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工作总结和规划

发布时间: 2019.08.20

计划规划:中共XX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让人不知所措,我们总会经历很多各式各样的事情,在事情过后,我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写一篇总结,总结就是过去时间做的事的总检查、总评价,你知道有哪些总结范文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划规划:中共XX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工作总结”,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共XX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建设生态水电大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小康建设进程的关键时期。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委有关要求,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提出符合县情、顺应时代、凝聚民心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一、抓住生态水电大县建设的黄金机遇期
(1)“十五”时期XX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在巩固温饱成果、奋力推进小康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五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发展思路日益清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发展战略,抢抓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等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变化、社会矛盾突出和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等各种困难,始终突出水电富县、产业富民重点,全力抓好优势资源开发、市场主体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农村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着改善,“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圆满实现,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我们坚持把增创体制优势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推进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机构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格局已经形成,行政管理和服务更加规范高效,发展的体制优势明显增强。我们十分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教育、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卫生、通信、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大文明协调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稳定。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顾“十五”时期的发展,我们有以下重要启示:要把XX改革开放和小康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继续坚持“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基本方略不动摇,始终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路子。必须进一步突出水电富县、产业富民重点,着力抓好优势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迅速壮大经济实力,从整体上提高XX的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活县、工业兴县、项目强县、诚信立县战略,坚持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诚信为根本保障,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尽快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大文明协调健康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2)我们处于不可多得的黄金发展机遇期。世界经济继续回升,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日趋活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为我县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技术输出创造了良好契机。以汽车和房地产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和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将推动我县提升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启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面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省委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我县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全省水电开发重点转到汉江——堵河流域,由汉江集团建设潘口水电站将全面启动,我县必将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和水电开发的主战场,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襄天高速公路可望穿越XX并开工建设,将从根本上解除区位、交通、市场封闭对我县的严重制约。同时,随着国家资源短缺局势的进一步加剧,我县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特色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些都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转折的黄金机遇期。
(3)在看到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正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战略支撑作用不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人才、劳动者素质等对发展的约束日益明显;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尚未得到彻底缓解,对开发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以地质灾害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社会事业欠帐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弱势群体生活困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的任务比较艰巨;政府管理方式、干部队伍素质和领导发展的能力及干部队伍作风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应当看到,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进入加速变动的时期,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
(4)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精心谋划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力争在新一轮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要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规划建立在正确认识县情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集中广大干部群众智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要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符合XX实际,真正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纲领,成为激励全县人民加快建设经济强县的进军号角,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
二、建设经济大县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5)“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这一基本方略不动摇,突出水电富县和产业富民两大重点,全力抓好优势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三件大事,着力实施开放活县、工业兴县、项目强县、诚信立县四大战略,大力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把XX建设成为“基础牢固、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电矿支撑”的生态水电大县,跻身湖北山区经济大县,为加速迈向小康社会打牢基础。
(6)“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综合考虑未来5年我县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小康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上,实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县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显着改善,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三次产业比达到25:45:30,外向型经济比重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致力培植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7)全力构建两大主导产业集群。坚持着眼区域特色和优势资源,瞄准国际国内市场,按照电矿结合、绿色环保、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总要求,着力培植水电能源、矿产开发两大主导产业集群。水电能源主导产业集群,要抢抓全省水电开发主战场转向汉江——堵河的历史机遇,服务大业主,开发大水电,建成潘口、龙背湾、小漩等一批大中小型水电站,全面完成堵河干支流水能梯级开发任务。同时配套建好电网输送系统,全面完成城网改造任务,形成以500千伏、220千伏为龙头,以110千伏为骨架的区域性电网,建成稳定可靠的电力生产供应网络。力争到2010年,全县大、中、小型水电站达到50座,总装机达90万千瓦,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以上,真正把水电能源产业建成县域主导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矿产开发主导产业集群,要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挥电力能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清洁生产、绿色环保为前提,内引外联,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开发合理有序、规模效益明显、加工链条长、资源利用率高、产品种类多的矿产开发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培植3个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矿产开发企业,矿产开发产业实现总产值 6亿元,实现税收5000万元,成为县域主导产业。
(8)着力培植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要围绕水电能源、矿产开发两大主导产业集群,面向国内外广阔的大市场,着力培植珠宝饰品、汽车同步器、特色冶炼、高香型生态绿茶、肚倍加工、生态文化旅游六大特色产业,构建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骨干地位突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业格局。珠宝饰品产业,要依托世界稀有的绿松石矿和银金矿,按照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鼓励现有珠宝饰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有选择地引进先进加工企业,加强绿松石珠宝饰品市场建设

