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半截蜡烛小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0.25

半截蜡烛小学教案精华三篇。

导师在开学之前需要确保教案和课件的准备妥当,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计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的具体执行是展现导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如果提到“半截蜡烛小学教案”,那么这篇文章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如果它对您有所益处,请将其收藏起来!

半截蜡烛小学教案【篇1】

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半截蜡烛仍点燃着。下面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谁

生:是大儿子杰克。

师:怎样演好这一角色呢

生:演好杰克的动作、语言。

生:还要演出他的神情。

师:你们说得真好,知道怎样演戏了。谁来演一演

(一生慢慢地站起来,露出紧张的样子,快速伸手端起蜡台,大步朝门口走去。)

师:有什么感受

生:有的动作和神情演得不像。

生:他很紧张、,谎,忙,一下子让敌人看出了破绽。

生:他的神情引起敌人的怀疑。敌人会想,这个小男孩为什么紧张,抢了蜡烛就走,这蜡烛里难道有什么间题

师:同学们,可见这时把杰克的神情演好,很重要。杰克是怎样的神情呢

生:从容。

生:镇定。

生:尽管内心紧张,但不露声色。

师:谁再来演一下

(一生上台演,把杰克的从容、镇定的神情表现出来。)

师:这位杰克如何

生:没有露出破绽,不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沽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

生:过不了多久,蜡烛就会烧到金属管的!妈妈已经做了努力,可是没有成功。我该怎么办,总不能坐着等有了!

生,可恶的法西斯,又把蜡烛抢定7!怎么办跟他们吵m吗不行!妈妈说过;越是危急的关头越耍镇定,不能慌。我要装着没事一样,把蜡烛拿走。

半截蜡烛小学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率,绿线中的3个生率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

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

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

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回.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

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位)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ZhoDU6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

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

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

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

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

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

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是.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ydoy0mXml6mbo6m1

()()()()

qidngd6o叁you伯I6zhof6ngwo

。七

)()()()

组词。

)诺()媳()遭()

浊()若()息()糟()

)$)盯()$)

)$)ti)慎()

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情报一()油灯

()的主意一()危机

()的心情一()烛台

(.)的东西一()晚上

()的姑娘一()木柴

()的烛芯一()楼梯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

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练习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内容: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一个什么绝妙的主意

来收藏绝密情报?

二、学习课文

里.出示深后第5题题目,讨论如何编排课本剧。交流后小

结。

(互)弄清故事情节,可用图画和文字表示故事情节。

(2)物色演员,演好语言、动作、表情等,必须要细细读剧本

(课本)。

门)准备道具(半截蜡烛、油灯、打火机)

2.弄清故事情节,用简笔画表示。

交流后板书。

3.指导第一场戏。读课文思考,这场戏中心人物是谁,怎样

演好中心人物?

找出文中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图出关

键词,反复朗读。

交流,逐一明确: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可用内心独白。

神情一一镇定沉着,临危不惧。

其他角色怎么演?

德国军官的动作闯、坐、拿、点、放。

孩子们一一脸色苍白。

指导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4.指导第二场戏。思考:这场戏中心人物是谁?该怎么演好

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

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后明确:

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地)走,

(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一一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练习内心独白。

其他角色:赶上前动作要快,语气要狠,抢夺动作很粗暴。

此时伯诺德夫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外表如何?

指导朗读第三段。

5.指导第三场戏。思考:这一场戏中心人物是谁?

半截蜡烛小学教案【篇3】

课文《半截蜡烛》(苏教版)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紧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中的两个小片断: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伯诺德夫人的心情紧张到了极点。成功的心理描写渲染了可怕、恐怖、紧张的气氛。

那什么是心理描写呢?像课文中这样,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的方法,就叫做心理描写。

其实,我们也有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能够刻画好人物的心理,敞开他们的心灵。下面请看黎黎同学写的《第一次播音》(片段),看看播音前的我:

今天就第一次播音了。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不知怎么搞的,我忽然紧张起来。呀,这里真静啊,静得仿佛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我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能读好吗?千万要读好啊!

这一段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独白:忽然紧张七上八下我能读好吗千万要读好啊等词句,生动细致地描述了一个刚刚走进播音室的小播音员的紧张心情。

GZ85.com扩展阅读

蜡烛的日记必备十三篇


在读书的时候周记是必不可少的,写周记有助于我们梳理思路和逻辑,那些值得借鉴的周记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蜡烛的日记”的信息,请品味这篇令人心动的文章!

蜡烛的日记 篇1

今天,我看了《我们爱科学》上的一个小实验,叫做蜡烛花。于是我就叫妈妈帮我准备实验用的材枓——打火机、蜡烛、一盆清水。

晚上我们开始了实验,第一步,我先用打火机点燃蜡烛,然后,将蜡烛横着拿,让火直接对着蜡烛的身体燃烧,让蜡烛燃烧后的蜡油从上面直线滴落下降到地面。

第二步,将蜡烛移到装有清水的盆子上方,让蜡油一滴一滴地滴到清水里。这时你会发现:啊!水中出现了凝固的固体,随着我拿蜡烛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固体的大小不同,颜色不一。可是形状一般都是有一点儿像花的形状,一片一片的漂在水中漂亮极了,这就是水中蜡烛花。

通过实验我知道了漂亮的蜡烛花的形成原因了,蜡烛被火燃烧时产生化学反应,蜡烛被燃烧后产生的蜡油滴在清水上也会产生化学反应,蜡烛油会以0.7秒的时间急速冷却,并在同时以爆表的0.001秒的时间瞬间凝固成形。

我看着水中美丽的蜡烛花,我仿佛已闻到了它散发出来的清香,我真是开心极了。

蜡烛的日记 篇2

太阳落山,天渐渐暗了下来,一户户人家都打开来灯光,在我家窗前看夜空好美好美。

突然眼前电光一闪,等我明白过来,眼前一片漆黑,怎么啦,怎么啦?我急忙问身边的爸爸,只听爸爸在一旁对我说道:“别慌、别慌,这是停电了,爸爸马上让你从见光明!”。我静静地坐着,等着爸爸,不一会只见客厅里有了亮光,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爸爸点亮了蜡烛。

我记得蜡烛还是爸爸让我买得,我当时觉得蜡烛没什么用也就没在意。我看着蜡烛的光,突然发现它是那样的神圣,爸爸看着我呆呆的看着蜡烛发呆,问我在想什么,我看着爸爸惊喜的说道:“爸爸,我发现蜡烛好伟大,他在燃烧的时候发出亮光,自己却越来越小了,这种精神好宝贵!”爸爸一把将我抱起来,高兴地对我说:“儿子,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做人也要这样朴实无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样人才有价值!”

