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运算律教案范本九篇。
我们用心设计的“四年级运算律教案”定会令您倍感满意,其中动人的文章正等待您咀嚼品味。每位教师为了授课精湛,皆需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只需我们教师在创作过程中认真负责,即可展开高效课堂的基石。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今天我们学习比较复杂一些的三步式题的计算。下面先来复习一下过去学过的混合运算。
1.150-42214(240+120)(140-20)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订正时问:
(1)这道题里都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教师强调: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乘、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口算。
5(150-90)20600-8510
100+1004520+8004-6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板书:100-(32+54018)
问:(1)这道题中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2)小括号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回答先算54018后,教师用彩色粉笔在54018的下面画一横线。然后学生逐步脱式计算。)
说明:像这样带有小括号,并且小括号里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接着再在(32+30)的外面用彩色粉笔画上虚线框,并说明,以后计算熟练了,小括号可以一次脱去,虚线框中的一步省略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题目。问:
第1题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第2题呢?
让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2.练习一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了解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授:
某生活小区计划新建8栋楼房,每栋5个单元,每单元可住12户居民。这个小区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
(1)125=60(户)(2)1258
608=480(户)=608
=480(户)
(3)85=40(个)(4)5812
1240=480(户)=4012
=480(户)
答:可以解决480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二、练一练:
书上47页的练一练。
第1题: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列综合算式的情况。
第2题:交流时,可以让分步解答的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
第3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作业:
课本47页第3、5题。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9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八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记时,限时4分。集体订正时。
2.复习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这些运算定律的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可以让一些中、差生回答,说得不完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复习运算顺序。
教师: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相同。)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于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可以有意识地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方面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学生说的时候,除了说计算的过程外,还要求说出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审题、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中等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还可以再复习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
教师先指名学生看发票中有几项还没有填写,让学生讨论每个没有填写的项应该怎样填写。然后,再让学生计算和填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针对学生中计算的错误,还可以再复习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
三、小结(略)
四、作业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回家思考练习二十八后面的思考题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4
出示:(1)100+0=(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
(9)99-0=(10)49-49=(11)0+319=(12)0×29=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能否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第35~36页)
2、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第37~38页)
3、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第39~40页)
4、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第41~42页)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2)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提高学生正确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悟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正确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培养演绎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感悟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正确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6课时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6
“简便计算” 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的一部“重头戏” 。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简便计算的起点, 其中被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的加法、 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更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简便计算” 的基础。
最近在 “简便运算” 的教学中, 通过学生的学习与练习,存在着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学生在计算时常出现“低级” 错误, 计算的正确率低。难道就真的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我想但凡教过四年级简便 计算的老师, 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很好地进行计算, 表面看上去好像融会贯通了简便计算的“精髓。 可为什么课后在作业中却出现那么多 “五花八门” 、 运算定律“张冠李戴” 的错误呢?
通过透视学生的作业, 我按学生计算能力或题目本身的难易把错误现象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在作业里经常会出现下面的错误现象: 75+125×25-25=200× 0=0 或 321-126+74=321-200=121 又或者 800÷25× 4=800÷100=8……仔细研究作业本后发现,出现这种错误现象的大多数是计算能力欠缺的学生。 他们缺乏观察性容易受到来自习题本身的数字或运算方法等知识本身造成的干扰, 明明是不适合简便计算的内容,他们却不懂装懂“滥竽充数”。
(2)顾此失彼的情况也是十分严重,745-(145+325)总是忘了脱去括号便符号,学生每次讲解时思路也十分清晰,就是一做题就顾不上了。计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也经常出现这种错误。 当然, 除了习题本身比较难以外还与学生出现感知不准确、 算理不清晰、 应用不灵活等判断性错误有关; 计算思维混乱以致计算时“顾此失彼” 出现运算定律“张冠李戴” 的错误现象。(三) 结果分析 在对回收学生问卷的统计中, 得出以下几个现象: 分析: 1、 2 号题主要是调查学生的学习素质。
(3)做题时,学生容易受内、 外环境干扰, 没有养成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 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养成做完题后自觉检查的习惯。因为不专心, 做题时常会顾此失彼, 丢三落四; 不检查, 会使本来会做的题出现错误; 久而久之养成了“粗心” 的坏习惯。
看了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运算复习教案的人还看:
1.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2.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4.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5.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6.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7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1.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2. 要求“平均每天挖多米” 你会解答吗?
