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11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汇编5篇)。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精心挑选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读了作品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当我们读完这本书后,不仅可以获得很多知识,还需要用读后感来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将书中的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呢?我们会持续更新我们的网站,欢迎您收藏并随时了解最新信息!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篇1

近期有幸拜读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导言中,泰勒即指出,本书旨在阐明一种"视导、分析、以及诠释一个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及教学方案"的基本原理.上述问题,会因教育阶段及学校性质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本书并不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对可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些程序加以说明,进而**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层次,因此教育目标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只有确定了教育目标, 我们才能实施教学,教书育人,服务社会.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对教育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育目标是根据以选择教材、列举内容、发展教学流程以及准备测验与考试的标准.学校在计划任何课程方案时,对于每一种**皆应予以适当的考虑.

(一)以研究学习者作为教育目标的**

教育目标代表教育机构想在学习者身上引起的种种行为变化, 包括思考与情感.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正是教育目标的主要**之一.教师可运用"观察法"、"晤谈法"、"问卷调的需要与兴趣.

(二)以研究当代社会生活作为目标的**

从研究"当代社会生活"寻找教育目标更具意义.分析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之一便是将生活分成:(1)健康生活( 2)家庭生活 ( 3)休闲生活 ( 4)职业生活 ( 5)宗教生活 ( 6) 消费(经济) 生活( 7)公民生活,以此作为确认教育目标的凭据.

(三)学科专家对教育目标的建议

这是一般学校和大学最常用的目标**,学校和大学的教科书通常由学科专家撰写,而其内容大致反映学科专家的观点.很多人批评学科专家所订定的教育目标太专门,不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如何帮助那些不想成为学科专家的年轻学生,"进步主义教育学会"的中等学校课程委员会,则是列出学科领域的主要概念,并指出可作为一般教育目标的途径.

目标的获得正如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一般,是需要时间的, 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目标的数量,应该是以我们拥有的时间内,能够实际达成的为限度,并且要能确保我们所选的,的确是重要的目标.为了选择一些少数具有高度重要性及一致性的目标,我们必须对于已经搜集到的不同类型目标做一番选择的功夫,将不重要及相互矛盾的目标去除.

哲学和学习心理学是两个重要的过滤器

(四)运用哲学选择目标

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办学的宗旨或其所蕴含的价值,从一系列的目标中,找出与价值系统具有高度符合性的目标.泰勒认为一套有效标准可用于检查每个建议的目标,而且可以注意到目标与哲学立场的关系是否一致,如果与学校哲学立场一致,就可以列为暂定的目标.

(五)运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心理学是选择教育目标的第二道过滤网.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可使我们判别,对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哪些目标是可以达成的,哪些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达成,或者几乎没有达成的可能.每一种学习心理学不仅包括各种具体的、确切的新发现,同时还包含了一种统一而完整的学习理论.

(六)以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与引导教学的形式叙写目标叙写目标的方式,是以"指出欲使其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行为,以及该行为所将运作的生活内容或领域"的形式予以表达.即,任何一个目标的叙写,都应包括目标的"行为"及 "内容"两方面.例如,"能清楚而有条理地写出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此一目标,指出有待发展的行为--即写出清楚而有条理的报告,并且也指出了报告所拟处理的生活领域--社会学科.

泰勒也主张运用双向分析表以便更简明地表达目标的分析和叙写.在双向分析表中,同时指出行为及内容层面,可提供令人满意的目标构造及明晰的规格标准,从而指出究竟教育任务为何.

它有最有用的标准来选择内容,建议学习活动和决定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育目标的学习,我对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域差异而已,实事求是,不能过于僵化.