Gz85.Com更多总结小编推荐

XX县XX镇“十一五”总体规划


《XX县XX镇“十一五”总体规划》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XX县XX镇“十一五”总体

“十一五”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国家和省州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XX镇“十一五”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XXX生态经济强县为目标,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十一五”规划的总目标
预计到201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比“十五”期间逐年递增10%,力争达到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85亿元,其中第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财政收入350万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8000吨,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小城镇基础建设有质地飞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完善,全镇95%以上的人口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把松江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经济强镇。
三、规划区概况
XX镇位于XX县南部,东经128°12′~128°37′,北纬42°22′~42°37′,距县城XX镇120公里,距XXX87公里,北与XX乡相接,西与XX镇相连,东与XX市毗邻。全镇区域面积1396.44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560千米,气候温凉湿润,四季分明,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 时数5~9月份为1062.2小时,年平均气温2.2℃左右,最高月均温20.3℃,最低月均温-18℃,年积温2300~2450℃,年平均降水量66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无霜期95~120天。XX镇位于XX旅游风景线上,XX公路、XX公路贯穿全镇。南通XX、北至XX、东至XX、西至XX,是XX县南部的重镇。XX镇物产丰富,生态资源蕴藏量极大。
XX镇现有行政村47个,总户数9482户,人口为34600人,其中农业户数6104户,农业人口23880人。主要居住民族有汉、朝鲜、满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重镇。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500万元。XX镇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地理优势、资源优势。XX镇以真山真水、风光秀丽而著称。山上植被茂盛,树木参天,满目青翠,华盖苍苍,为松江增色。镇内结构极富特点,南北有山相倚,中有XX河水流过,是极为典型的山水城镇。山水与城镇的有机结合,是历史形成的XX镇镇内空间的突出特征。XX镇被群山环抱,秀美的XX河蜿蜒而过,山青水秀,以山为骨,以水为肤,镇在景中,景在镇中,镇景交融,可将其喻为“山水盆景镇”。
四、规划的主要依据
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与城镇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8<《吉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XX自治州生态州建设规划》。
7、《XX县城镇总体规划》。
8、《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9、《Xx镇城镇总体规划》(2002~2020年)。
10、规划以《XX省XX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为总纲。
五、规划期
“十一五”规划期:2006~2010年。
六、XX镇“十一五”规划主要内容
㈠XX镇经济发展规划:
2010年XX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800吨,劳动力转移6500人,药材种植面积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3,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全镇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特色、绿色和有机品牌,从而调动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使产业结构完整、系统化。
1、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XX镇地处长白山脚下,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野生资源,并且种植品种多样化,在“十一五”期间,主要以地道的长白山中药材为主,力争使药材面积达2000公顷,采取大力发展林下野化山参及中药材深加工业,充分利用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发展壮大长白山中药材大镇。
(1)XX镇X村、XX屯、XX村细辛基地建设,位于XX镇XX村,属新建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基地面积100公顷,项目建成后,可使400户,1500个农业人口脱贫致富。规划期2006年。
(2)XX镇桔梗基地建设项目,位于XX镇XX村、XX村,属新建项目,基地面积30公顷,总投资25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使2村共同受益脱贫致富。规划期2006年。
(3)XX镇XX村贝母基地建设位于XX村,属新建项目,总投资20万元,基地建设面积8.2公顷,项目建成后,可使XX村80%的农户受益。规划期2006年。
(4)XX镇XX村天麻扩繁基地建设项目位于XX镇XX村,属新建项目,基地建设面积0.5公顷,总投资25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使XX村520户农户受益。规划期2007年。
(5)XX镇XX村野山参基地建设项目位于XX镇XX村,属新建项目,基地建设面积100公顷,总投资15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使XX村受益并脱贫致富。规划期2007年。
(6)XX镇国营林场五味子基地建设项目位于XX镇XX村国营林场林区,属新建项目,基地建设面积60公顷,总投资1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使XX村受益。规划期2009年。
2、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1)XX镇特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位于XX林场和XX村,属新建项目,采取股份制经济方式,基地建设面积8公顷,总投资2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使XX村136户农户受益。规划期2006年。
(2)XX镇XX村水芹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位于XX镇XX村,属新建项目,基地建设面积20公顷,总投资45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使XX村79户农户受益。规划期2007年。