蜡烛的日记 篇3

纸盒烧开水

表姑是初中的科学老师,一次,她带我去她们学校玩,正好那天她准备上实验课,我就在旁边看着。表姑指着带来的实验器材,对大家说:“我们今天来做纸盒烧开水的实验,现在我来示范一下怎么用纸盒烧开水。”大家认真地看着表姑的一举一动,纸盒能烧开水?我怀着好奇心观看这个实验。

表姑拿了一个装满水的纸盒,放在石棉网上,点上酒精灯,酒精灯发出蓝色的火苗,火苗摸着石棉网的脸颊。几秒钟过去了,没有动静。我们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奇迹发生。又过了几秒种,只见纸盒中冒出了一丝水蒸气,袅袅上升,不一会儿,白烟越来越多,又过了一会儿,水里便冒起了小泡泡。“成功了!”“水开了!”……班里就像炸开了锅似的,欢呼声、议论声响成一片。

我看了之后,觉得很神奇,也想动手试试。于是我找到了残料就开始动手了。照着表姑的样子,我把纸盒加上水放在石棉网上,点燃酒精灯。我等呀等呀,水就是不开。后来表姑走过来了,我急得不得了,赶紧问:“表姑,为什么我做实验就做不成功呢?”表姑神秘地笑着说:“如果实验一次就成功,那科学实验还有挑战性吗?这其中是有奥妙的。你没有做成功,肯定有的步骤不对。看,你把纸盒和酒精灯的位置没有放对,即便其他条件具备,水也烧不开。”经过表姑这样点拨,提醒,我满怀信心地开始再次实验。这次我遵照表姑的指点,把纸盒和酒精灯放准位置,开始耐心等待,其实心里还有点担心会再失败。不一会,看见我的纸盒中的水也冒出来水泡了。我高兴地叫了起来:“表姑快看,我的纸盒也能烧开水了,我的实验可也成功了。”就在我为自己成功兴奋不已时,一个更大的“?”突然在我脑中闪过:纸盒怎么能烧开水呢?为什么水开了而纸盒却不着火呢?当我挠头纳闷时,表姑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想知道为什么,对吗?”“其实,石棉网在把热传给纸盒时,纸盒中的水便把热吸收了,而这个纸盒要到130℃时才会着火,而水只要100℃就会开,所以当水开时,纸盒却不会着火。” “哦!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水替纸盒吸收了热量,纸盒才不会着火的'。”

通过这次小小的动手实验,我才真正明白,科学实验虽然神奇但不遥远,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不难发现我身边的科学。正像我们学过的一句名言那样“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同时我还懂得了,发现问题仅有疑问而不去动脑思考,不亲自动手做一做,可能永远也没有自己的收获。这次“纸盒烧开水”实验,让我对科学更有兴趣了,小小的我甚至萌生了当科学家的梦想,我要学更多的知识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蜡烛的日记 篇4

我终于点燃了企盼已久的16支蜡烛,点燃365颗水晶心,心也流了泪,像那16支流泪的蜡烛。

16年的路好长,好累,好疲倦。

那纯真的梦幻曾洋溢过整个心灵,那童年的欢乐也曾注满过整个的记忆,随着季节的更替,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 16层台阶走过。蓦然回首却找不到归路,找不到那天真的思想,找不到那记忆中的欢笑,只-----惊诧于眼前这16支蜡烛的泪光。

从什么时候起,被说不清的情感所迷惑,解不开那个结,走不出那张密密细细的云网。

似水流年,流年似水,就这样走过冬,走过夏,走过16层台阶。

往事如梦,记忆如烟。

一切都淡了,淡淡的就像这烛焰的红晕圈。烛泪如血,滴在心上,心也流了泪。

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去强求什么。该来的躲不开,不该来的求也不来。

这有那长的路,还要一个人默默的去走,去承受。

凝埋这16支蜡烛,只祈求心永远如这一刻的宁静,让我拥有这一份永恒!

蜡烛的日记 篇5

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灯火已经开了。我急冲冲的回到家里正准备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间没电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被我嫌落在角落的半根蜡烛。由于我们那里是农村因此经常会没电。我妈妈也会多买一些蜡烛。

蜡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的啊。但它却能给我们带了了好出。在没电时候蜡烛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每次想到蜡烛就会想到;“春蚕带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总是把蜡烛比做老师。成人。总会对别人说蜡烛的一生总是献给了人类。但我想蜡烛不仅仅是给我们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就像老师一样把他的一生的知识毫不保留的献给了我们。

蜡烛伟大而平凡久久的等待却只能给人们一瞬间的光明。但这样也是一生的永恒。人们也如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丝干。是老师开启了我们的智慧之门,是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师恩重于山。

老师,这两个字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平凡,然而我们对老师这两个字的明白是那么的浅薄。老师是无私的,为了学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学生,老师是伟大的,她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材,然而自己,依然站在那三尺讲台上,继续为祖国奉献。

蜡烛的日记 篇6

半截蜡烛续写作文

[杰奎琳端着蜡烛快步走进卧室,长舒一口气]

杰奎琳:「自言自语到」总算没让德国发现。

「突然杰奎琳想起一点,如果德国军官来自己的卧室怎么办?于是杰奎琳迅速将金属管放在贴身口袋里,找了一个蜡烛头点燃」

杰奎琳:妈妈,您上楼来一下。(从楼上传来)

伯诺德夫人:(微微一笑)先生们,不好意思,我女儿每天都要听我讲故事。

中尉甲:不用上了,夫人。让她一个人睡吧。

「杰奎琳一直认真地听着」

杰克:先生们,既然这样不行,那我上楼去陪妹妹吧。(镇定地朝妈妈眨了一下眼)

中尉乙:(愤怒地,手中拿起了枪)为什么你们总不听命令呢?告诉你们,再不听话,我让你们都见鬼去。

「杰克和母亲早已下定决心,所以毫不恐惧,只各地做害怕的样子。而杰奎琳却倒吸一口冷气,决定解救妈妈和哥哥」

杰奎琳:(大声喊并微微颤抖)妈妈,您能快一些吗?