这也恰恰和我们的教育方式"学为第一,教助学成"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收获.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篇2

一、介绍: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而作者泰勒更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凝聚了泰勒的心血。20世纪20年代,当经济危机笼罩美国时,大萧条给学校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大萧条造成的失业,使中学毕业生难以立足于劳动力市场,加剧了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对美国教育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运动——“八年研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八年研究”对泰勒影响很大,也正是在这场实践中泰勒的课程原理逐渐形成,并运用于指导实践中去。

据泰勒的回忆,这本书最初是诞生于“八年研究”一次午餐的餐巾纸上。当然,这不会降低这本书的价值。实践证明,该书不仅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课程发展。如今,课程改革的春风正席卷着语文教育。这本书一定会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用的参考资料。

二:解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研究的:

(1) :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设定目标)

鉴于第一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目标设定:

首先,学校教育目标的确立不应依赖任何单一的信息**,而应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泰勒认为,应该分析的人权主要有三种,包括学术权利、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和学科专家的建议。其中,学习的研究是最重要的,包括需求和兴趣。

这里的“需要”指的是对照学生现状与公认的常模后发现的差异,是教育者期待通过教育活动的实施给学生行为带来的改变。

其次,通过对上述三个学科的分析得出的教育目标必然是大量的,其中甚至可能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因此,哲学和学习的两个筛子需要筛选。学校教育理念和社会理念的过滤,保证了目标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对学习的关注,则要考虑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出准确度高、适用性强的目标。

最后,应以选择学习和指导教学的形式提出一系列目标。泰勒在书中分析了已有的几种目标陈述的形式和分别存在的弊端,由于一个阐述清晰的目标具有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的维度,泰勒着重介绍、推荐了利用二维**进行目标表述的方法。泰勒认为,二维**能清晰直观地呈现目标的行为和内容,有助于开展课程编制和教学实施的后续工作。

(2) :有哪些教育经验可用于实现这些目标(选择经验)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学生

首先,“学***”的含义是指学***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泰勒提出选择学***的有五条一般原则:

一。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实践目标所隐含的行为。

2、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三。学习的预期反应在学生能力的反围内。

四。有许多具体的经验可以用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往往会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

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的学***数量众多,特征不一,但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主要特征上,即学***是否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等。我们可用多种学***达到某一目标,同一学***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目

标。因此,设计科学的过程不是用机械的方法来制定具体的目标。相反,这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3) 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经验):

泰勒认为,在有效组织教育体验时,需要考虑五个因素:

一。组织有三个原则:连续性、有续性和整合性。

连续性是指一次又一次地告诉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记住。连续性被认为是有效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 但又超越连续性。顺序性强调: 重要的是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帮助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将他们的行为与学习过程要素统一起来。

2、组织的要素:

在为课程组织制定课程时,有必要确定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例如,在数学领域,组织的要素往往是概念和定理。各种元素就像编织的线,而教学则是经心编织的织物。

三、组织的原则:

要实现课程的连续性、有续性和整合性,不仅要确定课程的主要要素,还要确定将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例如,学校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之一就是时间顺序。

由于可行的组织原则很多,因此,在研制任何特定课程时,要考察各种可行的组织原则,并作出尝试性的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尝试加以检验,以便了解这些原则在编制一种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课程时,究竟令人满意到怎样的程度。

四、组织的结构:

5、 组织单元的设计过程:课程经验设计的组织包括许多预先的计划,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制定的许多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从使用的各种学习单元中获得最大的积累效果。

(4)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评估结果)

泰勒认为,评估是一个确定行为实际变化程度的过程。评价的概念有两个重要方面:第一,它意味着评价必须评价学生的行为,因为教育追求的是这些行为的变化。第二,它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种以上的评估,因为要了解变化是否已经发生,必须先在早起作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做出几次评估才有可能确定所发生的变化。

