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地理日本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2.08

地理日本教案分享七篇。

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资料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地理日本教案分享七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地理日本教案 篇1

【教学重点】领土组成,主要城市,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对该国资源的影响

【教学媒体】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东亚气候图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日本政区图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但是日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很多人并不清楚。今天我们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认识日本,先找出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有多少千米?乘飞机约多长时间到达?上海至长崎约多少千米?,乘船约多少小时到达?(北京至东京有2000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的距离是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是个怎样的国家?

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大国?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首先看自然环境特点。

(板书)第二节日本

一、自然环境特征

(示日本政区图)

(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有哪部分组成?

(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提问)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

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在图中找出两个著名的港口:神户和横滨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是太平洋沿岸曲折还是日本海沿岸曲折?学生读图回答太平洋沿岸。

(板书)1、群岛国家,多港湾

(示日本地形图)

(提问)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板书)2、多山,多火山、地震

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

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降水量

东京3。7、25。1、日本1610毫米

北京— 4。7、26。1、636毫米

要求:(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个多?

(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板书)3、海洋性季风气候

(提问)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

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由于日本山地多,且降水丰富,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

(转折过渡)日本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那么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呢?

读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示意图”与“日本主要工业原料外国进口所之占的百分比图”回答:

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这些原料和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

(总结)日本大部分原料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比例较大(90%以上)说明日本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日本工业原料的很广,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几大洲均有。我国和日本相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才13。4%,但还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坏森林资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板书)4、矿产资源贫乏

(伏笔)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这对它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那么日本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呢?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日本

自然环境特征

群岛国家,多港湾

多山,多火山、地震

海洋性季风气候

矿产资源贫乏

地理日本教案 篇2

一、

1.读东亚地区图,回答:

(1)将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写列横线上:

② 海峡,西侧为____国,首都 ;东侧为____国,首都 ③为____国,首都 ;④为____海;⑤为____洋。

(2)从A到B,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由____向____递减。东亚东部受________影响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获得较多的____,地形以 为主,间有丘陵河湖多,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 。

东部海岸线曲折多 ,交通便利,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3)东亚西部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___远,降水 ,为__ __气候,以 ____(地形)为主,多内陆河湖,多为草原荒漠景观, 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在图中添加40oN和120oE.

2.在“日本图”中填注:

(1)经纬度、四个隔海相望国和四个大岛;

(2)用字母在图上标注地理事物位置:A.日本海、B.濑户内海、C.朝鲜海峡、D.关东平原、E.富士山、F.首都东京、G.港口神户、H.横滨。

(3)用字母在图上标出主要城市位置:①大阪、②北九州、③长崎、④筑波、⑤名古屋。

(4)用 ∥∥ 标出四大工业区的位置,并写出名称。

①东亚岛国,由 、、、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⑥季风显著, 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 、、;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 、)、煤( 、)铁矿石( 、、)、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 、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 很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五大工业区。 有”硅岛”之称。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 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 ,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寒流和 暖流交汇)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读黄皮书23页2-2-2沿40°N的东亚地形平面图,回答:

图示地势有什么特点?

1. 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降水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对河流特征的影响有哪些?

地理日本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

《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地理日本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②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④运用相关资料,探索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环节 过程与组织 设计依据与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1分钟) 放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东南亚的水果更多的出口到中国的视频,便宜的视频东南亚与中国联系更密切。 学生观看,感受身边的变化。 就发生在身边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探究埋下伏笔,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展示

方法点拨:

一般来说,描述地理位置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回答。

描述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和气温年较差等)和降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

完成学案中的填图,根据填图总结描述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参考东南亚地形图总结东南亚(可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分别描述)地形特征并注意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思路。

参照东南亚气候类型图,读出东南亚的主要的两种气候类型、特点、分布及成因。

完成学案,了解东南亚河流特点和主要资源。

了解东南亚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东南亚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通过阅读完成学案初步了解东南亚工农业主要特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读图、析图能力,避免眼高手低。

出示泰国香稻种植相关资料。

点拨提示:

分析农业区位的方法思路(除题目中提到的有利条件外还要注意不利条件)

地理日本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掌握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观看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五国的图片,引出东亚的学习。

临海国:中国——北京;内陆国:蒙古——乌拉巴托;半岛国:朝鲜——平壤;韩国——首尔;岛国:日本——东京。

(2)地形:

①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大;②地形多样,多高原山地丘陵,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半岛,岛屿:多山地、丘陵;③海岸曲折,沿海有许多半岛和岛屿。

(3)气候:受海陆位置影响: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我国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朝鲜季风气候具有过渡性。

思考:为什么日本、韩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位置较中国偏北?