少校:两位中尉看好他们,我让那小姑娘睡觉去。(白了一眼伯诺德夫人)

「杰奎琳立刻跳上床,拿了故事书」

杰奎琳:妈妈,您终于来了,妈妈,(抬了一下头)不,司令官先生好(装做吃惊)

少校:小姑娘可以自己先睡吗?我们还要说些话。(极其温柔)

杰奎琳:(想了一会)好吧,司令官先生,那您能帮我把蜡烛吹灭吗?

少校:当然可以,晚安。「少校看了看桌子上的蜡烛,就剩一点了,但蜡台旁边还有一个蜡烛头,他皱了皱眉头,感觉事情不对头。」

杰奎琳:晚安,司令官先生。

「少校走下楼,手里拿着蜡烛台,伯诺德夫人的心就凉了」

少校:(走到夫人面前)夫人,我们该走了,但这个烛台我们必须带走,感谢你们的款待,尤其是那可爱的小姑娘。(有些得意)

「几分钟后,德国军官走了,杰奎琳跑了下来」

杰奎琳:妈妈,那小金属管在我这里,那个德国佬肯定发现咱们有秘密瞒着他,但他没找到,我担心他会来报仇(此时显得严肃)

伯诺德夫人:(自言自语)怎么办才好呢?

杰克:妈妈我拿枪极他们打死!

伯诺德夫人:不,杰克。不能开枪。只要保护好这金属管,使它不在下周二米德叔叔来之前被拿走就可以了。(下定决心)

杰克、杰奎琳:知道了,妈妈。我们一定会保护好的。(坚定不移)

伯诺德夫人:对。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眼中充满愤怒)好了,现在可以回去睡觉了。晚安,亲爱的孩子们。

杰克、杰奎琳:晚安,妈妈。

「各自回自己的卧室」

蜡烛的日记 篇7

半截蜡烛课本剧剧本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米德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上校,两个士兵)

﹝屋外的风也渐渐小了,三个德国军官走远了,杰奎琳端着已经熄灭的蜡烛下了楼。

伯诺德夫人(高兴地说)杰奎琳,干的好,用巧妙的语言把蜡烛拿了回来。(又陷入了沉思)我们现在暂时性的骗过了敌人,现在我们得想个靠谱的地方来藏起来。可是,放到哪儿去好呢?

杰克(兴奋地说)我想到了,我们可以藏在我们自己家里养的羊的尾巴里面,把它放在楼上,把秘密藏在羊尾巴里就可以了。

杰奎琳(疑惑不解)羊可是很活泼的,我们用这种办法不行,我觉得应该得把它放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比如说是放在垃圾桶里或者是书里。

伯诺德夫人(赞扬道)杰奎琳,我觉得放在垃圾桶里是可以的,因为垃圾桶这么脏,敌人老检查的时候难道会看垃圾桶吗?

﹝伯诺德夫人把这个秘密情报放在小袋子里,把它放在垃圾桶里,用一些垃圾把它挡住,把袋子遮了起来。一连几天,德国军官都没有来,星期二马上到了,米德叔叔要来取情报了。

﹝只听见嘭嘭嘭嘭的敲门声,米德叔叔来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里。

蜡烛的日记 篇8

温暖的蜡烛-日记大全500字

晚上,我正津津有味的看着《开心宝贝》,突然停电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家里,我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就在这时妈妈突然说:宝贝,快过来,我小心翼翼的走到妈妈的房间里。妈妈在柜子里找着什么,我呆呆的看着妈妈。

这时,妈妈拿出来两根又细又长的蜡烛,妈妈说:来把这两根蜡烛点亮放在客厅里,这样就不害怕了,我看着点亮的蜡烛,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可才看到这温暖的烛光还不到两分钟我又听见妈妈的呼唤,我飞快的跑到妈妈的房间里,妈妈诺有所思的又递了两根蜡烛给我说:儿子,可能我们对面新搬来的阿姨家没有蜡烛,你给她家送两根蜡烛去吧我无奈的答应了妈妈。

我拿着蜡烛慢慢的走在漆黑的楼梯里,心里还不停的哆嗦,我不知妈妈为什么要帮助一个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在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对我说的那句话:我们要像雷锋叔叔那样助人为乐我这才理解妈妈。

蜡烛的日记 篇9

“唉!唉!”在主人卧室的一个角落里,传来了一声声叹息,是谁呢?原来是一支早已主人丢弃的蜡烛。一天,蜡烛睡醒了,看看四周,咦,我原来的那些老朋友蒲扇、搓衣板、草鞋,它们是不是不理我,都藏起来了呢?

于是蜡烛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活动一下手脚,走出卧室,来到以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寻找老朋友。走着走着,它直到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地方,它惊呆了,自言自语的说:“主人原来的房子又矮又黑,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蜡烛继续往前走,它撞到了一个硬梆梆的东西,就大声地问:“你是论谁?”那个大家伙说:“我是立式空调。我的作用可大了,夏天我给主人带来凉爽,冬天,我给主人温暖。主人很喜欢我。”蜡烛又问“哪个呢?还有这个呢?”空调又说:“这个是电风扇,那个是微波炉。这个是节能灯,它现在已经代替你的工作了。晚上,主人家里灯火辉煌,比你那个时代明亮多了。”蜡烛还问自己的那些老朋友,空调告诉它,它们都早已退休了。

蜡烛惭愧地说:“看来,我已经老了,也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

蜡烛的课件


您是否对“蜡烛的课件”感兴趣,可以看看编辑整理的相关资讯。这些资讯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所以对待教案的撰写不可掉以轻心。编写教案需要注重与学生沟通的艺术和掌握。

蜡烛的课件(篇1)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抓住细节描写,感受南斯拉夫母亲崇高的精神品质

3.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学习的'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细节,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和品质。

2.难点:“蜡烛”的特殊含义

三、学习准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读音和意思。

2.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启发导入。

(二)初读课文,解读人物。

1.用“我被 所感动,原因是 ”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并请学生进行配乐朗读相关语段。

2.探究老妇人的形象。

Ⅰ动作描写①教师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②学生自己找一句或两句进行赏析③

Ⅱ心理揣摩①幻灯片出示相关语句让学生揣摩②全班交流。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Ⅲ环境描写①找到相应的环境描写,理解体会作用。②播放相关影片

(三)深入研究,理解主题。

1.思考:课题可以改成“老妇人”吗?为什么?