4.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 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100+0=100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运算律教案 篇9
以下是四年级数学教案-3.1加法法北京版,(一)人民教育版四年级加法法教案,范文编辑收藏。 com。欢迎参考。
加法运算的教学目标法学教学设计:
< p> 知识与技能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法律。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使用加法原理进行简单计算,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运用加法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多媒体练习册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问(1)介绍说话者:学生,你喜欢旅行 ?你想走哪条路?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热爱旅行的李叔叔。旅途中,李叔还给大家带来了两道数学题。他想测试每个人。你敢接受他的挑战吗? 3. 展示课件 4. 指定阅读问题 5. 获取信息。
问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
(3)解决问题。
师:列式计算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回答。)
2. 自我探索,寻找规律(1)教学实例1(1)解决实例1中的问题。
根据学生黑板答案:
40+56=96(公里)
56+40=96(公里)
(2) 交换律教学加法法则 a.观察者:观察这两个方程,你发现了什么? ??????40+56○56+40(两个相同的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保持不变)
即:40+56=56+40 b.示例验证器:这两个等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并且它们的和不变。任意两个数相加有这样的规则吗?谁能举个例子? (一个学生的例子,其他学生验证是否正确)
老师:这两个数字相加符合这个规则。其余的数字是否也遵循此规则?请先在练习册中引用它们。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群里交流,好吗?小组交流和报告。老师黑板。
c.法师启蒙: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发现无论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它们的总和就不变。我们称这个定律为加法交换律。
d.学会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
老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个重要的加法定律。你能用你最喜欢的字母或符号来表达加法交换律吗?学生报告,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A+B=B+A + = + a+b=b+a 老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通常我们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字母可以代表任意两个数字。
(2)
教学实例2 老师:同学们很棒,他们成功解决了李叔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那么,我们来看看李叔提出的问题李大叔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1)
课件提供样题解决问题。
老师:说清楚题意,列式计算 学生:
88+104+96=288(公里)
老师:做什么您认为?学生:计算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距离之和,加上第三天的距离。
师:有不同的算法吗?同学们:可以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距离,再加上第一天的距离。
板书:88+(104+96)=288(公里)
老师:观察这两个公式,想想这两个公式的异同点。
(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老师: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表达式的结果相同吗?同学们:(88+104)+96=88+(104+96)
(2)
总结课件展示:三个数相加,先加( )加,再加( ),或先加( ),再加( ),它们的( )不变。这称为加法结合律。
按名字回答。
(3)
抽象概括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的结合律?按名字回答。
板书:(a+b)+c=a+(b+c) 3. 课堂练习(展示课件)
4. 总结,问学生讨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以及如何用字母表示它。希望大家能更好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数学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板书设计: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教育版四年级第二卷加法运算法则同步练习
2019-2020学年小学学校数学教育版四年级第2卷加法同步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编码,北京版,(二)
四年级数学教案,重叠题,北京版,(二)
四年级数学教案-8,条形图,北京版
Gz85.Com小编推荐
四则运算教案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需要老师认真对待。教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讨论与“四则运算教案”相关的内容,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保存本网页的链接地址!
四则运算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步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法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则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提问:
我们学习了十进制计数法的有关知识,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
个、十、百、干是什么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什么级?
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什么级?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再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亿位在右起第几位?一个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九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2.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1)复习多位数的读法。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读一个多位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读数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都只读一个零。
再让学生读下面各数:
603087000003009500000
(2)复习多位数的写法。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写一个多位数。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写数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位上写0。
再让学生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三千零九万五百一十亿零二百零五万
3.完成练习九的第1题。
让学生判断各题的正误,并说一说理由。如最小的自然数是0,要让学生说出因为。不是自然数,所以这道题不对。正确的应该是:最小的自然数是1。
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1.复习加、减法的运算意义。
教师出示一道加法题;
小军有21本连环画,小明有30本连环画,他们一共有多少本连环画?
让学生自己解答,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教师板书出加法算式并标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然后,教师将上面的加法题改编成减法题:
小明有30本连环画,比小军多9本,小明有多少本?
