到投影仪展示并表述自己的做法)
(a)先求前两期移民人数,再求后两期需移民人数,最后求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多少人。算式:(34.15+38.25)=72.4(万人)113-72.4=40.6(万人)40.62=20.3(万人)
(b)先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一二期的人数,求出三、四期需移民人数,再求出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多少人。
算式:(113-34.15-38.25)2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2.对比分析
师:我们来观察分析一下:
①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②对比算式又有什么不同点?
师:谁谈谈自己的看法?(指生回答)
相似之处:
都是通过求出三四期的人数,再求三四期平均每期多少人?
不同之处:
所求三、四期人数的方法不同。
分步算式先求前两期的人数,然后用总数减去前两期人数的和
综合算式是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一二期的人数。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同时又高于这些知识,趋向复杂,我设计了对这两种算法的比较分析,比较异同使学生发现解题思路的相似性,在不同中感受到殊途同归的数学价值,不同之处还能产生列综合算式的需求,为中括号的出现做好铺垫作用。】
3.小组合作
师:结合(113-34.15-38.25)2这个算式,才能表示出从113中减去34.15与38.25的和呢?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开始!
师:如果出现下列算式,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一下,他们做的对吗?
算式1:113-(34.15+38.25)2
算式2:(113-34.15+38.25)2
师:小组思考讨论:算式1和算式2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刚才的思路是否一致?不一致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索时间与空间,让他们通过团队的力量,先尝试自己来分析解决;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放的空间更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中发现错误,并在明确错误原因的基础上想各种方法改正错误,引出中括号,这样设计突出了中括号的作用展开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4.汇报交流,总结提升
(1)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看法?
师:要保证先算113减去34.15与38.25的和,只要换上个符号就可以了,应这样列式:[113-(34.15+38.25)]2.
刚才添加的这个符号名叫做中括号,这样表示[].
(2)师:为什么要用[]呢?
使用中括号可以改变原来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那么中括号与小括号有什么区别呢?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检验运算顺序。
师:具体到算式[113-(34.15+38.25)]2应该如何计算?
让一学生上黑板上板书验证,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出。
师:将列出的算式与分步算式进行对比,确定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师强调:[113-(34.15+38.25)]的第二步是[113-72.4],避免学生丢掉中括号。
5.归纳总结,理升本质模型。
(1)比较:结合刚才的计算,比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以往所学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一样?哪里不同?(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总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只是在今天的学习中多了个中括号。
(3)迁移、提升:谁能总结出计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先充分鼓励学生总结,最后教师补充得出: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加强与小括号的对比,使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要用中括号,而且知道什么时候用,对小括号与中括号的作用层次清晰,便于归纳。通过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以往所学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比较,加深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和巩固。】
第四环节:实践应用,因材施教巧突破。
如今的三峡景色宜人,而且也成为了人们的旅游胜地,同学们想参观一下吗?不过要经过闯关练习才行!
课件出示三道闯关练习,大家齐努力,一起来闯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闯关抢答,充分发挥学生的凝聚力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抢答,激发学生的做题欲望,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做题、研题当中,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明确中括号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真正的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五环节:反馈评价,应用价值精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小小括号作用大,粗心大意酿大错,希望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养成细心遵守运算规则的好习惯,牢记运算顺序,做个计算小状元。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带有括号的的小数四则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带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四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先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9脳935-875梅2519脳(935-875梅25)[51梅(120-103)+24]脳64
2、如果把第二题改为1.9脳(93.5-87.5梅2.5),与原式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呢?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顺序与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
二、教学新知
1、学习例3
(1)审题:题中带有括号,应先算什么?小括号里面有几级运算?应怎样计算?