[1][2][3][4]下一页

县城乡规划工作“十二五”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发展要求,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邵东县城乡规划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提出推进“一化三基”和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后发赶超,实现邵阳新崛起;邵东县委、县政府提出奋发赶超,重返全省十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进一步贯彻实施;邵东军用机场规划转为军民两用机场,规划建设洛湛铁路在邵东通过,衡邵高速公路、吉邵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上瑞高速公路(潭邵段)的开通,为我县“十二五”发展带来了大历史性机遇。城市规划工作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将促进邵东县城乡合理、高效、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的原则、目标、任务

“十二五”规划的原则:一是和谐发展原则,合理开发现有空间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更为地服务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原则,强化对区域发展的协调控制,与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湘西地区总体开发总体规划、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充分衔接,统筹县城与大中小城镇、农村中心村、基层村的协调发展,强调县城中心城市、城镇、村区域之间的紧密联系,与邵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实现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原则,城乡规划与建设要最大限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塑造良好城市景观、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四是适度弹性原则,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预留发展空间,构建具有适度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五是科学前瞻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原则,规划要适应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求,保持规划的控制指导性和科学前瞻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规划的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行近远期结合,动态规划,适应城市发展的阶段需要。“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根据邵东县发展现状、趋势和城镇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影响,因地制宜、近远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优化区内资源配置,以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产业转移为契机,通过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区划调整,重新组配空间资源,继续实施邵东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兴工强县”的发展战略,做强工业、优化农业,提升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推进产业特色化、园区化建设,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发挥邵阳市东部门户作用,充分利用上瑞、衡邵、吉邵三条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的优势,加强与湘中、湘东及珠三角的联系,做强、做大商贸流通业,把邵东县建设成为功能清晰、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用地集约、布局合理的新兴中等城市、湘中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十二五”规划的任务: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城乡区域发展,走城乡协同发展之路;优化城镇与农村中心村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提升;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充分体现我县山水城市及新型农村建设特色。

第一篇 优化县域村镇空间布局,打造产业群促进城镇发展

“十二五”规划内将逐步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含乡)、中心村四级村镇等级结构,构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村镇区域网络。

村镇等级结构

规划县城中心城市1个,即邵东县城;规划县域次中心城镇(重点镇)3个,即廉桥、仙槎桥、火厂坪;规划一般镇22个,即团山、灵官殿、流泽、佘田桥、牛马司、野鸡坪、杨桥、砂石、九龙岭、流光岭、范家山、魏家桥、水东江、黑田铺、简家陇、周官桥、黄陂桥、石株桥、双凤、堡面前、斫槽、界岭;规划洪桥村、棠下村、伟华村、瓦塘村、毛坪村、六合亭等78个村。

城镇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城镇空间布局依托交通干线及各种发展条件,规划布局结构为“一核三轴一廊四区”。

(一)一核

即县域中心城市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商贸流通中心,也是邵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市域东部工商贸发达的门户型城市、湘中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市域东部产业经济圈的副中心及市域经济副中心”,意向提升为县级市。规划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全县经济和城镇发展发挥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三轴:分为城镇发展主轴和二条城镇发展副轴

城镇发展主轴:以境内上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娄邵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构成的发展轴线,同时也是县域重要的产业发展带。该轴为邵东县西连邵阳、怀化,东连湘潭、株洲、长沙的纽带,沿线自西向东依次分布范家山、牛马司、县城、黄陂桥、廉桥、界岭等6个城镇,此轴也是邵阳市城镇发展主轴的绥宁—武岗—隆回—邵阳市—邵东发展轴的一部分。

城镇发展副轴:一条以315省道和正在兴建的衡邵高速公路沿线地带作为城镇发展布局的副轴线,同时也是县域次一级的产业发展带。该轴为串连邵东中部地区城镇的一条重要轴线,沿该轴线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县城、周官桥、火厂坪、杨桥、水东江等5个城镇;另一条副轴以八老公路未来市级交通干线构成的城市发展轴,该线北接涟源市、南连祁东县,由北向南分布斫槽、廉桥、流泽、砂石、火厂坪、佘田桥、灵官殿、石株桥等8个乡镇,是该线重要的产业发展。

(三)一廊

以县道x016线为廊道,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流泽、黄陂桥、县城、仙槎桥、九龙岭等城镇,该廊道既是县域发展副轴线,也是五金产业集群的工业长廊。