2.出示文章最后一段,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3.升华主题:呼唤和平,珍惜和平。

(四)自主质疑

1.学习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2.互动释疑

(五)推荐茹志娟的《百合花》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读后感

蜡烛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虽然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极为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老妇人的形象。同时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老妇人插蜡烛的图片,让学生表述老妇人在坟前做了哪些事情?

点拨:老妇人在坟上插上了他珍藏了45年的那支结婚喜烛,并点了起来,对着烛光两臂交抱在胸前,然后为之制作挡风的屏障不使其熄灭。表现了他敬仰正义之师,热爱红军的思想感情。

2、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点拨:这是为了突出这支蜡烛的特殊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三、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讨论: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四、情感体验:这篇通讯非常感人,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点拨: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3、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五、修辞手法的探讨:反复

1、炮火(11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蜡烛(6次描写)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围巾(4次交代)

表达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老妇人的动作(3次“爬”、3次“跪”)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六、小结: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它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七、拓展: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摇曳”,“步履沉重”的读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能联系上下文读懂“主意”、“奇迹”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表现人物心情的几种方法。

4、理解课题中“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感受“爱”能创造“幸福”。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揭示课题

1、分步出示课题,齐读

2、反馈预习

(打开书)预习过课文了,谁能用上“蜡烛”这个词来说说你读了课文后了解了什么。

(1)习俗

◆正音:尽量,烛光摇曳

◆引读

(2)事件内容

◆用一句话说说科林在圣诞节前夜做的事

◆补充说清做这件事的原因

3、小结

预习时,对课题中的关键词多加以关注,就能帮助我们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情感的表达方式

1、指导借助课后练习,初步了解人物情感变化的线索

2、明确学习任务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信大家在预习时都感受到了。(指板书)但是这三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在文中一个都没有出现过,作者是怎么把它们表现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

3、学习1——3节,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表现,景物和反复强调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表现方法

(1)自读1——3节,圈出能让你感受到科林焦虑的词句

(2)交流

A 人物的表现

◆慢慢地,步履沉重

◇理解“步履沉重”,复习“履”的音节

◇指名读句

◆望了望,注视

◇学生交流

◇引读体会

科林望了望——(“望了望”泛红),然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注视”泛红)。他始终看着——,(师点泛红的这两个词语),你觉得这时候他在想什么?

◆小结

看来我们都已经学会透过主人公的举动,感受人物内心的焦虑之情。除了人物举动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科林的焦虑呢?

B 景物

◆师范读第2节

◆重点指导“铅灰色”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在书上做批注——环境衬托

C 反复强调

◆引导发现句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七天

◆交流感受

“七天”这个词反复出现,让你感受到什么?(等待的时间长,牵挂深)

◆引读、小结

◆指导做批注——反复强调

(3)指导朗读1——3节,深化感悟

(4)体会“不像圣诞节”的含义

◆此刻,科林感觉——(生说:今晚不像圣诞前夜。)

◆圣诞夜原本应该是——(生说:热闹,合家团圆)

◆是啊,漂泊在海上的父亲音讯全无,科林觉得——(生说)

4、学习7——15节,从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焦虑

(1)自读7——15节,简要复述科林与达菲先生的对话内容

(2)体会对话形式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师生对读,体会连续对话的形式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小结:写对话用哪种形式与人物当时的心情密切相关。这里,科林的心情焦虑而急切,所以用这种没有提示语,连续对话的形式最为适切。

(3)体会科林提问的集中与明确

◆了解科林问话的核心内容

◆指导学生发现对话内容中反复出现的词,进一步体会强调手法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联系科林回家路上的举动,深入体会科林当时还在想些什么。

◆小结

5、学习17——22节,通过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内心的焦虑

(1)出示描写科林搜集煤油的三句话

(2)自读,提取三句话中的有效信息

◆要点1

◇板书:三小时,四大桶

半杯

◇为什么不多要一点?

◇煤油是生活必需品,可是家家户户都少得可怜。即便如此,科林还是搜集到了——(指板书:四大桶)这让达菲先生称之为——(生说:奇迹)。

◆要点2

◇你觉得科林为什么能搜集到这么多煤油?

板书:问遍

◇联系习俗初步感受爱尔兰人的善良

可见,17节有关习俗的这段插叙是必须要写的,这是因为这样的习俗,使科林能搜集到足够的煤油成为可能。从中我们也感受到爱尔兰人——(生说:善良、乐于助人)

(3)引导体会简要叙述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搜集煤油的过程一定有很多内容可以写,你觉得可以写点什么?

◆对照之前科林与达菲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叙述的方式与人物心情之间的联系。

◆小结

6、学习22——25节,体会标点符号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1)引读积累描写灯柱的句子

(2)想象说话

科林回到家,对妈妈说——我们已经知道这巨大的蜡烛就是——,我们看见这道巨大的光束——此刻,我们仿佛听见科林正对自己说——

(3)引读,小结

标点符号虽小,却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在读文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忽略了它们。

三、对比开头,复习景物及人物动作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

1、小组学习26,27节,对比开头感受人物的惊喜之情

2、体会“圣诞节真的来了。”这句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悟

1、总结方法

2、这是个感人的故事,学生交流感动的原因

3、再读课题

附板书

13 科林的圣诞蜡烛习俗

(灯塔)

惊喜

点亮

自豪

搜集三小时四大桶

半杯、问遍

焦虑询问(印证)

蜡烛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

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蜡烛的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三、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用的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打火机、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布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师: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有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的出生、长大、死亡……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2、研究物质的变化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描述了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1)了解蜡烛的特点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蒸发皿里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有什么特点。汇报蜡烛的特点。(提示多感官的观察方法,总结出蜡烛的特点:光滑、硬、容易断、易碎等)师:既然我们今天要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来使蜡烛发生变化吗?