(2)学生计算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里应先乘后加。
2、学习例4
(1)审题:与例3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学生运算后,请一位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同坐两人交换意见,核对运算过程和得数,反馈纠正。
三、巩估练习
1、比较下列两组题的运算顺序(口答)
(1)1.8脳(1.4-0.26)梅21.8脳(1.4-0.26梅2)(1.8脳1.4-0.26)梅2
(2)(7.6-5)脳(0.3+0.9)梅10[7.6-5脳(0.3+0.9)]梅10
每组题的数字、运算符号都相同,只是运算顺序不同,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2、计算:
3、下面两题正确吗?错的请改正。
(1)1.8+1.2梅(1.2+1.2)
=3梅3
=1
(2)(0.9+1.11)脳(10-0.8)
=1.2脳9.2
=11.04
4、看谁计算正确
反馈:抓住学生中的问题,分析讲评,及时纠正。
四、课堂总结
1、有括号的小数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1练第2、3题。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9】
教学内容:
P75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让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的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的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小结。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2.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想想该怎么算?让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问: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样。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地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何联系?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这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指出: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问: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连在一起,你是怎么处理的?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3.做练习十二第5题
提出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
集体评讲。
4.做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集体核对。
5.做练习十二第2题的第1竖排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后评讲。
6.做练习十二第3题的第1竖排。
练习后评讲。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做练习十二第2题第2竖排。第3题第2竖排,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
后全班交流。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10】
课题一: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够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的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课题七: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整理与练习的探索与实践第5、6题和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一小题题意: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5)理解第二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页第1-3题和练习三十六的第1一5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解答应用题的-般步骤,提高脱式记算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有的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有没有简便算法。)
2.让学生做教科书第188页第(九)栏的口算题(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四则运算指的是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哪些是第一级运算?哪些是第二级运算?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三条规定。)
2.做教科书第151页第1题。
先请四名学生说出这四道混合运算式题应当按什么顺序计算,再让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错误,注意纠正。
三、复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51页第2题,教师巡视。做完后,请-、两名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用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复习应用题
1.教师:解答应用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指名学生简单地说-说。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51页第2题。教师巡视,要求学生用最近新学的方法写出检验过程(即把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往回倒推的方法检验)
3.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并画出线段图。然后,结合线段图逐个分析这三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归纳:这是有关联的三道题,最后要求的问题是柑同的,第一个条件也都相同,只是其余的条件不同。有的可以直接算出答案,有的需要先算一步才能求出解答最后问题的条件,有的需要先算两步才能求出解答最后问题的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通过画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步骤。解答以后,还要进行检验。通过以上的检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三道题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六的第1-5题。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经典11篇)
教学方案和课件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它们既涉及到教学的步骤,也涉及到教学的标准。所以,准备制作教案课件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好的教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教案呢?经过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精心筛选,本文“四则混合运算课件”是最值得一读的文章之一。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本网站的更新!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重点: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弄清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9(935-87525)[51(120-103)+24]64
1、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2、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C、讲授新课:
例3:4.38(36.94+34.30.2)
提问:1、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2】
复习内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1-3题和练习十六的第1--5题。)
复习要求: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3.通过解题和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4.通过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灵活解答应用题能力。
教学难点: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同学们,我们已学完了第二单元的所有知识,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下复习和整理。(板书:整理和复习)
2.回忆这单元有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3.汇报: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应用题
(1)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三步计算应用题
(3)行程问题应用题
二、复习指导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⑴看书例1、例3,从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学生回答:从例1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计算只有同一级运算的式题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⑶练习:口述运算顺序0.18+2.19-1.625.131.70.5
⑷例2,知道了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
⑸教师强调:同级运算可以一步计算出来。
⑹计算2.151.4-19.950.65+4.31
15.05[(6.07+2.53)0.35]
⑺例3,我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小括号和中括号是在需要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还知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还知道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⑻练习:分组完成68页1题(指名板演)
⑼例4,知道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口述解答过程:1.561.7+0.4411.7-0.7
11.72-7.85-(1.26+0.46)
⑽小结:我们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了整理,不仅进一步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还能灵活运用计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2.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1)说出下列各题问题所需的条件,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①52.4减23.1与7.2的积,所得的差除43.8,求商。
②11.2除以14的商加0.7,再乘以4得多少?
③21减去3.4与4.7的和,所得的差,乘以0.5积是多少?
提问: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2)看书45--46页看你都学会了什么?(学会了用摘录条件和问题、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学会了第二种检验方法,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按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结果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说明解答正确。还学会了解答应用题要经过4个步骤)
(3)练习:第3题根据计算步骤解答下列各题(投影出示)
①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15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引导学生按解答应用题的4步来口述这道题的解答过程。)
②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知生产了400只,剩下的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根据上题的思路边说解题思路边完成解答过程。)
③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知生产了5天,每天生产80只。剩下的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画出线段图解答,指名讲解题思路。
(4)提问比较:从以上几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三道相关联的应用题,2、3题是通过把一步应用题逐步增加条件扩展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时都要根据解答应用题的五个步骤来完成。这样就能解答各类应用题。)
三、综合练习
1.按顺序填写下面的方框,然后列综合算式解答。
1.281.524.380.73
+
0.259.2
+
3.22.5
2.下列各题列式对吗?错在哪?
⑴6.2减去2.4与1.3的和,差是多少?
列式为:6.2-2.4-1.3
⑵10减去5.6与1.3的积,所得的差去除24.8,商是多少?
列式为:24.8[10-(5.6+1.3)]
⑶8.4减去8.4与1.6的和,所得的差除以4,商是多少?
列式为:8.4-(8.4+1.6)4
四、学生质疑
五、作业
练习十六3、4、5题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的整理与练习第5、6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对策:
补充一些拓展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对自己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出示第88页第5题。
(1)提问:你能根据题中的信息求出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交流,说说怎样求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
(2)提问:请大家先猜一猜,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你能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吗?