日本、韩国临海,受日本暖流影响明显,气温和降水高于中国东部,所以其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较中国偏北。

3.东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总人口较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4)经济:东部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平原较广,耕地也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世界水稻、茶叶、蚕丝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工业发达。西部内陆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稀少;草原广阔,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经济水平低。

朝鲜半岛: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朝鲜森林资源丰富;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蒙古:(游牧)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小结:

地理日本教案 篇6

1.唱歌《卖玉米饼》。

1.背唱《卖玉米饼》。

2.通过欣赏《依内妈妈》《小鸽子》,了解古巴民歌、巴拉圭民歌的风格及其节奏特点。

(1)教师结合画面介绍智利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

(2)教师范唱或播放录音带《卖玉米饼》,使学生整体了解歌曲的旋律。

(3)请学生跟着钢琴或录音带学唱曲谱。

(4)请学生填词演唱直至会背唱。

(5)再听录音,请学生细心体会曲调的风格特点。

(6)请学生有表情地背唱歌曲。

(1)教师介绍古巴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音乐风格等。

(2)聆听录音,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的风格。

(3)请学生对照曲谱听录音,看看这首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4)老师讲解古巴民歌的节奏特点,并让学生用手拍打节奏。

(5)再次播放录音,请学生边打节奏边听音乐。

(6)请学生设计符合歌曲节奏特点的舞蹈动作并表演。

(1)教师介绍巴拉圭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音乐风格等。

(2)聆听录音,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的风格及其所表现的内容。

(3)请学生对照曲谱听录音,看看这首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4)老师讲解巴拉圭民歌的节奏特点,并让学生用手拍打节奏。

(5)再次播放录音,请学生边打节奏边听音乐。

地理日本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Gz85.com编辑推荐

地理七年级教案


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地理七年级教案,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1

《东南亚》分为了两个课时进行讲解,在听完了曹老师的课后,了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师 父整理出来的学案,从绘图识位置、看气候识农业、看河流找城市、探究分析话旅游、梳理归纳、反馈练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其中,在填图、绘图部分,学生所用时间过长,节奏把握存在些许的问题。当讲到地形时,用了“上、下”这些口语化的词,应该用专业的地理术语“北、南”。在讲城市分布时,讲活动题的时候,速度过快,学生没怎么反应过来,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完成度。

虽然存在以上缺点,但也有些许的优点,比如,细节到位,用陈毅的《赠缅甸友人》,结合生活中的地理,进行德育教育;台风沉稳了很多,自信了很多,资料充分,板书也有所进步。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当讲到旅游资源时,学生读图的时候,速度快慢不一,我在课堂上没有太注意,对学生注意的广度不够,同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在课下经过曹老师的指点,我知道了,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指导来互相解决问题。

本节课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角色扮演,“假如我是南非的国王,我要运钻石到日本,我应该怎么做?如何走航运路线”,通过创设情境,用带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掌握知识。这是我应该保持下去的。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以及阿斯旺水坝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了解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掌握埃及长绒棉生长的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城市。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且要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尼罗河与苏士运河对埃及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要求得富强,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源,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埃及在改造尼罗河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埃及开凿伊士运河的历史及其收回主权所做斗争的事例,也是极好的素材。

(四)美育渗透点

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创造出璀璨的古埃及文明,名胜古迹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之一。

二、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埃及的自然特征,自学讨论,总结规律。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2、埃及长绒棉的生长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二)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首先用一段形象文字描述埃及设置情景让学生猜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然后化身导游带领学生畅游埃及。然后播放金字塔的传奇故事约2分钟,先让学生感受神秘的埃及风情。这种神秘感增加学生探究学习埃及的动力

2、旅游第一阶段知识储备,要去埃及先储备知识,埃及初印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出示幻灯片埃及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城市,河流,运河填空题

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当自己的小老师激发兴趣。老师再结合地图演示埃及地理位置加深印象,演示埃及人穿阿拉伯长袍,为后面铺垫。并引导学生了解开罗的城市特点现代与历史结合城市,有自己信仰和古代的文明。

3、旅游第二阶段运河之旅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埃及咽喉苏伊士运河,出示海运图来比较苏伊士线比好望角线路程便捷。自主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归纳苏伊士运河重要性,并欣赏运河两岸的风景。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

4、旅游第三环节迷人的沙漠之旅首先出示在沙漠中漫步的埃及人,沙漠风蚀魔鬼城,雅丹地貌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过去非洲气候推理埃及气候。揭示埃及90﹪以上都是沙漠,严重缺水。在此环节学生欣赏了沙漠风光,也为下文孕育埃及文明的母亲河的尼罗河有了一个侧面的感受。

5、旅游第四环节埃及母亲河尼罗河之旅——展示图片尼罗河两岸风景,补充尼罗河相关知识,小组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重要性展示,然后老师出示尼罗河4个重要性。

学生集思广益,加强了表达和概述能力,也非常有兴趣。

6、旅游最吸引人的环节文明古国之旅,学生自主寻找埃及古文明遗产,老师出示图片更加激发兴趣,解密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让学生对埃及记充满惊叹向往。然后出示神庙上的中国游客的涂鸦,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兴趣盎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当堂练习

1.埃及是一个地跨两洲的国家,苏伊士运河东部的半岛也是其领土。

2.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_____洋和_____洋之间的航程。埃及是阿拉伯国家,

其首都_____,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4.埃及是一个沙漠王国,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气候,只有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属——

气候。

5.埃及盛产_________,其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小导游,介绍埃及风光,也在不知不觉中总结了埃及学习内容。然后播放杨丽萍埃及舞蹈,让学生对埃及陶醉并充满向往。

板书设计: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二埃及的气候—沙漠广布

三埃及工农业---长绒棉和石油

四埃及文明古国—金字塔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 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 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

3. 当今社会状况:

(1) 路线、方针、政策;

(2) 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 和平问题;

2) 人口问题;

3) 粮食问题;