让学生自己解答,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从而使学生明确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复习乘、除法的运算意义。
教师出示--道乘法题:
四年级-班有4个小组,每个小组12人,四年级一班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先用加法计算,再用乘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哪种计算简便,使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教师板书出乘法算式并标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教师将上面的乘法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
四年级一班有48人,分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
学生自己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上面乘法算式中的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做练习九的第2、3题。
三、复习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下面来复习一下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1.复习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指着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分别说出加、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2.复习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指着除法关系式,提问:
刚才我们说的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整除的情况下的关系,如果是有余数的除法,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复习四则运算中各部分关系的应用。
教师:上面这些关系有哪些应用?(可以用来验算四则运算。)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做练习九的第4题。订正时,结合题目分别说一说验算加、减、乘、除法,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进行验算的。
四、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5、6题。
做完第5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下根据。
第6题,是用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还是直接列算式解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哪种方法。
四则运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
2.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
3.能运用这些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判断牌、选择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时,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些运算性质?(指名回答)
(板书)
加法交换律减法的性质
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除法的性质
结合律
分配律
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些定律和性质及其应用。(板书: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复习)
(二)复习五大定律
1.提问:这些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么叙述?(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字母公式。)
2.判断下面应用运算定律的过程有没有错误,没错举,有错举,并指出错误所在,改正过来。
投影出示:
(1)(43+25)4=434254
(2)(700+1)68=70068+68
(3)153(220+57)=153220+57
(4)45+(54+55)=54+(45+55)
(5)638+378=(63+37)(8+8)
3.小结:我们运用这些定律时要注意正确。
(三)复习两大性质
1.提问: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运算性质?你能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吗?说说它们表示的意思。(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除法运算性质:(a+b)c=ac+bc(c0)
强调除法性质中的a,b都要能被c整除,且除数c不能是0。
2.做一做:在等号后面的横线上填数,○里填运算符号。
(1)157-(27+68)=157-27○____
(2)3214-537-463=3214-(537○463)
(3)(945+63)9=945____○63____
(4)156102=156(100○____)
指名一人做胶片,其他同学做印好的练习片子,然后投影说结果,并说明根据什么性质。
(四)积、商的变化规律
1.提问:我们在学习多位数乘、除法时,还学过积、商的哪些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1)投影: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倍;如果一个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倍;或者,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____。
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体现。)
投影说明:
(a10)b=a10b=ab10=(ab)10
(a100)b=a100b=ab100=(ab)100
(a10)(b10)=a10b10
=ab1010=(ab)1=ab
(2)投影回答: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____扩大(或缩小)____的倍数,____。
问:你能联系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定律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关系,这也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体现。)
说明:整数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对小数四则运算同样适用。(只有除法的性质略有变化,a,b都要能被c除尽。)
2.练习。
口答:
(1)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原来的积就____倍。
(2)把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____倍。
(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里填运算符号。
①3.6+0.85+6.4+0.15=(____○____)○(____○____)
②4.53-1.64-0.36=____○(____○0.36)
③7.85.3+7.84.7=____○(____○____)
④4.20.7+2.80.7=(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我们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主要是为了应用,使计算简便,而且要灵活运用。
(六)课堂练习
1.选择题:(投影出示,学生举选择牌。)
(1)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5,得到的差()。
①增加5②减少5③不变
(2)对于2548,小明想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分别应用了()知识。
2548=25(40+8)=2540+258=1000+200=1200
应用了()知识。
2548=25(68)=6(258)=6200=1200
应用了()知识。
2548=25(50-2)=2550-252=1250-50=1200
应用了()知识。
2548=(254)(484)=10012=1200
应用了()知识。
①积的变化规律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③乘法结合律④乘法分配律⑤乘法交换律
追问:哪种最简便?
2.简算,在片子上完成,指名两个同学用胶片做。
①1.252.5645
=1.252.5(88)5
=(1.258)(2.585)
=10100=1000
②5.80.7+0.420.07+407
=587+427+407
=(58+42+40)7=1407=20
集体在投影上订正。
(七)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得很好。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要注意应用我们所学过的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是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不但能提高计算的速度,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在复习中,注重学生对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记忆,再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复习中首先要让学生搞清所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有哪些,分别用字母怎么表示,语言怎么叙述,达到全面巩固理解的目的。其间,分别插入适当判断、填空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及灵活运用。另外,利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在观察推导中理解积、商的变化规律实际上就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简便计算打开多种途径。然后,在学生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出现一组选择题,综合地培养学生运用定律和性质的能力,反馈面也扩展到全班,便于了解多数学生的情况。最后出示两道简算题,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四则运算的定律,是否能灵活地运用。
四则运算教案 篇3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教案 篇4
【导语】
四则运算作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如何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四则运算,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才是每位老师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小班四则运算教案,帮助老师更好地授课。
【关键字】
四则运算、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生动
【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计算方法。
3. 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增强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
2. 工具:黑板、彩笔、印刷好的试卷。
3. 学生需要准备的物品:铅笔、橡皮、尺子、练习本。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1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们展示几张简单的数学题目,让他们进行计算,尝试开启孩子们的思维和计算能力,同时也能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2. 讲解(30分钟)
(1)四则运算的定义和目的。
四则运算,指的是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法,分别用加(+)、减(-)、乘(×)、除(÷) 四个符号表示。其目的旨在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加法
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进行例题演练。
(3)减法
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进行例题演练。
(4)乘法
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进行例题演练。
(5)除法
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进行例题演练。
3. 练习(3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们发放印刷好的试卷,让他们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并进行批阅。
4. 反馈(15分钟)
教师针对本次练习中的错误以及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澄清学生们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们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小组练习,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并掌握四则运算的知识点。
2. 通过批阅试卷,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掌握情况,采取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同时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次小班四则运算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相信只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实际运算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数学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则运算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14页期末复习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方法,能比较熟练地
进行改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熟练掌握不同计
算时小数点的处理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口算和笔
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同时复习小
数和复名数。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好小数与复名数的改
写,更加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能正确地、熟练地进行
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复习小数和复名数。
1.提问:什么叫名数?什么叫单名数和复名数?请大家举例
说明。
2.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3.5吨=()千克8平方分米=()平方米
4.2时=()时()分3米4厘米=()米
学生口答,结合提问怎样想的。
提问:你能说一说不同计量单位的名数换算的方法吗?