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计算验证,最后交流。
2.出示第88页第6题。
(1)提问:如果再画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再和刚才一样来进行研究,那么我们又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呢?
学生同桌之间可以先说说自己准备画多大的长方形,然后通过计算来探究规律。
(2)多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教师及时评价。
(3)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适当改变条件,做进一步的探究,并对发现的规律进行适当的解释。
二、计算练习。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3/48/9+3/4984(5/12-2/7)66/7+6/71/6
[7/8-(1/3+1/6)]9/4(1/27-1/36)1/99/103/7+7/31/10+1/10
学生每人任选三题进行计算,教师结合学生板演进行讲评,重点讲评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
2.解方程。
5/6x-4/5=2/5x-2/3x=8/9
4-1/5x=29x=15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交流解题过程,教师重点讲评后两题。
3.列式计算。
(1)5/8的3/5减去1/4,再除以5/6,商是多少?
(2)一个数的7/8比它的5/8多3/4,求这个数。
(3)一个数的3/8减去7/12等于1/2,求这个数。
说明:教材上未出现这一类型的题目,需要加以指导,要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列式和计算。
三、解决问题练习。
1.看图列式。(图略)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并将图意用实际问题的形式来表达,然后列式计算。
2.补充练习。
(1)小红看一本120页的书,如果每天看这本书的1/8,一星期能看多少页?
(2)一张宣纸有3/2平方米,小明先用这张纸的1/4练楷书,又用3/4平方米练行书,一共用去多少平方米的宣纸?
(3)运输队要搬运72吨货物,已经运走了16车,还剩1/9没有运。平均每车运货物多少吨?
(4)一筐苹果连筐共重34千克,吃掉1/4后,连筐还重28千克。这个筐内原有苹果多少千克?
(5)东坪村要修一条3/4千米的水渠,已经修了1/6,再修多少千米正好修完这条水渠的一半?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四、组织评价和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练习,你觉得自己这一单元学得怎样?请大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对照教材上第88页的内容进行评价。)
五、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课后反思:
今天是第二节复习课了,怕学生对复习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解决问题部分的难度,这样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学习带有一定挑战性,需要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类稍复杂的问题。从实际教学情况看,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通过完成基本内容的复习和练习,能帮助大部分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拓展,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提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两个班中虽然有不少平时上课不专心,作业书写也较马虎的学生,但当课堂上出现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他们很乐意动脑思考,并且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的学生、这时的学生是可爱的,但愿我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多想办法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都爱学习、主动学习。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页例3例4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九的
第5-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用运算定律进行整、小数四则的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掌握括号的使用法。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运算定律进行整、小数四则的一些简便运算,掌握括号的使用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将复习题制成卡片(每题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下面各题怎样运算更简便?
6253.2369+3616
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口算脱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3
出示例题:计算3.61.2+0.55
让学生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出题目的得数。指名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我们计算这道题时,是按什么运算顺序做的?
学生:是按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做的。
那么,在这个算式里,如果要先算1.2十0.5,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加小括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上小括号,使算式变成3.6(1.2+0.5)5。
教师,这道题变成了带小括号的式题,谁能说说带小括号的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计算。计算到第二步3.61.75时,可以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答出,乘除法同是第二级运算,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那么,大家先算算3.61.7等于多少?
学生会发现只能得到2.117647.......与后面的5相乘。这时教师可以说明:在脱式计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再接着往下计算。
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注意写约等号,同时要注意指出约等号的用法。
接着指出:由于3.61.7除不尽,就要取商的近似值2.12再接着算,所以从第二步到第三步就应该用约等号连接。
接下来应该怎么算?2.125得多少?
学生计算出2.125等于l0.6后,再问:第三步算出的得数应该用等号是约等号连接?
学生先讨论,再回答。(因为得数没有再取近似数,就要写等号。所以应该用等号连接。)
看黑板上的题,小组讨论:
1、3.6(1.2+0.5)5我们用了什么符号?
2、在这里,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指出;有时需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
我们在列综合算式时,为了改变运算顺序,有时只有小括号还不够用,还要用到中括号[]。
教师板书,中括号[],并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比如,在(1)的算式里,如果要先算(1.2+0.5)5,就要加中括号。这样就可得到下面的算式:
(2)3.6[(1.2+0.5)5]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谁能根据这样的运算顺序,说说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他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注意巡视,并提醒学生:要注意除不尽时,应该怎样取近似值。
做完后,全班一起订正。注意一要强调带中括号式题的运算顺序;二要强调近似值的取法和约等号的用法。
2、讨论教学例4。
从以前的练习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做多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时,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比如,1.82.58+1.81.42
教师板书例4的算式。
先小组讨论,再独立完成。
订正时,先请两位学生说一说第一步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同时指出:以后计算多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有的步骤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算法。
2.做第124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这两遭题应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指名两个学生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注意巡视,若发现有学生使用简便运算有困难,应及时给予启发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九的第5题。
这道题要求学生能用简便算法的就用简便算法。
2、做练习二十九的第6题。
做题之前,教师先提出要求,比一比准的运算顺序掌握得好,谁的计算灵活简便,结果又准确。做完题后就赶紧举手。然后让全班学生同时开始计算,教师注意巡视。
3.做练习二十九的第7题。
这三道文字题,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和使用括号。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注意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做练习二十九的第8、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体订正。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1、12题。
板书设计:例3:计算3.61.2+0.55
(1)要先算1.2+0.5怎么办?