4) 资源问题;

5) 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周围的社会情况,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P.3(3 点)

1.认真读书。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规范:

1.课前准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讲述用途)

2.认真记好笔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及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

第一章 地图

第1~1节地图的语言

教材分析

地图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具有阅读、填绘地图的技能,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学会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获取社会知识,是中学社会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节是学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础。教材安排了实地方向辩认和地图上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等到内容,目的使学生区分实地和地图方向的判别,并能根据一般、指向标、经纬网三种地图,弄清“方向”问题,由于经纬网的概念对初一学生来讲尚未建立,因此,教材从经线、纬线等到基础着手,阐述了经纬网的意义,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经纬网定向法”这一难点问题。教材通过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和比例尺的换算,帮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关键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实地范围的“大小问题”;教材通过常见图例的列举,目的让学生读懂地图上各种符号表示“什么”问题。如果说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话,那么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则是“工具”的工具。

教学方法

一、 授课思路与方法

1.问题探究法。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思考实地方向辩别的种种方法,引入地图上定方向的三种方法,一般定向法学生装在小学时已经学过,地图上添加了指向标以后,或者在南极点上建造一座房屋其四面朝向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归纳指向标、经纬度网定向法。

2.实物演示法。由学生自学实地定向法的四幅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上讲台演示时钟表盘图确定实地方向;指向标定向法,可让学生在参照点上画指向标的方法,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经纬网定向法,需要演示经纬网地球仪,从中明确经线、纬线的指向和地球自转方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

3.读图法.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量杭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从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换算和比例尺的三种不同表示方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三幅没比例尺地图反映出来和北京市区图,说明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范围有大有小,反映的内容有详有略。最后了解图示的常见图例。

4.讲述法。教师向学生讲清楚地图的最大特点是把广阔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就是反映图中所画的地理事物较实地缩小的程度,其表示方法有三种。比例尺有大有小,采用大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反映地理事物有详有略,包容的范围有大有小。图例、注记内容比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学,教师板画巩固。

二、 课时安排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实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图上的方向;

3.区分经线与纬线的不同特点,并了解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纬网、东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2.教学难点:经纬网定向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球仪、经纬仪、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图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及颜色绘在纸上成了地图。

(二)地图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险、科学研究、国际交往、行军打仗。

(三)地图的三大要素(称地图的“语言”)

方向、比例尺、 图例与注记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 : WN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WSES

2)指向标定向法:用箭头标出正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的定向方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例: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2)实地测方向:

1)太阳测方向(太阳自东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独立大树:叶:南茂北疏;树轮: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湿背阳(多青苔)。

2)北极星定方向:指正北;

3)钟表定方向:太阳:6时在E;12时在S;18时 在W;

①手表当时的时间数的1/2的数对准太阳,其12点处向北(24小时的表用正点计)

②对准太阳,时针与12点之间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一头指北,一头指南。

(3)经纬线:

1)经线:

①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圆,长度相等。

2)纬线:

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

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自成圆圈,称纬线圈;

④赤道最大,极点为“0”,长度不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东经度:(E)O0经线以东的1800为东经;

5)西经度:(W)O0经线以西的1800为西经。

6)东西半球:国际上习惯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我国位于东半球。)

(4)南北两半球:

1)赤道:O0纬线,长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两半球;

2)北纬:赤道以北至900N,也称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

3)南纬:赤道以南至900S,也称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经纬网:

1)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作用: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三)小结

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地图上常用的三种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分别是什么定向法。巩固00经线和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以及中国所在半球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公式进行换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

3. 掌握读图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常见图例记忆。

2.教学难点: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

三、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市(县)图或镇(街道)图。

四、教学过程

(一)比例尺(缩尺) 图上距离

1.表示公式:比例尺= 实地距离

2.三种表示形式:

(1) 线段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KM)

0102030KM

(2) 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十千米

(3) 数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万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类:

(1) 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万分之一);范围小,图详细;(学校图)

(2) 中比例尺:1:20万~100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市、县图)

(3) 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万分之一);范围大、图简单(国家图、世界图)。

(二)总结:比例尺越大,图中范围越小,图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中范围越小,图简单。

(三)图例、注记;

1.图例: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画在地图上,人们设计的一系列的符号叫图例。

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四)小结

1. 让学生归纳这两节课学习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归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最基本的语言,也称地图的三要素。但地图的语言十分丰富,除所讲的以外,还有地形图中的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等等,我们今后在学习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随堂练习:

《填图册》第一页1~2,第二页2。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板书设计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什么是地球仪。

2、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重、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时设置:

一课时

课型:

复习课

复习方法:

比较法、记忆法、归类法

复习内容:

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直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

5、地轴:地球自转轴。

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东西半球分界:160°E,20°W

10、东西经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巩固练习

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A正圆球体B纺锤形球体C不规则球体D规则球体

2、由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所跨纬度为( )

A.23.5° B.30° C.47° D.60°

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东半球的经度范围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5、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找到经度116 °,纬度40 °的地点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以A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并标注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判断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

7、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B:

C:D: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号)

巩固练习答案:

1、C,2、C,3、D,4、D,5、D;

6、1)略,2)正东,西北,东南;3)、B(30°W,60°N,北,西)C(45°E,40°N,北,东)

7、1)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N,140°W)