(四)四区

根据现状城镇体系特点和资源分布状况,综合以上自然条件和因素,将县域划分四个城镇经济区:中部核心城镇区、东部城镇密集区、北部城镇发展区、南部城镇发展区。

1、中部核心城镇区:范围包括县城、牛马司镇、范家山镇、黄陂桥乡、周官桥乡总面积256.4平方公里,总人口30.49万人,密度1189人/平方公里。该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中心,以二、三产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商贸业、物流业和机械、医药、食品加工业,充分发挥起全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2、东部城镇密集区:范围包括火厂坪、流泽、砂石、流光岭、团山、杨桥、水东江、佘田桥等8个城镇总面积526.07平方公里,总人口33.25万,密度632人/平方公里,该区各城镇有较好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又邻近区域大通道,易接受泛珠三角和周边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是邵东未来的主要发展源地之一。十二五规划火厂坪镇、团山镇为县域次中心城镇,该区主导产业以再生资源加工、机械、铝制品、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主。

3、北部城镇发展区:范围包括廉桥镇、黑田铺乡、界岭乡、斫槽乡4个乡镇,总面积288.68平方公里,总人口18.43万,人口密度638人/平主公里,该区区域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廉桥药都和中草药种植基础条件好,十二五规划廉桥镇为县域次中心城镇,该区主导产业以中草药生产、加工、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主,逐步建成我国著名的药都及药物集散地。

4、南部城镇发展区:包括仙槎桥、九龙岭镇、野鸡坪镇、灵官殿镇、魏家桥镇、双凤乡、简家陇乡、石株桥乡、堡面前乡等9个乡镇,总面积694.82平方公里,总人口35.95万,人口密度517人/平方公里,该区大多数乡镇处于丘陵山地,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但交通条件稍差。十二五规划仙槎桥镇、灵官殿镇为县域次中心城镇,该区主导产业在重点发展五金工业的同时,提升现有的化工、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品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促进全区各乡镇整体发展,增强全区综合实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第二篇 东拓西延,南承北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一)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整合与分工,促进合理的产业协作体系

在壮大邵东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强与相邻地区相关产业的协作,培育产业链,协同技术先进区域性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密切的生产体系。联合长株潭、衡阳、怀化和娄底等交通枢纽城市优势,充分利用上瑞、衡邵两条调整公路和国道、铁路、机场的条件,加强与湘中、湘东及珠三角的联系,做强、做大商贸流通业,成为湘中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发挥邵东作为邵阳市东部地区门户城市的作用。

1、加强与长株潭产业协作发展

充分利用长株潭的科研优势、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生产服务配套优势,在巩固、提高现有配套协作的基础上,拓展新的配套协作,带动邵东产业的结构升级。利用邵东的资源优势,吸引长株潭的资金、技术参与邵东农业资源的开发,共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基地。

2、加强与邵阳的产业协调与错位发展

在医药、食品等产业发展上加强与邵阳等地区的协作与错位发展,以技术打造优势,以优势创造特色,优化和重组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加速邵东工业产业的发展。

发挥各自旅游优势,开展全方位合作,实施区域连锁经营。通过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设和保护,带动各自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一轮旅游消费热点。

(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

通过区域对外交通发展,整合机场、高速公路、铁路枢纽,加强邵东与长株潭、邵阳以及新邵、涟源、双峰、衡阳等县的交通联系,加强重要城镇、重要产业发展地区和交通枢纽的交通可达性。

整合区域机场资源,提高邵东机场的交通可达性,提高其区域影响力。加强与长沙黄花机场、衡阳来阳机场(规划)和怀化芷江机场(在建)等干线机场的交能联系;

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四纵五横二联络线”的公路网络局、通过中衡邵调整公路(衡邵调整衡邵路段)、一联络线(邵东-衡阳-茶陵)的建设打通过外通道,扩大邵东经济发展腹地。配合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的“六高速、二国道、三横五纵”的公路网格局,通过“一纵”(邵东廉桥-邵东火厂坪)、“二纵”(新邵陈家坊-邵阳市-邵东九龙岭)、“二横”(邵东火厂坪-邵阳下花桥-武冈-城步茅坪-绥宁)的建设,加强县域内东西、南北向的公路网络建设,与周边大中小各级城市对接。形成便捷、安全、快速的区域交通网络,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联手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增加区域防灾减灾能力