(2)要先算(1.2+0.5)5怎么办?
例4:看一看下面算式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
1.82.58+1.81042
课后附记: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练习十五第11~17题和练习十
五之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计算的方法和小数乘、除法里得数
大小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
提高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四则运算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节课,重点练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同时结合
练习小数计算的方法。通过练习,要提高整数、小数计算的能力。
二、小数四则运算练习
1.直接写得数。
做练习十五第1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得数,然后指名口答,校对结果。
2.笔算。
3.40.124.80.15
3.41.24.81.5
提问:每个乘法算式的积和3.4比,大小怎样,为什么?每个
除法算式的商和4.8比,大小怎样?为什么7.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把横式做在练
习本上,看一看结果与分析是不是相同。
3.做练习十五第12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O里填、或=。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要求学生说一说理由。
三、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下面各题先说-说现在要求按怎样顺序算,再按要求添上括号。
5.41.2+1.81.5......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乘。
4.6-1.2+2.40.5......先算加,再算减,最后算除。
提问:如果把第一行条件中的支数都扩大2倍,6支圆珠笔和
4支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把第二行条件中的支数都扩大3倍,6支圆珠笔和9支
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结合提问板书:
6支圆珠笔4支铅笔)17.4元
6支圆珠笔9支铅笔净20.4元
提问:现在第二行条件中多买了几支什么笔?多用了多少
元?你能算出一支铅笔多少元吗?
谁来算一算,一支铅笔多少元?
算出了一支铅笔o.6元,你能算出圆珠笔的单价吗?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14题前四道题,第15题第一行,第
家庭作业:练习十五第14题后四道题,第15题第二行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3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5-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的含义及解题思路。
如果把问题改成: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就成了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1)比较复习题与例3的不同。
问题不同:复习题要求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而例3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2)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的含义。
1/4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量比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1/4是哪个量?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表示出今年班级的数量。
(4)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可以先算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4+241/4,说说241/4的含义,独立解答。(板书:先求今年增加的班级数,再求今年的班级总数)
(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24(1+1/4),说说(1+1/4)的含义。(板书:先求今年的班级总数是去年的几分之几,再求今年的班级总数)
(6)小结:解答这类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2、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找出题中的关键句,分析题中2/3的含义,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独立解答。
3、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教师及时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如学生有困难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
指名学生解答,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请学生比较这两题的解法,沟通其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的第7题。
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2、做练习十六的第8题。
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两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根据线段图说说这两小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最后再列式解答。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做练习十六的第9题。
先让学生适当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答相应的问题。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6、7、8、9题。
课后反思:
今天又是一节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例题3是已知某小学去年的班级数,以及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几分之几,求今年的班级数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要用到两条线段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今年的班级数与去年班级数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利用画线段图及抓住关键句来分析数量关系,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通过线段图,学生能清晰地看到要求今年班级数,必须先求出今年比去年增加的班级数;也可以先思考今年的班级数相当于去年班级数的几分之几。
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解答,但也仍存在少数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而是在机械模仿的问题。尽管课堂上我在请学生回答自己所列算式时一直追问学生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以此来督促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并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下节课是相应的练习课,看来要多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看看他们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又该如何解决。
上课日期:11月28日星期三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练习十五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运算。
2、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措施:
设计相应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学生先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
观察每个方程,说说方程的特点。
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
学生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进行讲评,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检验。
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7/8-2/3)(7/10+1/5)(2/5+1/3)4/5+3/4
3/10[1/2(2/5+4/5)]7/161/10-7/161/9
(1-1/65/12)7/6(4/2599+4/25)1/8
学生独立计算,每人任选三题,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及时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练习十五第8题。
(1)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任选一题。
4、练习十五第9-11题。
(1)分析第9题,学生先读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分析第10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算式,要让学生明白要求两个小队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先要算这两个小队一共采集树种的千克数和这两个小队的总人数。
(3)分析第11题,解决每一问时鼓励学生说数量关系并注意第2小题与第3小题之间的联系。
二、拓展练习
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气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气3/2立方米,两天用的煤气量占本周计划用气量的3/8.这一周计划用多少立方米煤气?
2、工程队运来黄沙9/2吨,运来的水泥比黄沙重量的2/3少1/5吨。黄沙和水泥一共运来多少吨?