2)正北,东北;3)ABC;D;AC;BD;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讨论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案例

[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进入地理知识殿堂!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 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 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 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 你能用数据说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的

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石圆的,引申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同,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同学说的出,有的同学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以后我们是要讨论的;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只是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一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得的来源不同,尽情叙述,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环球航行,再谈谈感想,引导他们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确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认为是错的,要相信科学;追求真理有时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地球的大小。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老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大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7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海陆分布、自转和公转。在地球仪上能识别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并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指出五带的界线范围。

2、能正确观察有关图片、示意图和地球仪,想象地球的形状及自转和公转状况。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能绘出地球公转示意图。

二、学习要求

1、基本知识:

⑴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

⑵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本初子午线。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公转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2、基本能力:

⑴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五带的界线和划分。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绘制简单地球公转示意图。

⑵学会:用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和地球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实践能力:

⑴搜集有关地球方面的文字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一期简报。

⑵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地球仪。

4、德育要求:

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

三、学习建议

1、希望你准备一个地球仪,以便形象直观地学习有关知识

2、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地球仪,把学习内容与地球仪联系起来

3、要很好地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学好相关知识

四、检测练习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9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态。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标,自主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11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对东南亚的位置的优越性、气候的分布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漫游东南亚。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曰:关于我们的近邻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现在很多同学已跃跃欲试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们就把这次学习当做是一次东南亚旅行,依次请各组代表来当向导,带领我们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环境,领略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oN―10oS,90oE―140oE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师曰:我请大家欣赏陈毅元帅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

(3)组间互动: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31活动内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4)组织讨论教材P32活动内容2。

(2)教师介绍。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地理七年级教案 篇12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世界地理教学中国家地理部分的必考内容之一,是同学们接触到的西半球上的第一个国家。鉴于许多学生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集体备课中我们既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要求的研讨,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最后达成共识。美国教学中依据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发动学生收集美国的相关资料,将美国放置在世界大环境下认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与弊端,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责任感,以求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基于集体备课的共识,我负责准备本节内容时设计了以下新颖的探讨话题:七嘴八舌话美国、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谁能相比、美国农业生产与高青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美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代价、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哪些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大得惊人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暖──50年内图瓦卢将消失谁之过,应如何看待目前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假如你留学美国学有所成后你将何去何从等。补充了:“国际警察”美国佬不做赔本的生意、美国的人权现状、美国的教育、美国笼络人才的招数、联合国总部为什么设在纽约(谈人的眼光要有前瞻性)、美国为什么不支持《京都议定书》、歌曲《每年总有这一天》──写给6.5世界环境日等资料,努力给学生创设、营造一种世界大环境下多角度认识美国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辨析能力。

当利用“七嘴八舌话美国的话题”引入新课时,学生争相发言,涉及的话题和领域五花八门,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一个个新颖话题的引入和资料的补充,学生群情激昂,学习劲头空前活跃,自学展示环节中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既看到许多美国进步之处,也对美国不惜损害他国利益笼络人才、身为大国对世界环境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干涉别国内政等不可取的做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澄清了认识。随着美国发达经济的学习与比较,学生在看到我国经济与美国差距之大的同时,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并决心努力学习,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做贡献。在《每年都有这一天》触目惊心的歌曲的感召下结束讨论,学生倍感身为地球村公民应关注地球环境,肩负起保护地球环境的重任。整堂课师生都沉浸在一种相互学习的喜悦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涉及的自主探究的话题和补充材料较多,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较难以调控,因而时间调控得不够好,有的环节还不深不透,当堂达成度不够理想,所设计的检测内容完成得匆忙。

冰心《笑》教案分享七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应该是激发学生智力和学科兴趣的重要帮手。我为了满足您的需要整理了以下信息:“冰心《笑》教案”,我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您所面临的问题!

冰心《笑》教案(篇1)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倚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

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

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红莲:开满、亭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菡萏,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三写看红莲:

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选自3月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第二辑)

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

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这篇优美的散文为我们做出了回答: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自然而贴切!

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

冰心,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省长乐县。从小喜欢读书识字,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这为她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9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加这一反帝反封建爱国民主运动,开始了以社会、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创作。19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

早期的冰心受出身和家庭的教养和泰戈尔哲学的影响,把“爱”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在“爱”的思想指导下,其作品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人类爱。文笔清新秀丽,委婉柔美,但题材较狭隘,时代气息不够强烈。建国后,冰心散文创作呈现了新的思想风貌,歌颂劳动人民,歌颂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祖国,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印度之行》、《樱花颂》等。在风格上既保持了过去委婉含蓄,清新优美的特点又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呈现出明朗欢快的基调。

19冰心在北京逝世,度过了99个美丽的春秋。

冰心《笑》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 好。

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位这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

引 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 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 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 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习《母亲》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 ,争取背诵。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体会“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躲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 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三、 学习《纸 船》

(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 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 分析、解读全诗。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 写的这首诗?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 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 由来已久?

“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 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 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 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 中起什么作用?