板书:妻**篆《漾轩紧**篓
说明:在乘进率或除以进率时,如果进率是10、100、1000
的,只要按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或1000倍移动小数点。
提问:根据上面这样的改写方法,怎样把单名数和复名数相
互改写?
板书:[小数][复名数]
厂---------飞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㈡高级单位数;低级单位数
L--------』
3.做期末复习第l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牛三、复习小数四则运算法则。,
1.复习加、减法计算。
(1)做期末复习第2题前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每组题里数字相同,得数不一样?这两组题在
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点对齐相加减)
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加、减法,把小
数点对齐)
2.复习小数乘法计算。
(1)做期末复习第2题第三组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两题先都看做什么数乘?都看做48X67,为什
么积里小数部分的位数不一样?
小数乘法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乘法,因数一共有几位
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3.复习小数除法计算。
(1)做期末复习第2题第四组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3.30.75是转化成怎样的除法来
算的。
(2)提问:这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算的?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是
怎样确定的?(板书:小数除法,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和除数
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商的小数点和转化后的被除数小数
点对齐)
4.小结。
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计算。小数乘法
看做整数乘法算,因数里一共几位小数,积里就有几位小数。小数
除法,除数是整数的,按照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小数
点对齐;除数是小数的,移动小数点,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
四、练习计算
做期末复习第3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分四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指出:要保证计算正确,每次计算后要进行验算。验算时可
以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加法和乘法也可以根据交
换律来验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的什么内容?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哪些和整数
相同,哪些不一样?小数各种计算的关键谁再说一说?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期末复习第4题中间一栏四道题,第5、6题。
家庭作业:第3题中没有做的题,期末复习第4题其余的8
道题。
四则运算教案 篇6
1、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九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万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千亿以内的数。
能力训练点:1、能正确判断数位,运用读数法则,正确读数。
2、启发学生归纳读数法则。
教学重点: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开门见山的话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自学课本
36页的内容。分组交流,知道了什么?
2、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我们知道,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多少?十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4、教学亿级的读法:(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5、
反馈练习:37页2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是亿级,万级有-------、----------------、----------、--------。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
(2)308040000000读做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进制计数法,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整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43页例4、例5
教学重点:教学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数,你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吗??对叫自然数。
0是什么数?讨论
0是自然数也是整数。自然数也是整数。
二、比较数的大小
我们已经学过比较亿以内的数的大小。你还记得吗?你能根据前面讲过的方法,比较亿以内以上的数的大小吗?
三、自己自学
四、练习:数学书:45页1
四则运算教案 篇7
【教学理念】:
精讲是基础,还需精练,只有精讲精练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而精练在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内容基础上还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有效的订正,才能使我们的练习达到真正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通过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解决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四则运算,你能举例说明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说学过的知识,为下面复习做好铺垫。】
二、巧设练习,巩固深化。
(一)、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1、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75+360梅20-575+360-20梅572-4脳6梅372梅4脳6-3
【设计意图:通过说和算进一步明白: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1)强强每分钟能打70个字,妮妮5分钟能打300个字。强强每分钟比妮妮多打几个字?
(2)强强8分钟能打560个字,妮妮5分钟能打300个字。强强和妮妮每分钟共打几个字?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了新知,能在解决问题中应用,说明学生真的掌握了,因此,设计了两道这样的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1、比一比,算一算。
75+360梅(20-5)(75+360)梅(20-5)(72-4)脳6梅3(72-4)脳(6梅3)
【设计意图通过说和算进一步明白: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加、减法,如果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2)学校举行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有28名,女运动员的人数是男运动员的一半多5人,参加运动会的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3)一个采煤队,四月份共采煤80万吨,五月份的采煤量是四月份的2倍少30万吨,五月份的采煤量比四月份多多少万吨?