3、小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前3天看了总页数的3/4,后2天准备按1:2看完剩下的页数,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页?
三、全课总结
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不同,必须看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先约分再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7、9、10、11题。
课后反思:
上周五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内容,过了一个双休日,不知学生遗忘得怎样了。所以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先让孩子们回忆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接着就组织学生练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体会在哪些情况下适合用简便方法计算。
由于补充了一些练习题,就没有让学生来研究有一下教材上第82页的第9-11题。结果,在课堂作业中发现问题还挺大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时有些学生是跟着感觉走,乱做一气。真担心,后面要学习《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了,这些学生又该怎么办?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8】
第二单元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教学内容:(机动2课时)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4课时左右)
2。应用题(10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教学要求:
1。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是学生进一步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3。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行程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解答文字题的方法,会用中括号列综合算式解答。
3。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会列综合算式解答。
4。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行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在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后再计算。在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号。
2。分析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1~例3和做一做,练习十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明确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高度概括、总结。
3。学会使用中括号,灵活运用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中括号的使用。
教学难点:在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后再计算。在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号。
教具准备:投影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32。8+191。82-0。630。420。58。20。01
5。21。30。67+1。240。51171。60。4
2。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贴)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尝试
1。出示例1:下面的算是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7-2。5+4。63。660。9
⑴读题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①第一个算式含有加、减两种运算,要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②第二个算式含有乘、除两种运算,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③这两个算式中,除了整数就是小数。
导入: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⑵师: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⑶你能把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换一种说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⑷生试算,指名板演。
3。7-2。5+4。63。660。9
=1。2+4。6=21。60。9
=5。8=24
⑸反馈练习:口述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0。5+0。833。60。45
2。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5。6-51。736。75+2。521。2
⑴读题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①这两个算式里都含有两级运算,所以第一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第二题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②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
⑵试算并说说解题思路。
35。6-51。736。75+2。521。2
=35。6-8。65=6。75+21
=26。95=27。75
⑶反馈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7-0。514+0。832。6+80。53
3。60。4-1。250。750。30。5-3。2
3。例1和例2都是没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接着请看例3。
三、示范
1。出示例3:计算3。61。2+0。55。
⑴生独立计算,集体订证时,说说这道题含有几级运算?
⑵在3。61。2+0。55里,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⑶在3。61。2+0。55里,如果要先算(1。2+0。5)5,又该怎么办?
⑷讨论
⑸汇报讨论结果,板书:
3。6(1。2+0。5)53。6[(1。2+0。5)5]
⑹提示:有时需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如果使用小括号后还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用到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⑺自学P。40页内容
⑻你看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⑼注意: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然后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再接着往下计算。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这一步,要注意写约等号,到下一步如果没有再取近似值,仍要写等号。
2。反馈练习:
0。4(3。2-0。8)1。25[(3。2+4。06)6。05]
四、应用
1。填空(投影出示):
⑴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
⑵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运算。
⑶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同一级运算,要从();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运算,后做(
)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再算()里面的。
2。练习十第1、4题。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3。63-40。823。8+5。674
=40。8-40。82=7。474
=02=1。24
=0=4。8
五、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六、作业
练习十第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例4,做一做,练习十第5~10题)
教学要求:是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些简便算法和括号的使用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有关知识简便计算一些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难点: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能简便计算的要尽
量使用简便算法。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5+0。25)42。74+8。32+1。688。40。2+1。60。2
10。72-3。5-0。72253212。518。3-9。30。7
学生口答计算结果,并讲每道题是怎样算的。
2。揭示课题: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简便算法)
二、尝试
1。投影出示例4:看一看下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82。58+1。81。42+0。5
2。学生观察和思考后回答:
(1)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2)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生用简便算法计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4。向学生说明: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哪一部分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算法。
三、应用
1.做一做。
先由学生观察并讲这些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再指出,有些题不是一开始就能看出可以用简便算法,而要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没有出现能用简便算法的,如果有,就要尽量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练习十第5题: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3。练习十第6题: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生按要求比赛,给获胜的同学发奖。
四、攻破难题:
1。练习十第11题:小刚架用15米篱笆靠一面墙围成一个宽3。5米的长方形养鸡场。它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先知道长和宽,这里宽是已知的,要求长又不能死板地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求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可参照示意图来计算:
(15-3。52)3。5=28(平方米)
2。练习十第12题: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14。7○[(1。6+1。9)1。4]=3填
[50。8-(20+9。6○0。4)]5=34填
五、作业:练习十第7~10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例5、例6,做一做和练习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方法,会根据文字题中的关键词语和、差、积、商、除、除以等,正确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2。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题意确定计算顺序分解计算步骤,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算式中什么情况使用中括号,为什么使用中括号。
教具准备: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练习十一第1题)
32。8+190。420。50。67+1。24
3。060。20。51175。21。3
8。20。011。82-0。631。60。4
2。提问:
(1)什么是和、差、积、商?和、差、积、商各等于什么?