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 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 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 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三)问题解惑

1、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

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通音信,只幻想纸船抛进海里能 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2、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因为诗人心中保存着永远的希望。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 的爱和悲哀归去。”

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 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 的感恩和回报。

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纸船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 感,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四、学习《成功的花》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 , 争取背诵。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只是一个意思,一个组织句子的单位:漂亮的花, 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

“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明艳”一词,形象生 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 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不管是艳丽的鲜花还是其他成果,待到她亮出成功时,确实是令人羡慕 的、欣赏的,但她背后的艰辛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惊叹号抒发了她对人们仅仅懂得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感 慨。

“然而”一词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转折,开启了后面的思维:追溯成功的历程。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她还在小芽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努力奋 斗了,到成为今天的明艳的花儿,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无尽泪水,撒遍了鲜红的血泪,甚至付出了牺牲的代价。一句话,“成功的花”是血与泪滋润的结 晶,是奋斗与牺牲孕育的蓓蕾。只有经历这样的一种洗礼,才会有花“现时”的明艳,花的成功。作者将“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 功”关联,“泪泉”、“血泪”与“明艳”关联,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

这首诗,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旨: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而且给我们以启示:花 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也都是如此吗?从而使人领悟到奋斗者与牺牲者的伟大。

(三)问题解惑

1、“人 们 只 惊 羡 她 现 时 的 明 艳 !”一句中“惊 羡”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羡慕”,为什么?

“惊羡”,有惊叹羡慕的意思, “惊羡”比 “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 艳。

2、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但作者并未空洞的说教,而是大 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给人鲜明的印象,请问“花”“芽儿”“泪泉”“血雨”分别比作什么?

“花”比作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比作成就事业的 起步阶段;“泪泉”比作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血雨”比作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 牲。

3、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 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 的。

4、读了本诗,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你自己的感 想。

只要能联系自己,围绕本首诗的道理来谈即可。

五、学习《嫩绿的芽儿》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 , 争取背诵。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①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②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③

(二)赏析这首诗

① 嫩绿的芽儿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这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如果拆开便不知所云了。“嫩绿” 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活力与朝气,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嫩绿的芽儿有着儿童般的天真无邪,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人一样也 需要学习与提高,来发展自己,使自己成才。植物发展由芽儿长成花儿,那么,人呢?

② 淡白的花儿对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同样是一个独立的意思。“淡白”说明了花的朴素无华, 纯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植物用花儿来装点这个世界,不孤芳自赏。人呢?在发展了自己的基础上,应当来为社会做贡献。这里作者的意思又进了一层。

③ 深红的果儿对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用“深红”来修饰“果儿”,象征着“果儿”的成熟、丰 硕和甜蜜。经历了芽儿、花儿的积累、成长,成了深红的果实,这时就要奉献给人类了。如果没有奉献,这些果实有什么用呢?青年人呢?也应该懂得奉献自己,甚 至要有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人生才显得更完美,更充实。

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首诗,意思也相当完 整,但从思想境界、艺术造诣上讲,它们又意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意脉得以贯通。“芽儿”“花儿”“果儿”的排列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发展、开花让人们欣 赏到将结果奉献于人类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对应了青年的人生过程。“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当芽变成花时,不要孤芳自赏,而是要美化 自然,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为社会作贡献。最后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使人生更辉煌。全诗正是这样,以植物的生长来 比喻青年的成长,从而告诫青年人,包括作者自己,要发奋图强,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自己,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诗中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纯洁的心灵 和现实的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嫩绿的芽儿”的时候、“淡白的花儿”的时候、“深红的果儿”的时候,组合起来正是整个纯洁的人 生。这样的一种纯洁的人生,赋予了作者笔下的语言以诗意,使其散文诗化,而从此不再是散文,只能以诗来解读。也正因为这样,作者才能将这些本来就难以组织 起来的话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是她的纯洁的心灵给世界、给语言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一种一般人及粗俗的语言所不可能具有的体系。

(三)问题解惑

1、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生活的大海时, 该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用诗中的原话作答。

“发 展 你 自 己 !” “ 贡 献 你 自 己 ! ”

冰心《笑》教案(篇3)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4课,编者把它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放在一起,歌颂了母爱伟大这一主题。并且,这首诗在构思、写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触景生情,引入自然。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诗,写“我”童年时在故乡园院里看到荷叶在雨中保护红莲的情景,引发联想,表现了“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一主题。诗人引入时写到“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而且是“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到莲花了”。“父亲的朋友”知道我们全家喜爱莲花,送给我们莲花非常自然,诗人看到莲花而触景生情,自然会引出对故乡园院里莲花的回忆;而且是8年之久未曾(转 载 于:w :荷叶母亲冰心读书笔记)相见,就像一个老朋友久别重逢,那种尘封的记忆就会一下子浮现在脑海里。

二、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的、充满着爱的家庭氛围。诗中写祖父在院中与我乘凉时微笑着说的一段话:“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平淡的几句话,既写出了全家人对莲花的喜爱,更写出了全家人对她们三姐妹像花一样爱护;而且,从祖父说话的表情、说话的语气里,我们能够想象老人的温和、慈爱。诗人写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充满着爱的家庭,是为后文描写母爱作铺垫,使之水到渠成。