引导生总结出:折断、加热、点燃等方法

(2)加热蜡烛师:加热时,蜡烛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交流)我们的.预测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还是让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师: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一下这个实验应怎么操作呢?(分组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各组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里的蜡烛进行加热,注意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各小组都已发现蜡烛受热后产生的变化了,接下来请各组用盖帽熄灭酒精灯,观察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及时记录。指导小组汇报观察加热蜡烛的现象:加热后蜡烛变成可以流动的蜡油,冷却后又变成固体蜡烛。师小结:蜡烛加热、冷却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液体又变回到固体,只是形态的变化,而其它没有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课件)

(3)燃烧蜡烛师:当蜡烛被点燃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生交流。

师:蜡烛燃烧时,究竟会怎样变化?变化时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实践出真知。”还是让我们再来动动手,通过几个实验来看一看吧。(投影出示三组实验,指名读明确要求,提醒学生注意烧杯的拿法,可让学生示范,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发扬小组间互助合作的精神,来分组完成这三个实验,最后再将你们小组内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好吗?在小组长的安排分工下,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注意观察产生的现象并及时记录)各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内壁为什么会出现雾气?石灰水为什么会变浑?皿底为什么会变黑?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后所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黑碳……)。

(4)分类变化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刚才我们把蜡烛受热熔化成液态的蜡油,冷却又凝成固体的蜡烛这种现象叫做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那现在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又叫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1页,谁来读一读文中的这段话,思考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能不能变回去了?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从蜡烛身上了解到物质的奇妙变化有两类,下面就请同学们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课件出示)小组汇报交流,指导学生重点阐述根据什么现象来辨别的。

师:除了以上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外,你们能不能从我们的生活中再列举一些事例呢?生交流

4、巩固小结:指名生汇报: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5、课后拓展师:课后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实验,选择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并辨别是属于哪一类变化及相关依据,下节课请你们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

蜡烛的课件(篇6)

教学内容

《蜡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2、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语言,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教法

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蜡烛相关的课文,这就是俄国作家西蒙诺夫的一篇新闻通讯《蜡烛》。

二、自主学习,检查预习

听写词语并注音:地窖拂晓耸立灯芯匍匐瓦砾

舀出灼烧腋窝肃穆鞠躬

三、结合学生预习,老师介绍

1、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二战末期,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2分钟)

2、介绍通讯有关知识。

[提问]前面学过《新闻两则》,那是两篇消息,今天我们学的《蜡烛》是一篇通讯,和前文相比,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消息一般概括性报道事实,通讯则是对事实进行完整详细的报道;消息与通讯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叙述为主,描写议论成分少;消息语言简洁平实质朴,通讯讲究文采,语言形象,鲜明生动。)(5分钟)

四、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问]复述课文故事

用战地上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人性善良的力量,表现苏南两国人民深厚情谊。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埋葬战士,为战士守灵,可概括为“敬爱”与“哀痛”。

2、通过课文语句分析。

[提问]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3、[提问]整理出文章中共几次写到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

【炮火11次、蜡烛6次、黑巾4次、老妇人动作6次(三爬三跪)】

4、[提问]从这些重复的描写中,可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5、[提问]感人在什么地方?

(题材感人——战争中的人民;细节描写真切——炮火连天,年老体弱的妇人吃力掩埋战士、摆正遗体,亲吻额头,像亲人一样、点起珍藏45年的蜡烛,全文突出蜡烛,任读者沉浸在烛光所营造的意境中。)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西蒙诺夫感人至深的《蜡烛》一文。从中我们了解了通讯这种

教学时间:一课时新问题材的特点(请学生复述);战争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极端状态,战争也是对人类生命的挑战,当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呈现的时候,往往就能看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可以发现善良是人性中共通的一点。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体会了课文中细节描写里所传达出的真挚感情,这不是一般的人类感情,是在极端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深处的善良,敬爱与哀痛。老妇人的爱,是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母亲般的爱。战士牺牲的精神让她无所畏惧,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体现。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二题。

蜡烛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

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烧灼(zhuó)桥头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2.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1.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默读文章,勾画语句,并简要概括感受。

2.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

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作者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描写了三次“跪”、三次“爬”、三次“休息”。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妇人动作?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4.内心体验: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如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如果她说话,会说些什么呢?

5.总结: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1)老妇人饱受战争之苦,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在战火中,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四、感悟细节的魅力

1.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爱。可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个主题吗?请大家再读读那些作者反复强调的细节: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及对蜡烛的七次描写,思考其作用。

⒉思考:从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明确: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也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

3.思考:朗读对蜡烛的七次描写,说说,蜡烛有什么特殊含义?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思考含义: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结尾这两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讨论明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感悟文章主旨

1)人物形象——老妇人——动作描写

2)环境描写——炮声蜡烛——衬托人物。

3)主题——蜡烛————赞美与哀痛——表达了老妇人的深沉的爱,还表现了作者对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的赞美。

蜡烛的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xx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蜡烛的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话,将自己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 个生字,会写% 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利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小动物头饰。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请同学们读读课题———红蜡烛。随即指导生字:蜡烛。怎样记住它们?课件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这个童话讲的什么事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小朋友们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1、自主学习。

(1)自己读文,画出本课要认的!' 个生字,标出自然段。

(2)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有生字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2、小组学习。

(1)同桌分自然段轮流读课文,互相听、评,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2)遇到读不准的地方,两人多读几遍。

(3)互相当小老师,出示小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3、反馈练习。

(1)课件出示!' 个生字及词语,指名开火车认读、小组竞赛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书,学生间评价。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朗读感悟,重点突破。

1、抓住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感悟。

课件出示猴子的话,指导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体会。

(1)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危险!危险!不能离它太近,会炸的!”

(2)师生评读,读出猴子的.心情,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分角色在小组中表演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全班交流评价,要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说,这样演。

2、抓住人物动作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默读自然段,画出描写他们动作的词语,想想什么意思。

(2)自选一个小动物,读出它的表现。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

(3)汇报交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见解。

指导:

小乌龟:“只好、刚刚、再也不敢”读出害怕、胆小。

黄鼠狼:“光绕着花炮转悠,就是不敢去点火。”

野猪:“跑上前去,把那家伙点着了。”感悟野猪非常勇敢。

3、再完整地读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插图,想想别的小动物的动作、表情,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整体感悟。

完整地读读课文,这个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你最喜欢哪个动物呢?

(四)拓展实践,训练想象。

想一想:当大家知道原来是一枝蜡烛后,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演一演:课下在小组中合作表演,比一比,谁的想象最有新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表演上节课的续编故事,评选最佳表演小组,最佳想象个人。

2、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生词。

(二)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自学会写字,读准字音,观察字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讨论交流记字方法。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知识,根据字的形义特点记字。

同学们可以用旧字加、换偏旁的办法记;也可以根据字的形义特点记;还可以创造自己的方法。

(2)生字找朋友游戏。把字的部件和偏旁拆开,发放到小朋友的手中,听到这个字的读音后,这两个小朋友立即组成相应的生字。

3、词语拓展积累。

(1)找出课文中的词语

(2)拓展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展开小组竞赛)

(3)积累我喜欢的词语:

(三)指导书写。

1、观察本课的生字,按照不同结构特点,给它们排排队。

2、分别观察这些字在田格中的位置,你觉得哪个字、哪一笔不容易写好?