泰勒建议,教育评估应至少进行两次:一次在教育计划的早期,另一次在教育计划的后期,以衡量这一时期学生行为的变化。评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教育目标的概念, 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要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第三步是设计各种评估工具和方法。评估的方法有纸笔测验、交谈、问卷、观察、抽样、记录等。对于评估结果, 泰勒认为, 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术语, 而应该能够反映学生目前状况, 评价本身就是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泰勒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结论,但是泰勒并不是给大家现成的答案,毕竟这没有一个永恒正确而且唯一的答案,更多时候这需要考虑到课程编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境。泰勒如同一个手提明灯的智者为我们指引着通向课程编制道路的方向。

三:泰勒的反思和发展:

(1)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动性

强调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积极能动、有目的性的人,在当时的美国,大量课程研究项目,通常是由学科专家来确定目标的,因而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泰勒在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完成了选择学***的10条原则,

(2)泰勒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

泰勒指出,以往的教育和课程理论,往往只重视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外学***究和利用。他提出“学***在**”的问题,并且认为学***仅发生在学校中,也发生在家庭、社会中。学生不是只能在学校中学到东西,在其他**中也同样能够学到。

他认为学生在校外建设性地参与学***会太少了,而培养学生的目的恰恰就是为了使他们将来能够建设性地参与社会,使他们学的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和个人。学校提供一些重要的教育经验,给予学生以指导。

根据当时的现状,泰勒呼吁重建教育环境,提出了以下观点:

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更加集中关注学生所学内容的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

②:加强校外课程,学校领导尤其是课程论专家,要和社区领导重建社区教育系统,让公众意识到校外学***重要。

③:帮助学生应付校外环境,让学生了解电视媒介的价值,培养相关的技能、态度和兴趣和***关重要。

(3)关于教育目标一般化和具体化的程度问题

泰勒认为,目标应该是清晰的,而不一定要是具体的。教育目标涉及两个方面:行为和内容。行为方式应该是一般的,而内容则是具体的。

在确定目标时,建议采用施瓦布提出的“集体审议的程序”,即要考虑到教师、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等专家提供的建议和判断,以此作为目标的基础。

四:个人总结和感想:

针对泰勒教育目标的制定,我明白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域差异而异,应该实事求是,不能过于僵化,“学为第一,教助学成”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不要讲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不要逼他们学习,应该像泰勒所说的一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是有思想,有积极能动性的人,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过于功利化,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一动不动,全盘接受老师给的知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事实践活动,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够自主的学习。与此同时,课外学***关重要,课外学***指现在学生都参加的周末培训班,而是在生活中学***相关的技能、态度、兴趣和习惯,比如从电视、电脑、等**中,能够有所收获,泰勒认为学生学***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服务于社会和他人,如果说校内学***让学生单纯的学会了纸上知识,那这些时间岂不是都浪费了?

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评价模式多元化。因此, 我们今天可以借鉴泰勒提出的行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扬长避短, 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情境, 调查研究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需要, 设计适当的符合普遍学生群体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 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篇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一种思路,即将教学计划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本书鼓励学生检察其他基础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对有效的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这里要揭示的基本原则将从定义在制订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时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开始。即:wWW.gz85.COm

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标语目标?

2、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

2、如何有效的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3、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包括五个方面: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运用哲学选择目标、运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个原则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经验:

它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第二个原则是,这些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目标所暗示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学习经验的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对教育经验的反应在学生能力和直接能力的反围内。

第四个一般原则是,有许多具体的经验可以用来实现同样的目标。第五项原则是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

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习必须组织学习经验,实现连续性、有续性和整合性,而且要确定学习经验的组织线索的主要要素,并指出将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

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我们讨论了教育目标的选择和形成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以及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因此俄罗斯似乎每年都完成课程分析。虽然前面讨论过的那些步骤已经为学校每日的工作提供了一些计划,但这并不构成一项课程计划的完整周期。

评估也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步骤。

学校和学院教师如何进行编制课程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这本书一直从学生的角度来处理教学计划的制订问题,考察教学计划的目标、功能和结构,从而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然而,在课程重组的过程中,该书并没有具体关注具体学校或学院可能的美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全校教师认为有必要设计新的教学计划时,这种应用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虽然我们并不期望重建整个课程,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基础,系统地解决课程计划的部分内容。