三、三条线索齐头并进,共同完成歌颂母爱这一主题。

第一条线索是写荷叶在雨中保护红莲的情景。诗歌先写红莲“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开满了的红莲在绿叶的陪衬下,亭亭玉立,就像一位衣着漂亮,充满着青春气息的少女,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可是“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眼看红莲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我”“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红莲在遇到风雨时荷叶保护了它,就像一个母亲保护一个受伤的孩子,这种爱不就是母爱吗?所以,诗人说“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第二条线索是“我”的情感变化。由于“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即使看到亭亭的红莲,“仍是不适意”,而当“我”看到红莲被雨打的.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台阶去,也无法可想”,这里,除了体现“我”对莲花的喜爱之外,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我”的那种郁闷、无助、痛苦的心情。而在这时“对屋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的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我”的情感由“烦闷”到“仍然不适意”,最后“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的变化,不光是因为“我”看到荷叶覆盖在红莲上面,也因为“我”到了母亲的身边,母亲便是“我”“心中的风雨”的荫蔽。

第三条线索是写母爱。诗中写荷叶保护莲花,象征了母爱,而写 “心中的风雨”

冰心《笑》教案(篇4)

今天下午,跟岗学习期间上两节实验课的任务终于全部完成了。

掐指算来,自己已经连续13个年头呆在高三毕业班,都快成高三专业户了。10多年后回头再来上高一的课,感觉已经相当陌生,自己好像又当了一回新教师。

按照邹老师的安排,我们有三位老师同上《散文两篇》这一课,邹老师的设想是要做一个“同课异构”的实验,这是一个高明的设想。当时听后自己颇为兴奋,这样的课上来,肯定会在比较中让人有更多的获益。

《霞》和《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晚年的两篇随感式短文。之前别说没教过,连看都没看过。在学校也没时间做准备,直到到了华附后才开始琢磨如何处理教材。两篇短文前者仅406字,后者也仅708字,自己粗读后,感觉两文虽哲理深刻、情思深婉,但文字浅易,学生尤其是华附的学生自主阅读应该不会存在太多理解上的障碍。

于是上网查阅同行对教材的处理,想学习借鉴一下,结果发现所有的课例无一例外都是每篇短文上一节课,这样处理当然也顺理成章,学生可能也好学好记。但细观所有课例,《霞》几乎都是抓住几个关键句作深入的哲理解读,《我的家在哪里?》则差不多都抓住教材后面两个思考题进行深入的情思感悟,这样处理当然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散文学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要求十七八岁的学生去感悟一个耄耋老人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后发出的人生感慨吗?十几岁的学生有可能完全感悟到冰心老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吗?

于是翻看教材的单元学习目标,发现编者有明确的表述:领略散文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深化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而网上所有课例几乎都忽略了对“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一目标的落实。于是开始琢磨如何把写法指导落实到课堂上,初步考虑把两篇短文二合一来上,并开始着手准备,但好几天一直未能把教学思路梳理清楚。在反复分析教材对照目标后,终于有了基本思路:两节课对应单元教学目标,一节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解读赏析散文——使学生知读法,一节侧重指导学生感悟散文写作的方法要领——使学生懂写法。把自己的想法跟邹老师简单说了一下,邹老师鼓励我“可以试一试,同课异构嘛。”这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思路清晰后,便开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思考。根据华附“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两节课准备这样安排:

第一节课拟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基本程序:整体把握→局部探究。设想首先让学生朗读两篇课文,然后直接由学生自己谈谈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自己估计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应该没多大障碍,《我的家在哪里?》可能稍为难把握一点,但自己有信心能点拨到位。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最精彩的或最引发共鸣的或感到困惑的语段,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讨。希望通过此环节达到引导学生领略散文的魅力,感悟文章的哲理情思的目的。

第二节课则设置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从创作手法、选材剪裁、构思立意、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的、语言特色及中心表达等方面,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在写好作文上受到的启发或思考,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自己从旁点拨引导。

自己深得,这一教学设计兼顾了美文阅读与写作指导两个学习目标,思路清晰,确定后自我感觉良好,内心甚至还有点得意。但没想到在上课前的说课环节上受到了其他几位老师包括华附工作室老师的怀疑,除黄新建老师外,所有上过这篇课文的老师都担心面对刚刚从初三过度上高中的高一学生,这样处理是否合适。其顾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担心对教材内容特别是其深刻哲理与内蕴的情思解剖不到位,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恐怕不能完成;三是两篇文章在散文写法上似乎没多少可教给学生的东西。为此,大家围绕教材各抒己见,有了一阵较为激烈的辩论,总之大家觉得还是把教学重点难点落在感悟情思上为好。但最后终于还是各有各理,无法形成一致的意见。虽然也许自己在说课时没有说详细,老师们没能完全明白我的设计,但众口一词,说得自己也有点心虚了。

说课结束后,还是黄老师一句半开玩笑话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借班给我上课的盖英俊老师最后也表示我可以放心“上自己的课”,几位学员也回过头来鼓励自己,反正要有“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反正是实验课,再说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想改也有点来不及了,于是决定坚持原设计上课。

冰心《笑》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习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冰心《笑》教案(篇6)

荷叶母亲

冰心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

散文集《寄小读者》

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

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作者简介

花瑞:

莲蓬:

烦闷:

菡萏:

亭亭:

适意:

徘徊:

欹斜:

遮拦:

荫蔽:

ruì

liánpéng

心情不畅快。

hàndàn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①形容高耸;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舒适。

páihuái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

qī倾斜,歪斜。

zhē遮挡,阻挡。

yīnbì①(树叶)遮蔽;②隐蔽。

注音注解

花开的好预兆。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细细品味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章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细细品味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章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环境