重点指导:爬。注意左边的捺要托住右边的“巴”。

教师再次提示:写好左窄右宽的字,注意写字姿势。

(四)学生试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

个别辅导与生生评价结合。

(五)《红蜡烛》多有意思啊,给爸爸妈妈讲一讲。

板书设计

红蜡烛

小心翼翼、你推我搡、一步一步、光转悠……

危险!危险!

静悄悄地发出柔和的亮光———原来是……

蜡烛的课件(篇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

第二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体验。

(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求积累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习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 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是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习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实际观察写一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学习。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的机会。

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环节,质疑创新,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论。我预设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炮火、蜡烛、围巾?2、文末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在深入讨论了这两个问题,再探究文章主旨升华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有学生个别对个别的交流,有学生对老师的个别交流,还有公共平台上的共同交流。最后老师对整个过程要有个点评,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全班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 谈论,问题回答是否正确;有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回答不很恰当,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 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里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准备的创新作业是:如果那位年轻的军人的亲生母亲后来读到了这篇通讯,她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以她的口吻给玛丽育乞西写一封信。相信同学对这个作业会比较感兴趣的,也能让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并且学习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当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上网查找本课相关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老师总结本课,并在《祈祷》的歌声中祝福世界和平发展结束本课。这个设计我觉得和开课时的歌声呼应,并且是在不自觉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使整节课余韵悠悠。

总之,我这节课是充分尊重了网络作为工具,网络作为资源,网络作为环境的三大特点来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蜡烛的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过程:

一、设境引入,激发情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练说:(藏有绝密情报的、关系伯诺德夫人一家生命的……)

2、小结过渡:并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关系法国的命运,正是因为这样,一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度过了一个紧张的夜晚。

二、初步感受课文。

1、你喜欢读这个故事吗?为什么?(扣人心弦、惊心动魄)

2、如果你当导演拍这个故事,镜头最多的是什么?闭上眼睛想一想?

师小结: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的意图是一致的,想一想是什么?(渲染紧张的气氛)

3、是啊,这个故事读着读着,不觉让人感到紧张。自读课文,看看故事了发展到哪些地方,让你特别紧张?

交流板书:点燃蜡烛重新点燃夺回蜡烛

4、故事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在故事中伯诺德一家三口又是怎样化解危机的?

三、精读重点段落

1.自读课文3-7节,划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读读想想,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要写写感想。

2.学生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一个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从“急忙”你看出什么?她担心什么?(情报暴露、孩子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你觉得伯诺德夫人怎样?(机智)

指导朗读。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还有什么地方也表现了她的机智?“轻轻”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不露声色、不引起注意、镇定)板书:轻轻吹熄

指名朗读。

过渡: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1)大儿子杰克的表现

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从“慢慢地”你体会到什么?指名朗读。板书:端起烛台

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蜡烛已被夺回,搬木柴已经没有必要,他为什么还要搬?体会“从容”。

此时的从容是面对什么的从容(死亡)。点击课件,示燃烧的蜡烛,此时的男孩会想什么,等什么?

师述: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指导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过渡: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于是,谁又站了起来?

(2)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

指名分角色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评价朗读。

这个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读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你想说什么?

师述:此时此刻,这半截蜡烛仿佛是颗定时炸弹,是小女孩子却非常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这是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争。板书:端起烛台

四、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1、看板书,总结课文。补充板书:挺身而出千钧一发

2、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胜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机智、勇敢、镇定,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

3、再读第一自然段,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爱国)

五、小组合作编课本剧来演一演。

板书设计:

23.半截蜡烛

点燃蜡烛 重新点燃夺回蜡烛

挺身而出 千钧一发

轻轻吹熄 端起烛台端起上楼

(机智、镇定、勇敢)

蜡烛的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追求和平的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透过行为体悟人性的本质。

3、领会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对德国兵到一户被占领的农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个地下党。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哪位同学能向我们概述一下这段故事?

学生讲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年,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兵败如山倒之际,但是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蜡烛发挥什么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翻译者:茅盾,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4、阅读课文,找出并朗读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结合这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⑴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多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这条黑色的围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和场景的意蕴:

⑴如果你是寻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妇人在战友坟前续上新蜡烛,你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象一个母亲的眼泪,正象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远不朽。”这两句话意味深长,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它们的含义。

⑶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7、课时小结。

8、布置作业:

⑴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描写;学习这种极力渲染的描写方法,

⑵探讨蜡烛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蜡烛日记范例12篇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资料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蜡烛日记范例12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蜡烛日记(篇1)

每个人都有过停电的经历,害怕与无奈,这时只要点燃一根小小的蜡烛,生活就又恢复了正常。人们的心又平静下来,却没有发现蜡烛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最后变成一滩蜡油,完成了它的使命。几乎所有人看来,蜡烛的消失再平常不过,但仔细想想,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像老师,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充实别人的生活,使人变的高尚,而自己,却因一天天的操劳而衰老。

知识如同一间硕大并且黑暗的屋子,是老师变成蜡烛,照亮了屋子,让渴望知识的人们去探索、发现。虽然有些人离开了老师,自学也有了出息,但他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路,是艰难、曲折的路。就象盲人自己走一条坎坷的小路,既耗时,又耗力。

蜡烛,老师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与物,却有着相同的精神。有心的人把他们联想在一起:老师如同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是的,老师如同蜡烛,蜡烛也象老师。这两个名字应时刻放在人们的心里,时刻提醒着人们:无私、奉献、爱心。

蜡烛日记(篇2)

半截蜡烛续写-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1.半截蜡烛续写200字

蜡烛熄灭了,明亮的楼梯突然暗了下来。军官说:怎么回事?说完,迅速的往楼梯跑去。灰暗楼梯上,军官关切地问:宝贝,发生了什么事?杰奎琳听到了声音,立刻把蜡烛放入楼梯边上的小柜子中,若无其事地说:没事!风把蜡烛吹灭了,我现在在找火柴点蜡烛呢!杰奎琳从柜子中找到另一枝蜡烛点燃,楼梯上又恢复了光亮。军官又下楼了。

2.半截蜡烛续写500字

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心想我一定要找个地方把情报藏起来,藏在那好呢?藏在卫生间,不行,万一哪个德国军官要上厕所,情报一定会暴露的。藏在台灯下?不行,万一它们嫌黑上来拿灯,就会发现情报,这个方法也不行。对了,可以藏在花瓶里,说只,她找来一把铁锹,把情报藏在花瓶里。可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只能调虎离山了!