【设计意图: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请做小判官。
16+7脳12梅464+36梅36+6412脳(280-80梅4)
=16+84梅4=100梅100=12脳(200梅4)
=100梅4=1=12脳50
=25=600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目的之一,也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练习警醒学生做题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是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当堂小测。
1、谨慎计算。
(1)80脳50-35梅5
(2)80脳(50-35梅5)
(3)80脳(50+35)梅5
2、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1)一本故事书小明要12天看完,前5天每天看18页,后7天每天20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2)水果店购回香蕉150千克,购回苹果比香蕉的3倍还多50千克,购回的香蕉比苹果少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招到学生掌握好和不好的地方。做好有针对性的辅导。】
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律教案必备十篇
工作总结之家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和“乘法运算律教案”相关的内容。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是课堂教学的保障之一。想了解更多请查看我们的网站!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1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提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学校的读书月活动即将结束,为了鼓励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同学老师现在正想为他们准备一些礼物。你们认为准备什么礼物好呀!
生:书、铅笔师:你们的提议真好,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请同学们们看【出示P30的插图】
师:现在呀老师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我该花多少钱呀?
把你的算出来的结果和方法记录下来并和同桌说说。
【集体交流,学生叙述各自的方法,教师相应把学生的运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并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学生的做法,做适当点评】
师:那么同学们用分步做的方法很好,不过我们能不能列出一个算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1、让学生观察刚才的两个算式并说说各表示什么数量关系;
2、那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生讨论交流后总结最佳式子:53+20】
4、那么让学生说为什么要列成:53+20?
我们在算的时候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样算?
【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过程,明确这样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再算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书写格式的指导。】
5、出示P30的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混合运算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
然后交流并讨论运算的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运算?
6、总结比较两个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的规律。三、巩固提高
1、出示P31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打开书本仔细观察P59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再进行订正。
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3、出示P31的第3题先让学生分组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
4、出示P31的第3题先帮助学生弄清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分别解决三个问题。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
P31第4题
课后感受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利用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教学效果很好。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
教学目的:会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于小数的计算,并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4
1.25?0.8
32?25?4
0.5?200
0.5?1.01
125?18?8
问:连乘的式题你是怎么算的?
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主要从运算定律的内容、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举例说明应用运算定律怎样使计算简便来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b?a(a?b)?c=a?(b?c)(a+b)?c=a?c+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6?4
47?8?125
48?99
54?61+61?46
3.分组计算下面各题。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左边和右边对应算式结果相同吗?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4.小结: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小数乘法也可以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二、新授。
学生尝试计算。
0.25?4.78?4
=0.25?4?4.78
=1?4.78
=4.78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1
=130+0.65
=130.65
学生板演后,要讲出简算依据。
小结:运用定律计算,如果能设法使一个因数转化为整百数或者两个因数相乘的积为整百数就能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0.125?4?8
3.2?1.25
0.5?0.46+0.5?0.54
2.5?99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三第3、4、5题。
课后小结: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3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乘法交换律
=14.78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1.5102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课后记: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4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户)=1152(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16(52)=35254=
35(254)=121258=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复习、梳理第二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梳理单元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回忆、梳理的方法,小组交流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练习题、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复习了加法的运算律,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乘法的运算律。
二、回顾乘法运算律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乘法有哪些运算律?
小组交流,并写出乘法的运算律。(并说说其内涵)
小结(课件出示):乘法的结合律:(a脳b)脳c=a脳(b脳c)
乘法的交换律:a脳b=b脳a乘法的分配律:(a+b)脳c=a脳c+b脳ca梅b梅c=a梅(b脳c)
三、知识的应用。
课件出示:
火眼金睛辨对错。并指出错误之处,再改正。
1、13脳(4+8)=13脳4+13脳8()
2、(a+b)路c=a+(b路c)()
3、12脳4脳4脳13=4脳(12+13)()
4、78脳101=78脳100+78()
5、120梅5梅4=120梅(5脳4)()
6、59脳80=59脳8脳10()
四、学生做强化练习。练习纸,实物投影展示。
125脳7脳823脳25脳432脳25380梅5梅2420梅(5脳7)270梅4512脳105135脳6+65脳685脳199+8599脳15164脳9-64脳980-8脳25125脳48+125脳53-125201脳46-46五、课堂总结。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 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2、 能迅速地根据题目的具体数据特征和符号特征,准确地、灵活合理地进行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
3、 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谁是我的好朋友?