(2)举例说明除、除以的不同含义。
3.读题口头列算式
(1)637加上86与19的积,再减去1375,差是多少?
(2)从72与64的积里,减去4012除以59的商,差是多少?
(3)532减379的差,加上192除以4的商,和是多少?
4.根据给出的条件列出算式(投影逐个出示)
(1)计算2。4与0。48的差,列式为:2。4+0。48
(2)用2。4与0。48的差乘以5,列式为:(2。40。48)5
(3)用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
列式为:12(2。40。48)5,对吗?(设疑导入)
二、尝试
1。出示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
2。读题讨论这题求的是什么?该怎样去想?
引导学生回答:这题求的是商,必须知道被除数和除数,被除数是12,除数是2。4与0。48的差乘以5的积。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到黑板讲解答思路)
12[(2。40。48)5]
=12[1。925]
=129。6
=1。25
强调:为什么使用中括号?
4。及时反馈:列式不计算,例5改为:
(1)2。4与0。48的和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
(2)2。4与0。48的和乘以5,所得的积除以12,商是多少?
5。完成P。42页做一做
6。用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7。
出示例6: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小时,下午工作3。5小时,如果按每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读题,理解题意。
(2)生独立解答。
一种:48。54。5=218。5(米)二种:3。5+4。5=8(小时)
48。53。5=169。5(米)48。58=388(米)
218。5+169。5=388(米)
综合算式:
48。54。5+48。53。548。5(4。5+3。5)
(3)比较两种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8。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应用
1.练习十一第2题。
2.选择正确的算式并说明理由。
(1)8。4加上8。4与1。66的差,所得的和除以4,商是多少?a.8。4+(8。41。66)4
b。[8。4(8。41。66)]4
(2)10减去5。6与1。3的和,所得的差去除24。8,商是多少?
a.[10(5。6+1。3)]24。8
b.24。8[10(5。6+1。3)]
3.列综合算式计算下面各题。
(1)2。8与4的积,减去6。5除以的商,差是多少?
(2)47减去3。2与1。5的积,再加上6。9,得多少?
(3)5。6与0。7的和,乘以1与0。4的差,积是多少?
4.练习十一第4题。
四、体验
刚才学的例5、例6,就是今天所学的内容: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应用题,解答时要根据题意,正确使用小括号、中括号。(板书课题)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3、5题。
第四课时
练习内容:混合练习(练习十一第6思。)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练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170。70。40。015。3+6。75。4-3。6-1。4
300。01151。512。9-8。57。20。4+2。81。4
教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投影出示: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6。2加上4。2除以2的商,再减去1。5,差是多少?
(2)6。2加上4。2的和除以2,再减去1。5,差是多少?
(3)6。2与4。2的和除以2减去1。5的差,商是多少?
(4)6。2减去4。2与2的和,再乘以1。5,积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
1.口答:练习十一第6题中每小题的运算顺序。
[69-(4。74+5。16)6]1。2
[3。5+15-9。80。8]1。6
2.分析练习十一第8题的数量关系。
3.练习十一第9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7。5+6。1)]1。5=14。7
[-13。6]=14。71。5
-13。6=9。8
=23。4
生试做第二小题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一第6、9题
四、作业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第10-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列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对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练习,看看哪些同学通过学习真正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二、计算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5/6(2-1/3)3/48/9+3/495/6-7/1215/14
84(5/12-2/7)66/7+6/71/6[7/8-(1/3+1/6)]9/4
1.男、女生各选一组题目进行计算比赛,待大多数学生完成时请六名学生板演。
2.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然后结合板演进行讲评,要注意分析哪些情况适合简便计算以及运用了哪些简便方法。
3.同桌学生互相检查计算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练习十六第12题。
1.学生读题并画出线段图,列式解答后先与同桌交流。
2.提问:5/8米与1/4在题中表示的含义有什么区别?用去1/4与还剩1/4的含义各是什么?
3.比较这两小题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请学生交流后教师及时小结。
(二)练习十六第13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
2.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并突出比较两题中的节约了1/8与节约了1/8吨,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及时评价。
(三)练习十六第14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
2.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及解答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将两小题进行比较并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
(四)补充练习
1.修路队要修一段360米的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2/9,第二周修了全长的1/4.两周一共修路多少米?
2.(1)一瓶果汁有6/5升,喝去1/3,还剩多少升?
(2)一瓶果汁有6/5升,喝去1/3升,还剩多少升?