杰奎琳用针划破大腿,然后涂躺在地上,大声呼叫:我的脚快断了!好疼呀!少校军官闻讯赶来。伯诺德夫人问:孩子你怎么了?妈妈,我的脚快断了!杰奎大声哭喊。你还有你,快把他送到医院,以我少校军官的名义请最好的医生给她治疗,她要是有一点损伤,我就枪毙你们!少校军官厉声喝道。一个种种微微支支吾吾地说:她是法国人是我们的敌人。。。。。。住口!她是我们的朋友!少校军官怒气冲天地说。杰奎琳说:谢谢你司令官先生!不用谢,小姑娘,对了,让士兵以后不要去检查伯诺德夫人的家了!我从他们的行动看出:他们对我们很友善,不向其他人对我们虎视眈眈,他们是德国人的好朋友。

就这样,因为德国士兵不检查伯诺德夫人的家,提高了情报传递的成功率,也缩短了德国的死亡时间。

蜡烛日记(篇3)

蜡烛,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物件,它在人们的眼里,可有可无,微不足道。

蜡烛,它并不像松树,傲然挺立于风雪之中;它也不像梅花、牡丹,用自己的美丽,吸引着无数游客;它更不像台灯,轻轻松松便打发了时间……

蜡烛,它并不好看,它只是在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直到把自己燃烧完毕,方才停止。

那天晚上,家里突然停电,当我拿出台灯,却发现台灯没电了,妈妈拿出蜡烛,把它点亮,我就在这支蜡烛的光亮之下按时完成了作业。

我凝视着这支小小的蜡烛,它在燃烧着自己,支撑着把光亮奉献给人家,它微笑地流着眼泪,一点一点地燃烧着自己的身子,毫不吝惜,直到燃尽。

这支小小的蜡烛,让我想起了早起晚归、风里来雨里去的清洁工人,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们照样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为城市的美丽作出贡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尽自己,照亮他人,蜡烛,它虽然平凡,但它却是无比伟大!

蜡烛日记(篇4)

暑假,我在少儿图书馆阅览室的科学书里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名叫吹不灭的蜡烛,我心想:蜡烛吹不灭,怎么可能?每次过生日我都是一口气就把蜡烛吹灭了。回到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试着做一做。

我按照书上的要求准备了三个材料,有打火机、蜡烛、漏斗。首先,我点燃了蜡烛,红彤彤的火焰一下子熊熊燃烧起来。接着,我拿起漏斗,用嘴巴咬住漏斗的小口,把大口对着火苗,我深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吹,火苗竟然纹丝不动!不可能!我再使出吃奶的劲吹,脸变得通红,像一个红苹果,火苗不但没有灭,而且还窜的更高,它好想在说:哈哈,吹不灭我吧!可是我还不死心,心想是不是我的力气还不够大?我急忙找爸爸来帮忙,爸爸鼓起腮帮用力吹气,蜡烛还是吹不灭,小火苗似乎高兴地窜上窜下,非常得意。我拿掉漏斗,用微小的力气,蜡烛立刻就被吹灭。我心里琢磨着,多了一个漏斗就有怎么大的功力,能使蜡烛吹不灭,这里面蕴藏着什么秘密呢?

查阅了资料,原来我们吹气是从漏斗较小的一个口吹的,吹出的空气沿着漏斗的喇叭形壁面四处扩散,出了漏斗以后,空气也随着扩张出去,吹出的空气没有直接到蜡烛的火焰上,而是在蜡烛的上部和下部。向漏斗里吹气时,气体沿着壁面流动,所以中间部位的压力就减少了。这样,蜡烛就吹不灭了。哦,原来一个小小的漏斗在这里起了怎么大作用。

有了这个实验结果,以后家里停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大口的漏斗围在蜡烛周围,这样蜡烛就不会被风吹灭了。

科学的世界真奇妙啊!仔细找找,还有许多神奇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

蜡烛日记(篇5)

一天晚上,正吃着晚饭,家里突然停电了。啊!这可怎么办,爸爸摸黑从厨房的抽屉里,找出了一根蜡烛,星星之火给我们带来了些许光明。哈哈!变烛光晚餐了。妈妈看了下手机,埋怨道:才六点半,不知道电要啥时候来呢。停电时间应该不会长的。爸爸说。

吃玩烛光晚餐一会儿,电就来了。爸爸说:我说吧,不会久,这才过了15分钟。我吹灭了蜡烛,一看,烧掉了一小截。我随口问了一句:一根蜡烛能燃烧多久呢?爸爸说:你都五年级了,难道自己算不出来?好吧,我来算一算。我从厨房抽屉里找出一根新蜡烛,量了一下,有16㎝,又拿过刚才用剩的那根蜡烛,还剩下14㎝,这下有办法知道我要的结果了:16(16-14)15=120(分钟)。没想到,一根小小的蜡烛能给我们带来2个小时的光明呢!

蜡烛日记(篇6)

今天,我看了《我们爱科学》上的一个小实验,叫做蜡烛花。于是我就叫妈妈帮我准备实验用的材枓——打火机、蜡烛、一盆清水。

晚上我们开始了实验,第一步,我先用打火机点燃蜡烛,然后,将蜡烛横着拿,让火直接对着蜡烛的身体燃烧,让蜡烛燃烧后的蜡油从上面直线滴落下降到地面。

第二步,将蜡烛移到装有清水的盆子上方,让蜡油一滴一滴地滴到清水里。这时你会发现:啊!水中出现了凝固的固体,随着我拿蜡烛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固体的大小不同,颜色不一。可是形状一般都是有一点儿像花的形状,一片一片的漂在水中漂亮极了,这就是水中蜡烛花。

通过实验我知道了漂亮的蜡烛花的形成原因了,蜡烛被火燃烧时产生化学反应,蜡烛被燃烧后产生的蜡油滴在清水上也会产生化学反应,蜡烛油会以0.7秒的时间急速冷却,并在同时以爆表的0.001秒的时间瞬间凝固成形。

我看着水中美丽的蜡烛花,我仿佛已闻到了它散发出来的清香,我真是开心极了。

蜡烛日记(篇7)

在一张桌子上有着一盏无比骄傲的台灯,而在灰暗无比的角落里却有着一根全身布满灰尘的蜡烛,蜡烛是那么地谦虚,它像米兰花那样地默默奉献着,直到生命的尽头。

一天晚上,台灯对蜡烛说:“你看看你,全身上下都那么脏,你再看看我,我是多么的干净!”蜡烛说:“我是没有你那么干净,可是你也不能这样说我呀!”台灯说:“你凭什么说我不能说你了!”蜡烛说:“你别以为我是没用的!只是我的长处和你的不一样。”台灯不服气地说:“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大的本事!”