红莲

心境

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开满亭亭

(白莲已经凋谢)

烦闷

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左右攲斜

不适意

大荷叶慢慢地

倾侧了下来

不摇动

不宁的心绪散尽

深深地受了感动

在大荷叶的

覆盖下

雨势并不减退

勇敢慈怜的荷叶上

聚了些水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雨肆意地下着)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

象征着人生路上的

风雨、坎坷、磨难。

冰心《笑》教案(篇7)

一、教学要求:

1. 认真观察图画,能找出错误。

2 .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3 .不仅要说出错误在哪里,还要说出错误的原因。

今天老师在路上看见一位老爷爷,他在路边呜呜的哭。老师就问他为什么哭呢?原来他和大家一样也是小学生。因为范了马虎的毛病,慢慢的变老了。只有改正了马虎的毛病,才能恢复到小学生的样子,他给了老师一副画。我们大家来帮帮他,帮助他恢复小学生的样子,好吗?

这副图美不美?他到底什么地方错了呢?

教给观察的方法,首先对图画进行整体的观察,弄懂它要表现的主要意思,再根据这一主要意思对图画进行有顺序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把图画中与主要意思不一致的地方、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在讲的时候就不会漏掉一处错误了。

1. 讨论时,不仅要说出错在哪里,而且要说出错误的原因。

2. 每组推选两名代表,一名同学指出画中的错误,另一名同学指出错误的原因。

1. 小组汇报,找出四处错误。

本图有四处错误:

第一处是小朋友穿着夏装堆雪人。

第二处是果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梨子。(小朋友穿夏装,但夏天不会有雪,也不会结梨。冬天下雪的话,小朋友怎么能穿夏装,冬天也不会结梨。秋天树上结梨,但不会下雪。)

第三处是鸡在河里游泳。

第四处是小草,野花与垂柳被风吹拂的方向不一致。

2. 评选优胜。

自由在图画本上改动,画出改好的图画,帮助老爷爷恢复小学生的样子。

(六)师生共同总结。

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才不会闹笑话,只有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图中的错误。克服马虎的毛病,做一个“纠错”小能手

[错在哪里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笑》教案(篇8)

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

散文家、小说家、诗人、

儿童文学家。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

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①形容高耸; 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花开的好预兆。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

倾斜,歪斜。

遮挡,阻挡。

1、把握文章大意。

2、理清结构层次。

这是一篇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本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⒈作者引用祖父的话有什么作用?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1、暗示了莲花的象征意义。

2、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3、“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1、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2、“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2、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感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孩子们,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眼睛;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冰心《笑》教案(篇9)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②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③。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①荷叶 母亲: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原题作《往事(一)》之七,题目是编者加的。

冰心《笑》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学习《母亲》《纸船》,体味人间至爱真情。学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品位诗中蕴涵的哲理。

学习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回忆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

二,简介作者,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

三,诵读诗歌,体味感情。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四,品位语言,探究问题

体味“躲”“从来”“妄弃”“留着”“抛”的妙处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五,完成练习一

六,拓展延伸:

《纸船 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成功的花》中蕴涵的哲理,《嫩绿的芽儿》中阐述的积极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两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两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品读两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读完两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成功的花》中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能否调换?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四,完成练习二,三

五,拓展延伸

七年级地理教案6篇


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七年级地理教案。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1】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英国的位置、领土组成、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了解英国的经济发展与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知道英国的首都。

二、通过学习英国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英国农业与气候的关系。

教学难点

英国新老工业的分布及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英国挂图、英国主要工业分布图,投影片:大不列颠岛的年降水量和农业的分布图。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欧洲西部大约有30多个国家,它们大都历史悠久、面积较小,其中世界上工业发展最早,目前在世界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就是英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英国。

2、引导读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英国图,对比观察英国、日本,思考它们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岸线曲折方面、领土组成方面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两国的纬度位置近似,但英国的纬度位置偏高,大约位于北纬50°~60°之间。都是群岛国家,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东北部,濒临北海,与欧洲大陆相望,日本位于太平洋的西北部,隔日本海同亚洲大陆相望;两国的海岸线都非常曲折,多优良港湾,为它们发展航海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它们成为世界的海运国。英国领土主要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组成,称为“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岛又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英国”源自我国对英格兰的简称。后来习惯上用它泛指今天的“联合王国”。而日本由九州岛、本州岛、四国岛和北海道以及周围的小岛组成。英国同日本一样,四周临海,是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

板书一、欧洲西部的岛国

1、位置和领土组成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思考,英国沿海多优良港湾,为其发展航海事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英国成为世界的海运国,除了同海陆轮廓有关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英国地图,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这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英国同欧洲之间隔有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这两个海峡是西欧与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重要海上航道,英国正好处于这个航线的枢纽位置,英国还处于大西洋航线的要冲,这些都有利于英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最近英、法两国为了沟通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在多佛尔海峡修建了穿过海峡的海底隧道。