本书提出了一些研究上述问题的方法,但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对于不同的教育水平和不同的学校,答案会有所不同。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篇4

学习基本原理反思教学行为

宜昌市三中肖春红

翻开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所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开始读起来不太顺畅,因为大多是些理论和研究报告。读书的事候,却不自觉地开始参考书中的观点,重新思考那些我们每天做的或者已经司空见惯的事。

观点一:“教育目标的**应基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还有学科专家的建议,以及哲学和学习心理学原理。”这些原理看似只是专家们确定课程目标时应该遵循的原则,跟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没有多大的关系。

但仔细思考,我们在教学中要确定和实施某单元或某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时,也同样需遵循这些原理。如泰勒说:“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

学校和任何其他社会机构都有责任帮助儿童满足他们的三个需要,即理性需要、社会需要何社会需要。所谓社会需要,就是社会群体对情感、归属感、地位和尊重的需要;对整体性的需要,是个体与更大、更超越的世界相联系的需要,即生命哲学的需要。”反观我们的教学,有时我们会因为追求教学目标的如期完成而急功近利,甚至会用一些过分的言语和行为去刺激学生,以至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参与集体学习生活的信心,不得不说,这是和确定教育目标时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观点二:“真正的教育目标并不是要教师从事某些活动,而是让学生的行为模式发生显著的改变,那么任何会教育目标的陈述对应该是对学生应发生的改变的陈述。而陈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是即指出应培养学生的哪种行为,又指出该行为可运用于哪些生活领域或内容中”。

而我们在传统的教学准备中,教师更多地是围绕课程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来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时也是围绕如何促进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来设计的,忽略了“让学生的行为模式发生改变”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难免会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厌学问题。而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学生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进行社会活动或模拟社会活动,没有学习的成就感,自然就会没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观点三:“当学生遇到他们无法立即回答的问题时,他们更有可能被引导进行各种类型的思维。这表明发展思维的学习经验会利用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是现实的,还不应试在教科书或其他一些参考资料中能立即找到答案的,是那种学生为获得任何解决方法,必须将各种不同的事实和观念联系起来的问题,而且必须经常在生活的环境中产生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篇5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赏析:

读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冯善亮老师和郑桂华教授安排的学***。这本书,很有价值,但的确不好读懂。利用一个完整的周末时间,我对这本书进行了透彻的阅读,对整本书的要点和整体结构有了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我以“笔记摘录”和“读后反思”两种方式再读此书。因为读经典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会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复习。

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笔记摘录】如果我们要制定一个教育计划并力图不断地改进它,就很有必要对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有些概念。这些目标将成为选择教材、概括教学内容、形成教学程序、准备考试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各个方面确实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手段。

因此,要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规划,首先要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读后反思]这是对教育目标设定意义的阐述。在这一部分,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联系,即教育目标的选择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大纲、教学步骤的形成、考试标准的制定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告诉我们教育目标的意义,也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思考四个方面。

[注摘录]目标归根结底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所以是学校负责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价值判断。这样,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教育哲学来指导这些判断。

【读后反思】“教育哲学”是学科教育的上位学科。运用哲学理论思考教育目标需要大量的相关研究来提供信息。基于信息分析的哲学思考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因此,选择何种渠道为教育目标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注:节选]进步主义者强调研究儿童自身的重要性,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遇到什么问题,以及他们有什么计划。进步主义者认为,这些信息可以为我们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本的**。相反,要素主义者对数千年来积累的大量知识——所谓的“文化遗产”——更感兴趣,并强调这才是教育目标的根本**。