(3)一瓶果汁有6/5升,喝去一些后还剩1/3,还剩多少升?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完成后进行交流,重点讲评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0-15题。
课后反思:
本课时内容主要以教材提供的为主,我适当补充了一些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题,主要想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能力。课堂上,我及时结合学生板演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讲评,帮助学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可惜的是,很多错误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造成的。对此,很多学生并不以为然,这真让我感到有苦恼和遗憾。
教材上提供的这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难度不大,所以我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其中的第12、13题,并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分数在具体情境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分析题目时要认真读题。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10】
教学内容:教材67页练一练,练习十二8-12题,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复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以后,我们再来复习整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能根据数的特点灵活地运用简便运算。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在四则运算里,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2、整理运算顺序。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67页后口答,板书: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
两级运算:第二级第一级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小括号里中括号进而括号外面
3、做练一练
(1)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先做上面四题。
(3)再做最后两题
集体订正,检查过程。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9题
(1)做第1小题
齐练,指名口答
提问:能先算1.5-0.5?为什么?
指出:在计算时不能简便运算的一定要按运算顺序算。
(3)做后三题。
三人板演,各练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10题
先估算,再计算
四、讲解思考题
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根据甲乙两数的和是345,用什么方法做方便?
(列方程)
同学们课后完成。
五、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1是后竖三题,第12题。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11】
教学要求:是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些简便算法和括号的使用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有关知识简便计算一些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难点: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能简便计算的要尽
量使用简便算法。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5+0.25)42.74+8.32+1.688.40.2+1.60.2
10.72-3.5-0.72253212.518.3-9.3-0.7
学生口答计算结果,并讲每道题是怎样算的。
2.揭示课题: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简便算法)
二、尝试
1.投影出示例4:看一看下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82.58+1.81.42+0.5
2.学生观察和思考后回答:
(1)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2)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生用简便算法计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4.向学生说明: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哪一部分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算法。
三、应用
1.做一做。
先由学生观察并讲这些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再指出,有些题不是一开始就能看出可以用简便算法,而要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没有出现能用简便算法的,如果有,就要尽量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练习十第5题: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3.练习十第6题: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生按要求比赛,给获胜的同学发奖。
四、攻破难题:
1.练习十第11题:小刚架用15米篱笆靠一面墙围成一个宽3.5米的长方形养鸡场。它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先知道长和宽,这里宽是已知的,要求长又不能死板地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求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可参照示意图来计算:
(15-3.52)3.5=28(平方米)
2.练习十第12题: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14.7○[(1.6+1.9)1.4]=3填
[50.8-(20+9.6○0.4)]5=34填
五、作业:练习十第7~10题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范本九篇
我们用心设计的“四年级运算律教案”定会令您倍感满意,其中动人的文章正等待您咀嚼品味。每位教师为了授课精湛,皆需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只需我们教师在创作过程中认真负责,即可展开高效课堂的基石。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今天我们学习比较复杂一些的三步式题的计算。下面先来复习一下过去学过的混合运算。
1.150-42214(240+120)(140-20)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订正时问:
(1)这道题里都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教师强调: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乘、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口算。
5(150-90)20600-8510
100+1004520+8004-6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板书:100-(32+54018)
问:(1)这道题中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2)小括号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回答先算54018后,教师用彩色粉笔在54018的下面画一横线。然后学生逐步脱式计算。)
说明:像这样带有小括号,并且小括号里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接着再在(32+30)的外面用彩色粉笔画上虚线框,并说明,以后计算熟练了,小括号可以一次脱去,虚线框中的一步省略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题目。问:
第1题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第2题呢?
让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2.练习一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了解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授:
某生活小区计划新建8栋楼房,每栋5个单元,每单元可住12户居民。这个小区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
(1)125=60(户)(2)1258
608=480(户)=608
=480(户)
(3)85=40(个)(4)5812
1240=480(户)=4012
=480(户)
答:可以解决480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二、练一练:
书上47页的练一练。
第1题: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列综合算式的情况。
第2题:交流时,可以让分步解答的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
第3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作业:
课本47页第3、5题。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9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八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记时,限时4分。集体订正时。
2.复习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这些运算定律的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可以让一些中、差生回答,说得不完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复习运算顺序。
教师: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相同。)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于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可以有意识地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方面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学生说的时候,除了说计算的过程外,还要求说出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审题、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中等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还可以再复习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
教师先指名学生看发票中有几项还没有填写,让学生讨论每个没有填写的项应该怎样填写。然后,再让学生计算和填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针对学生中计算的错误,还可以再复习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
三、小结(略)
四、作业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回家思考练习二十八后面的思考题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4
出示:(1)100+0=(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
(9)99-0=(10)49-49=(11)0+319=(12)0×29=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能否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第35~36页)
2、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第37~38页)
3、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第39~40页)
4、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第41~42页)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2)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提高学生正确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悟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正确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培养演绎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感悟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正确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6课时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6
“简便计算” 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的一部“重头戏” 。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简便计算的起点, 其中被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的加法、 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更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简便计算” 的基础。
最近在 “简便运算” 的教学中, 通过学生的学习与练习,存在着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学生在计算时常出现“低级” 错误, 计算的正确率低。难道就真的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我想但凡教过四年级简便 计算的老师, 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很好地进行计算, 表面看上去好像融会贯通了简便计算的“精髓。 可为什么课后在作业中却出现那么多 “五花八门” 、 运算定律“张冠李戴” 的错误呢?