板书2、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航运

引导分析优越的海陆位置和众多的港湾,为英国海上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英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哪?请同学们阅读英国挂图,在英国本土找到了哪些矿产资源?它们又对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提供了什么条件?英国海上交通的发展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工业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英国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是依靠国内煤铁资源及靠海洋运输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工业部门的工业中心多靠近煤、铁产区,如伯明翰、伦敦、设菲尔德、格拉斯哥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英国殖民地统治的瓦解,原有工业设备陈旧及国内煤铁资源的减少,使传统工业部门中的钢铁、煤炭和纺织工业日渐衰退。英国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和科技优势,发展了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等。这些工业部门多分布在伦敦附近、英格兰中部和苏格兰南部,如:伦敦、伯明翰等。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北海油田的开采及石油资源的利用,对英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板书二、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l、英国的早期工业及其分布

2、英国的新兴工业及其分布

承转英国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工业中心比较多。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而农业的比重不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让我们来看英国伯明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课本第45页图14、7),分析一下这里的气候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对。这里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年降水量比较多,季节分配较均匀。空气湿润,云量较大,雨天较多,日照较少,属于海洋性气候。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大不列颠的年降水量和农业的分布图,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英国乳畜业和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从三幅图中你看出英国的气候同农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东南部产麦区中有一片空白?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英国西部由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所以畜牧业发达。东南部降水较少,相对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期较长,是种植业的集中产地。东南部产麦区中的空白,主要是伦敦及其周围的工业区。但是,由于气候原因,在英国乳畜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种植业相对比较少,主要种植小麦和大麦等作物。近年来粮食基本可以自给,但肉类、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板书三、湿润气候与农业

欧洲西部

1、位置和范围: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面积500万平方千米。

2、雄厚的经济实力:

(1)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是经济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

(2)欧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约居各大洲之首

(3)瑞士——“钟表王国”;丹麦——“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瑞典——制造业盛名;挪威——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之首;荷兰——花卉种植业发达,的有“郁金香”。

3、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三大旅游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2)丰富的旅游资源:

①音乐之都——维也纳(奥地利);

②艺术之都——巴黎(法国)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凯旋门;

③湖光山色“钟表王国”——瑞士;

④罗马古迹、水城威尼斯——意大利;

⑤地中海沿岸沙滩阳光,看斗牛比赛——西班牙;

⑥观赏花卉风车,参观围海造田工程——荷兰;

⑦乘船游览峡湾,观看午夜太阳——挪威;

⑧千年古都,斗兽场——罗马;

⑧慕尼黑的啤酒——德国。

欧洲西部的工业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

本区工业特点:制造业为主本区对外贸易很发达,许多国家进口原料、燃料、粮食;

向国外出口机械、汽车、化学物品和食品的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区”、南部慕尼黑新兴工业区;英国有中部工业区及苏格兰的高新技术区;意大利东北部工业区。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态。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标,自主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六)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共分6个小标题,由“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主要城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再加上“日本与外来文化”、“日本的渔业”、“日本的交通运输业”等补充资料,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节教材前4个小标题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同时又成为第5个小标题内容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第6个小标题内容介绍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对日本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补充说明。

本节教材的补充资料主要包括地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和文字四大部分。作为“第二地理语言”的地图,分别说明日本的地形和组成、日本的矿产资源进口贸易、日本的工业部门及工业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及世界最长的津轻海峡青函隧道,较全面地对日本各地理要素进行了定位。l幅统计图表说明日本地狭人稠的人口和面积特点;8幅景观图配合课文和活动题,从扩展知识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风光、文化、建筑和经济;文字部分为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渔业、交通运输业)状况提供了资料。补充部分与课文互为照应,相得益彰。

教学提纲(板书)

一、东亚岛国

1、位置及领土组成

2、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

三、温湿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东西融合的文化

五、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2.进出口贸易

3.工业和农业

4.渔业和交通运输业

六、主要城市

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东亚岛国”部分可由学生读图引入。根据教材P.66活动题,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组成,通过比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岛屿。可由学生用颜色笔在地图上勾画或让学生上讲台指示挂图找地名,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点击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明确亚洲的范围。

分析亚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位置和范围。

展示亚洲的范围及分区

学生活动:(1)总结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线和主要分区。

总结讲述:亚洲跨三带,临三洋和二洲,与北美洲隔白令海峡相望,主要位于北温带。共分为6个分区,我们中国位于东亚。

展示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

(2)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根据其流向分析特征。

总结: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2、河流特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海洋。长江、澜沧江等流入太平洋;叶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找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总结:1、气候复杂多样。缺水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大陆性气候强。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展示季风气候示意图

学生活动:找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风向和性质。

总结列表:

项目发源地风向性质

冬季风高纬度内陆偏北寒冷干燥

夏季风低纬度海洋偏南温暖湿润

补充: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播放洪涝灾害的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资料,分析季风气候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结:1、有利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2、降水不稳定,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和数量柱状图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柱状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几个在亚洲,在亚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分析亚洲人口特征。

总结:1、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亿,东亚有中国和日本,南亚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有印度尼西亚。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增长最快的是非洲,亚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长快。

展示亚洲人口分布图

分析: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亚洲人口分布规律,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其原因。

总结: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长造成的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图片

讲解: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发展的差异

展示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

学生活动:做课本14页读图题。

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沙特依靠丰富的石油发展很快,新加坡和韩国发展成新兴的工业国。

展示新加坡示意图。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点,总结其发展经济是怎样因地制宜的。

总结: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中,地理位置优越,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航运和旅游,利用中东的石油发展炼油业,成为发展很快的国家。

"地理日本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