本质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实质上是从过去大量文化遗产中选择的基本知识。

[读后反思]进步主义和本质主义,这两个概念对我们思考教育行为非常有价值。就当下的学校教育而言,我们的很多教育理念是脱胎于“进步主义”观点的,而我们的很多教学实践,却又是“要素主义”的坚守者。理想的状态,是兼而有之。

[注摘录]许多社会学家和其他关注当代社会所面临紧迫问题的人,从对当代社会的分析中寻找能够推动绩效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信息。他们认为学校是帮助年轻人有效处理当代生活中关键问题的机构。如果他们能够确定这些当代问题是什么,学校的目标是提供知识、技能和态度,帮助人们明智地处理这些问题。

教育哲学家认为,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价值观主要是通过教育代代相传的。他们认为,从本质上讲,一个学派的目标应该是传播从广泛的哲学研究中衍生出来的基本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哲学中找到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

[阅读后的反思]这两种思维是有价值的,将为教育目标设定的信息**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基于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研究思路。寻找具有普适意义的路径,是着眼长时间的研究的一种路径,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思路。

对学***身的研究

[注]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指广义上的“行为”,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教育,那么教育目标就清楚地代表了教育机构试图使学生发生的各种行为变化。

对学生主体的研究将试图指出教育机构希望学生完成的行为模式的变化。

【读后反思】对于教育一词的解释有很多,这种解释关注到的是行为模式的改变。也就是说,判断教育是否发生了变化,应该关注包括人的思维和情感在内的行为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否则,就没有进行教育。

【笔记摘录】只有将有关学***信息与一些理想标准、公认常模的概念相比较时,对学***研究才能推演出教育目标,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确学***目前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或“差距”,即我们通常提到的“需要”。

【读后反思】“需要”是学***当下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差距,这为教育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便于理解的思维入口。

注释摘要的第一次使用代表了理想规范、哲学价值标准的概念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这个意义上的“需要”指“突然”与“应然”间的差距。一些心理学家使用的术语是指,为了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健康,生物体的内部张力必须回复到平衡状态。

[读后反思]普雷斯科特、默里等人提出了对需求的第二种理解。这是源于生理心理的一种认知。他们把人看作是一个活跃的有机体,一个能量系统,通常处于食物氧化产生的内力和外界条件之间的平衡状态。

要维持这个系统的平衡,就有必要满足某些“需要”。这种“需要”理论,为从学***状思考教育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角度。

[注摘录]现阶段学校应关注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严重差距。因此,这些研究有必要将这些差距确定为教育需要。它们为选择教育目标提供了依据,在学校规划中应首先强调这一点。这类研究大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发现学生的现状;第二,将这种状况与公认的常模做比较,以确认差距或需要。

【读后反思】学校教育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思考和确定,否则学校教育会与家庭、社区的教育功能重复,以致教育功能低效或实效。

【笔记摘录】另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对学***研究,是对学生兴趣的调查。一种标榜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认为,学***身的兴趣是教育目标的首要基础,该观点已获得了公众广泛的关注。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就应该明确孩子的兴趣,并以这些兴趣作为教育关注的焦点。

【读后反思】关于“需要”的研究,之前关注甚少。但关于“兴趣”的研究,当下也非常流行。学***“需要”与“兴趣”的内涵不能等同,但有所交叉。

如果单纯以“兴趣”而选择学***教育目标,这是非常片面的决策。而从“需要”从面思考教育目标的确定可能更趋于合理。但“兴趣”可以让我们明白“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要求学***己积极主动地努力”,这样也可以让学习者“能积极参与并全身心处理让他感兴趣且与之关系密切的事情,特别是学会如何有效地从事这些活动”。

当然学***兴趣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合乎教育期待的兴趣会成为有效教育的出发点,而那些不符合教育期待的、目光短浅的、狭隘的或不恰当的兴趣,则是反映出该生如想获得有效教育需要克服的差距”,理清“兴趣”的不同,有助于寻找教育目标思考的最佳逻辑起点。作者:向浩

"彼得原理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