老师说出一个数,你说出另一个数,我俩说出的数的积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 积各是多少。抢答:25、125、 99=?0.98=?10.2=?
(意图:通过游戏提高对乘法简算特殊积的关注,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练习作好准备。) 刚才同学们说的数都有意图与我的数凑整,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练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出示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一、 提供数据 编题复习
1、 出示一组特殊数据,选择其中的一些数进行自由编题,要求:根据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定律编出不同类型的题,越多越好。
课件出示:2.5、12.5、0.4、19.9、80、6.7、1.02、3.3
生自由编题,师巡视找出不同类型的简便运算题并做一定指导。
2、 反馈所编算式(板书),提问:你是依据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编题的?
2.5×80×0.4
2.5×12.5×80
12.5×6.7+12.5×3.3
2.5×4.4
12.5×1.02
80×19.9
随机复习三种运算定律及公式(板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依据: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还有不同情况的简便运算吗?一一反馈板书
刚才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编的题目很好,请你与同桌进行交流分享。
3、 解题后小结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
(1)、审题:看清题目有什么特征,是否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转化:合理地把一个因数分成两个数的.积、和或差;
(3)、运算:正确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4)、检查:解题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
观察数字特征和式题结构特征,以正确判断是否能运用运算定律。通过计算,回顾了小数简便运算都是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凑整,通过口算使计算简便。
二、 魔术变身 加深理解
1、 在学生所编原始简便运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改编,老师改编、指生改编,指生反馈。 随机讲解达成目标。(板书)
2.5×80×0.4
2.5×12.5×80 2.5×12.5×0.32
12.5×6.7+12.5×3.3 12.5×13-12.5×5 12.5×11-12.5
1.25×67+12.5×3.3
2.5×4.4 2.5×4×1.1 2.5×(4+0.4)
12.5×1.02 12.5×5.6 12.5×20.1
80×19.9
2、解题过程中随机小结:
(1) 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2)在不同的情况下“拆”的方法也会不同,但无论怎么拆都不能改变式子的大小。不同的拆法可能会用不同的定律进行计算,往往解决一道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观察中思考,选用优化的解题策略不但正确率高,而且能为我们节约许多时间。
(3) 利用积因变化规律进行变形,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方法始终一样是利用简便运算的定律。
三、 灵活运用 提高能力
1、 我来当当小医生(典型错误情况)学生现场做题中来
2、 灵活运用大比拼(练习纸)
(一) 第一回合。(只需写出关键步骤)
(1)3.5×13×2 (2)125×8.8
(3)2.8×3.7+ 2.8×6.3 (4)(2.5-0.25)×4
(5)7.3×0.99 (6) 4.5×10.2
(7)7.8×99+7.8 (8)2.5-2.5×0.6
(9)6.8×0.41+0.59×3.4×2 (10) 0.25×1.25×32
(意图:综合练习,检测学生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熟练性和灵活性。)
(二) 第二回合。(提高题)
(1)3.6×4.7+36×0.53 (2)2.4×1.8-4.8×0.4 (3)0. 9999×1.3—0.1111×1.7
3、解决问题
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开来,甲车每小时行45.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8千米,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5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和自己比你哪方面有了提高?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3.通过猜测、验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科学精神。
重点:
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小数乘法。
难点:
探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0301.20.20.54300-1005
90103254-7043205110.6
2310125194408+501926+1974
订正:学生口算有困难时,可以让优等生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2.先说一说每个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200
二、新课
1.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把上面复习题2稍作变动(加上小数点),让学生说一说改动后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变成:1.20.560300.7+8.52.54-3.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
(2)出示例6:
由学生独立解答。
订正并提问:
(1)第一步先求什么?
(2)还可以怎样列式?
练习:完成第9页做一做
720.81+10.47.062.4-5.7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引导性谈话:整数运算与小数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和连乘、乘加、乘减完全相同,整数乘法中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
(1)请同学猜想一下。
(2)启发提问:能否在小数乘法中适用,不能光凭猜测(这是不科学的),还需要验证,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些运算定律和小数乘法中也同样适用呢?(举例子来说明)
(3)组织学生具体验证(行间巡视、指导)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有分工,有合作。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验证结果。
(5)通过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进一步验证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6)练习:
填空:
4.21.69=□□2.50.770.4=(□□)□
6.13.6+3.93.6=(□□)□
(三)质疑:
1.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一样,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也同样适用)
2.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想向大家说吗?
(整数和小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在小数乘法中遇到能简算的,就可以应用运算定律简算了......)