在台灯与蜡烛争吵的时候,只听见“吱吱吱——”的开门声,原来是主人回来了,可是随着开门声台灯突然就不亮了,“停电了。”主人说。主人摸黑找到被丢弃在角落里的蜡烛,并点燃了它,它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了整个房间。

当蜡烛快燃尽时,它笑着对台灯说:“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要知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台灯说:“蜡烛老弟,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改正自己的缺点。”

蜡烛日记(篇8)

一个圆柱体,披上一件五颜六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个“天线”,这就是蜡烛。蜡烛外衣的颜色代表的意义可不同哦!红色象征着喜庆;白色寄予着哀思;彩色则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在许多人眼里,蜡烛是微不足道的。光明时,人们不会想到它;黑暗来临,突然停电时,人们才会四处寻找它,哪怕找到一小截蜡烛头,它也能用微弱的光驱散黑暗。尽管它很渺小,但是却集聚全身的能量充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它这种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不禁想起了默默为我们奉献的老师们。老师是每天最早到学校,最晚回到家的人,她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授予我们丰富的知识。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而我想说,老师是蜡烛,用光芒点亮了我们的人生。正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说的一样。

蜡烛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我长大后要做一个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的人。

蜡烛日记(篇9)

“唉!唉!”在主人卧室的一个角落里,传来了一声声叹息,是谁呢?原来是一支早已主人丢弃的蜡烛。一天,蜡烛睡醒了,看看四周,咦,我原来的那些老朋友蒲扇、搓衣板、草鞋,它们是不是不理我,都藏起来了呢?

于是蜡烛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活动一下手脚,走出卧室,来到以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寻找老朋友。走着走着,它直到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地方,它惊呆了,自言自语的说:“主人原来的房子又矮又黑,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蜡烛继续往前走,它撞到了一个硬梆梆的东西,就大声地问:“你是论谁?”那个大家伙说:“我是立式空调。我的作用可大了,夏天我给主人带来凉爽,冬天,我给主人温暖。主人很喜欢我。”蜡烛又问“哪个呢?还有这个呢?”空调又说:“这个是电风扇,那个是微波炉。这个是节能灯,它现在已经代替你的工作了。晚上,主人家里灯火辉煌,比你那个时代明亮多了。”蜡烛还问自己的那些老朋友,空调告诉它,它们都早已退休了。

蜡烛惭愧地说:“看来,我已经老了,也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

蜡烛日记(篇10)

半截蜡烛续写350字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少校,你的女儿可真可爱。(露出微微的笑容)

[哐的一声,德国军门都走了。]

伯诺德夫人:哎,终于走了,刚才危在旦夕,差点就暴露了,多亏了杰奎琳,保住了我们一家的命!(叹了一口气)

[杰奎琳端着蜡烛下来了,杰克也从柴房出来了】

杰克(竖起大拇指):杰奎琳,你刚才真厉害,谢谢你!

杰奎琳(不好意思):谢谢夸奖,我们都是一家人。

[咚!咚!咚!这时门外又传来一阵敲门声。杰奎琳抱起蜡烛跑到楼上去,伯诺德夫人急忙去开门,原来是米德叔叔来了。]

伯诺德(深吸一口气):杰奎琳,下来吧,是你米德叔叔来了。

杰奎琳跑了下来,带着蜡烛小心的露出了半个脑袋,看见是米德叔叔之后,立马跑了下来,扑到了他的怀里。

杰奎琳:米德叔叔,你终于来了!(把蜡烛交给米德叔叔)

米德叔叔没有说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了几颗糖果交给杰奎琳,摸了摸杰奎琳的头,就走了。

蜡烛日记(篇11)

我终于点燃了企盼已久的16支蜡烛,点燃365颗水晶心,心也流了泪,像那16支流泪的蜡烛。

16年的路好长,好累,好疲倦。

那纯真的梦幻曾洋溢过整个心灵,那童年的欢乐也曾注满过整个的记忆,随着季节的更替,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 16层台阶走过。蓦然回首却找不到归路,找不到那天真的思想,找不到那记忆中的欢笑,只-----惊诧于眼前这16支蜡烛的泪光。

从什么时候起,被说不清的情感所迷惑,解不开那个结,走不出那张密密细细的云网。

似水流年,流年似水,就这样走过冬,走过夏,走过16层台阶。

往事如梦,记忆如烟。

一切都淡了,淡淡的就像这烛焰的红晕圈。烛泪如血,滴在心上,心也流了泪。

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去强求什么。该来的躲不开,不该来的求也不来。

这有那长的路,还要一个人默默的去走,去承受。

凝埋这16支蜡烛,只祈求心永远如这一刻的宁静,让我拥有这一份永恒!

蜡烛日记(篇12)

黑夜里那个小小的火苗灭了,但那小火苗的精神却在这个世界上。

那个小火苗的主人叫做蜡烛。

蜡烛的生命很短暂,它能存活的时间也不过从一开始的燃烧到后来的燃尽,少则一两个小时,多也则三四个小时。但它所带给人们的,却是它的生命价值的最大的延伸。

一闪而过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的短暂,但蜡烛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它却极力地造福于人,它的生命变得十分美丽。

蜡烛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它带着一个看似渺小实则伟大的使命,那就是奉献自己,帮助别人。它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很快就会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它不是一味地去阻止,而是面对着这个残酷的命运,无私地奉献着自己。它知道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蜡烛的这种奉献的精神,直到它化为了灰烬,飘向了远方,却仍存留在这个世界上。它离开了,可那又怎么样,它还在,它的精神会一直在。

蜡烛的精神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不因为它的消失就转瞬即逝,它的精神在无形地存活着!

蜡烛的这种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半截小学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