通过透视学生的作业, 我按学生计算能力或题目本身的难易把错误现象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在作业里经常会出现下面的错误现象: 75+125×25-25=200× 0=0 或 321-126+74=321-200=121 又或者 800÷25× 4=800÷100=8……仔细研究作业本后发现,出现这种错误现象的大多数是计算能力欠缺的学生。 他们缺乏观察性容易受到来自习题本身的数字或运算方法等知识本身造成的干扰, 明明是不适合简便计算的内容,他们却不懂装懂“滥竽充数”。
(2)顾此失彼的情况也是十分严重,745-(145+325)总是忘了脱去括号便符号,学生每次讲解时思路也十分清晰,就是一做题就顾不上了。计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也经常出现这种错误。 当然, 除了习题本身比较难以外还与学生出现感知不准确、 算理不清晰、 应用不灵活等判断性错误有关; 计算思维混乱以致计算时“顾此失彼” 出现运算定律“张冠李戴” 的错误现象。(三) 结果分析 在对回收学生问卷的统计中, 得出以下几个现象: 分析: 1、 2 号题主要是调查学生的学习素质。
(3)做题时,学生容易受内、 外环境干扰, 没有养成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 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养成做完题后自觉检查的习惯。因为不专心, 做题时常会顾此失彼, 丢三落四; 不检查, 会使本来会做的题出现错误; 久而久之养成了“粗心” 的坏习惯。
看了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运算复习教案的人还看:
1.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2.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4.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5.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6.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7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1.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2. 要求“平均每天挖多米” 你会解答吗?
4.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 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100+0=100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9
以下是四年级数学教案-3.1加法法北京版,(一)人民教育版四年级加法法教案,范文编辑收藏。 com。欢迎参考。
加法运算的教学目标法学教学设计:
< p> 知识与技能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法律。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使用加法原理进行简单计算,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运用加法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多媒体练习册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问(1)介绍说话者:学生,你喜欢旅行 ?你想走哪条路?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热爱旅行的李叔叔。旅途中,李叔还给大家带来了两道数学题。他想测试每个人。你敢接受他的挑战吗? 3. 展示课件 4. 指定阅读问题 5. 获取信息。
问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
(3)解决问题。
师:列式计算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回答。)
2. 自我探索,寻找规律(1)教学实例1(1)解决实例1中的问题。
根据学生黑板答案:
40+56=96(公里)
56+40=96(公里)
(2) 交换律教学加法法则 a.观察者:观察这两个方程,你发现了什么? ??????40+56○56+40(两个相同的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保持不变)
即:40+56=56+40 b.示例验证器:这两个等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并且它们的和不变。任意两个数相加有这样的规则吗?谁能举个例子? (一个学生的例子,其他学生验证是否正确)
老师:这两个数字相加符合这个规则。其余的数字是否也遵循此规则?请先在练习册中引用它们。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群里交流,好吗?小组交流和报告。老师黑板。
c.法师启蒙: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发现无论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它们的总和就不变。我们称这个定律为加法交换律。
d.学会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
老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个重要的加法定律。你能用你最喜欢的字母或符号来表达加法交换律吗?学生报告,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A+B=B+A + = + a+b=b+a 老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通常我们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字母可以代表任意两个数字。
(2)
教学实例2 老师:同学们很棒,他们成功解决了李叔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那么,我们来看看李叔提出的问题李大叔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1)
课件提供样题解决问题。
老师:说清楚题意,列式计算 学生:
88+104+96=288(公里)
老师:做什么您认为?学生:计算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距离之和,加上第三天的距离。
师:有不同的算法吗?同学们:可以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距离,再加上第一天的距离。
板书:88+(104+96)=288(公里)
老师:观察这两个公式,想想这两个公式的异同点。
(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老师: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表达式的结果相同吗?同学们:(88+104)+96=88+(104+96)
(2)
总结课件展示:三个数相加,先加( )加,再加( ),或先加( ),再加( ),它们的( )不变。这称为加法结合律。
按名字回答。
(3)
抽象概括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的结合律?按名字回答。
板书:(a+b)+c=a+(b+c) 3. 课堂练习(展示课件)
4. 总结,问学生讨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以及如何用字母表示它。希望大家能更好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数学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板书设计: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教育版四年级第二卷加法运算法则同步练习
2019-2020学年小学学校数学教育版四年级第2卷加法同步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编码,北京版,(二)
四年级数学教案,重叠题,北京版,(二)
四年级数学教案-8,条形图,北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