3.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页《练习三》第2题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0.41.95-1.93.760.25+25.8
=50.40.05=0.9776+25.8
=25.2=26.7776
用手势判断,并说明错在何处。
2.计算下面各题
19.46.12.35.670.21-0.62
3.254.76-7.87.20.1828.5
18.10.92+3.930.0430.24+0.875
可分组完成,便于因材施教。(采取比赛方式)
3.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各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以收入多少元?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三、说学情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卡片纸
2、教学流程
1、巧设疑问,自主整理
整理运算定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很多,需要对它进行整理。那怎样进行整理呢?学生思考后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结果,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整理:①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所有运算定律吗?②你能把它进行分类整理吗?③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④你能将整理结果制成学习卡片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将整理结果制成一张张学习卡片。通过比较、欣赏、评价这些学习卡,学生可以得出按运算方式将运算定律分成两类或按运算定律的意义将其分成三类,并总结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最好的整理方法,既简洁又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样一个自主活动的过程,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知识整理中还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2、层层深入,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这说明学生的简算意识还很差。那么,在复习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本练习:
教师给出三个数8、40、125,让学生根据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分别编三道式题,在四人小组内说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把出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设计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
乘法交换律编题为8×40×125=8×125×40
乘法结合律编题为40×125×8=40×(125×8)
乘法分配律编题为(8+40)×125=8×125+40×125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
2)引申练习:
将40和8合在一起,怎样计算简便?
用乘法分配律:48× 125=(40+8)×125 =40×125+8×125=5000+1000
=6000
用乘法结合律:48× 125=6×8×125=6×(8×125)=6× 1000 =6000
题目相同,结果相同,但应用的运算定律不相同,因此审题很重要,所选方法一定要合理简便。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44×25 808×125
你们能再出一题用两种方法做的题目吗?
3)拓展练习:
课上到这时,同学们兴致很高,教师又灵活出了一些含有“一组半”、“两组半”的适合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供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留给学生创新机会,题目如下:
①27×99+27
②45×55+45×47-45×2
③125×(8+40)×25
3、总结提升,拓展应用。
复习课上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我力求少而精,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题,学生只有边做边审题,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并综合各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又合理,进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
1)小明做数学题时很粗心,把25×(+4)错算成了25× +4请你帮忙算一算,与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
2)判断题:
(a)(32-17)×35=32×35-32×17()
(b)58×91+91×25=58+25×91()
(c)8×(125×9)=8×125×8×9()
(d)125×(8+4)×25=125×8+25×4()
3)简便计算:
999×27+333×19
38×48+96
1999+999×999
先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
第一个练习。难度不大,只要他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直接做,第二个练习,是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算定律运用的正确性,第三个练习,需要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先要利用积不变来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算式,再利用分配律简便计算。
4、总结: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9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乘法运算》
幼儿园数学教案:乘法运算
活动名称:学习乘法运算
目标:
1、使幼儿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课件、字条、题卡、插板、电脑、铅笔、纸张作业。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幼儿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也叫做“同数组成”。(出示字条)
3、(出示题卡)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2个3是6,6里面有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3个5是15,15里面有()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幼儿说出4个4.4个4是(),16里面有()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幼儿说出5个2.5个2是(),10里面有()个2
二、基本部分: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引出乘法)
2.展示课件《乘法运算》
教师边展示边讲解边提问: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1)这个符号叫什么?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2×5表示5个2连加,因此算式是2×5=10,读作2乘以5等于10.乘法口诀念做:二五一十。
(2)图片中先出现了几只鞋子,又出现了几只一共有多少只鞋子?盘子有几个?里面分别有多少萝卜?用加法算式怎么列?乘法怎么列算式?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几个几连加?用乘法口诀怎么念?
3、教师启发提问,图中共有几行?每行是几个?(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内容)根据课件图片插棋子列算式
4、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幼儿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5、教师出应用题幼儿插棋子列算式
教师提出要求:
(1)每行摆3个棋子,摆5行,这是几个几?(5个3)
(2)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3333=153×5=15表示5个3连加)
(3)大二班小朋友去栽树,一行栽4棵树,问5行一共栽几棵树?(4×5=20表示:5个4连加)
(4)图书馆书柜一层放6本书,问3层一共放多少本书?
(6×3=18表示:3个6连加)
(5)小朋友架椅子一组架4把,问4组一共架多少把椅子?
(4×4=16表示:4个4连加)
6、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快乐的游乐场》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都可以进行计算。幼儿看图在插板上列乘法算式。
三、结束部分:
幼儿人手一份纸张作业,进行巩固练习。
乘法运算律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范本
今天编辑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的文章,希望您通过本文内容能够获得更多深入的有用的帮助信息提升自我。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知识的纵向发展。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l、第10页例2、例3和练习三的第l~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左边的式题,可指名说出先做什么运算,再做什么运算.同时教师用红粉笔在乘法下而画一条根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接着教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应该注意的事项.
然后,做右边的式题。
教师:这个算式与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有乘法运算:左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前,右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后。)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通过买洗衣机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重点:正确计算,学会估算.
难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小黑板、挂图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教学新知,结合情境,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出示课本情境图,引出问题
师:你从图看到什么?(指名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轻声说说,然后举手说说)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爸爸、妈妈一共寄回多少钱?
2、结合情境,解决问题。
师:要想买洗衣机就要考虑家中的收入,还要考虑家里每月必须要用的钱,然后把剩下的钱攒起来买洗衣机,下面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小黑板出示:(1)每月生活费需要75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A、读题理解题意。
B、师引导学生首先估一估每月大致节余多少元?再实际算一算每月节余多少钱。
C、比一比,估算与计算的差异。(由学出示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计算前让学生估一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
教学步骤生独立估算和计算,然后全班反馈)
师:现在咱们解决第(2)题,小黑板出示: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1)、独自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活动三:说一说,算一算
278-199+683802-289+484
318+254-196427+273-165
活动四:想一想,做一做。
1、独立完成书本81页第24题。
2、抽生板演,并说说思考方法.
3、全班交流。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同级的运算顺序,学会用脱式解答同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级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脱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学生完成后,教师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为运用迁移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同学们在做些什么?
2、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3、怎样列式计算?
自己想一想,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反馈交流,总结运算顺序
分步计算:53-24=29 29+38=67
综合算式:53-24+38=67
总结:只有加减运算时,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77
总结:等号对齐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顺序
48-8+17 15÷3×5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二)改错
①15-6+4 ②2×6÷3
=15-10 =2×2
=5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①小题是错的,应先算15-6。
第②小题是错的,应先算2×6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1、2题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4)
上课时间:4/28
教学内容:83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3 5/9—2/3 1/2+1/6 3/4—5/8 1/6+3/10
9/14—1/2 3/8+1/8 5/9—2/9 7/10+5/10 3/10+3/4
二、探究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算式意义。
1-1/4-1/3 1-(1/4+1/3)
3、在书上独立完成两个算式的计算,再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
三、巩固
1、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 1—(1/2+1/6)
(2)我国约有7/10的人口在农村,其余的在城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3/4—5/8+5/6 4/5—(1/6+3/10) 3/7—(9/14—1/2)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
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并用迁移、类比的方法探究新知。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3.52.48.7-4.51-0.6
0.9-0.52.35.44.918.6-5.5
0.70.86.71.156.59.7-7
二、新授: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课件)
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体育运动,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运动会上取得了年级组第一名的好成绩,那你们也一定很喜欢自行车环城赛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看一场精彩的比赛!下面是每天的赛段里程,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张赛程表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出示)
日期
赛段
里程/千米
27日
第1段
39.5
28日
第2段
98.8
29日
第3段
165
30日
第4段
80.7
31日
第5段
99.4
总里程
483.4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互相说一说,你有几种方法解决妈妈提出来的问题?
(2)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解决吗?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三种方法同桌说说每种方法的运算顺序教师总结出算法出示大屏幕上学生读
(板书)
(1)483.4―(39.598.8)
=483.4―138.3
=345.1(千米)
(2)16580.799.4
=245.799.4
=345.1(千米)
(3)483.4―39.5―98.8
=443.9―98.8
=345.1(千米)
4、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
483.4―(39.598.8)和483.4―39.5―98.8是相等的。
5、想一想:整数的混合运算的法则在小数中适用吗?(适用)
你觉得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和减法,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有哪些凝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关(我会填)
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
7.4-3.41.6先算()再算()
8.75-(2.75+3)先算()再算()
2、第二关:我会判断
(1)4.8-1.25+2.75(2)39.9+(20.1-1.54)
=4.8-4=3.99+18.56
=0.8()=22.55()
3、第三关:我会计算:
85.7-(15.3-4.8)19.9214.4-9.92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在同一个算式中的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二赛段结束后,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1)483.4―(39.598)(2)16580.799.4(3)483.4―39.5―98.8
=483.4―138.3=245.799.4=443.9―98.8
=345.1(千米)=345.1(千米)=345.1(千米)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训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
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加法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L口算。
(1)用门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四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口算结果。
(2)用卡片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口算。
5.2+2.83.63+6.37O.72+O.28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提问:在整数加法里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两个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追问:我们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第16复习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书: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从左往右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里,没右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现在我们来看例6;
(2)出示例6。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要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
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小学混合运算教案(篇8)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说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