1、区域协同,构建区域生态系统

区域绿地的规划建设对维护区域自然格局,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塑造良好的发展形态,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邵东和周边地区共同划定区域绿地并实施严格保护,实现区域绿地共享,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2、区域协同,加强水资源保护

县域内蒸水为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邵东县石株桥乡的雁鹅圳,流经邵东县的普家冲、单战楼、佘田桥,衡阳县的龙口、石门坎、西渡,衡南县的神山头,衡阳市的进步村,于衡阳市的草桥汇入湘江。侧水——为湘江支流涟水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邵东县砂石镇的古塘村,流经砂石、双江桥、双峰县的侧水桥、湄水桥、永丰桥、湾头、街埠头,于双峰县的溪口汇入涟水。邵水——为资水一级支流,邵水发源于邵东县南冲,流经邵东县的洪水岸、檀木塘、县城等地区,在邵阳市沿江桥汇入资水,西洋江——自新邵县流至邵东县洪桥入境,在牛马司双江口入邵水,落水河——源于新邵县,在黑田铺乡石江村入县境。因此,在整个邵东原流域内必须严格保护作为区域共同的水源地,同时应实行较彻底的供水与纳污河道(水体)的分流,划定合理的纳污河道,并统筹管理,逐步改善环境,积极配合其他地区进行这些流域的协同管理和水资源保护。

3、区域联合,加强污染控制

邵东和周边地区都正在步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的迅猛发展在提升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带来大气环境恶化。邵东及其他周边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酸雨,且有加剧的趋势。邵东应积极主动与周边地区协同沟通,联手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加强绿化等措施减少周边城市的大气污染对邵东大气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三篇 构建县域主骨架交通网,形成经济辐射圈

公路

邵东公路主要有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等构成,形成县域内公路交通网络。公路优势较为明显,往北有国道g320和上瑞高速公路通往湖南省域大都市核心区长沙、株洲等地,往南有s315通往衡阳,它可充分依托和共享湖南省域大都市核心区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设施。但全县整个的交通网络分布不均,布置不完善。目前县域内公路大部分分布在县域北部,国道g320与上瑞高速公路都分布在县域北部地区,在县域内的走向基本一致,与省道s315呈“y”型交汇于宋家塘,主骨架公路之间的联系以及交通方面的转换显得不是很方便。中部偏东有县道xoo1联系g320和s315,由于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明显起不到沟通两条主骨架公路之间交通的作用。占县域国土面积70%左右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除s315之外,只有一些低等级的县道,特别是占县域国土面积约50%的南部地区除一些低等级的县、乡公路之外,没有一条上等级的公路。

十二五规划构建县域主骨架公路网,完善对外交通,形成邵东县与周边县市的快速公路运输网络。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十二五期间公路发展要达到镇到建制村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规划形成两高速、“五横三纵”县域主干道、“两横一纵一环路”县域次干道三级公路网络体系。

(一)县域高速公路规划

邵东县已有上瑞高速公路,规划建成衡邵高速公路从邵东县域内经水东江镇、杨桥镇、仙槎桥镇、魏家桥镇至邵阳市,与g207国道相接。规划为双向四车道,是邵东县联系邵阳市、衡阳市的重要通道。

(二)县域主干道公路规划

横向干道规划:

“一横”由g320在邵东县域内路段构成,是邵东县联系长沙等地的重要公路。

“二横”由省道s315在邵东县域路段构成,是邵东县通往衡阳的一条主要干线公路。

“三横”魏团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往西通往邵阳双清区,往东通往双峰县,途经团山镇、流泽镇、黄陂桥乡、两市镇和魏家桥,由县道x012和县道x018旧路改造而成,是邵东线中部偏北横向的一条重要主干道。

“四横”由邵东北部斫槽乡东西横向穿过邵东县城,

“五横”水黄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该线经水东江镇、魏家桥、野鸡坪镇、简家垅乡、仙槎桥镇至黄草坪,与省道s315交汇于水东江镇,结合原有县道xoo4、x005、x017、x018旧道改造,新建部分道路而成,该道路是邵东县域南部地区重要的横向交通主干道。

纵向干道规划:
“一纵”八老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往北通往涟源市,往南通往祁东县,途经斫槽乡、中心镇廉桥镇、流泽镇、砂石镇、中心镇火厂坪镇、佘田桥镇、灵官殿镇、石株桥镇。是邵阳市“六高速、二国道、三横五纵”公路网络中的“一纵”。

“二纵”范九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途经邵东县范家山镇、魏家桥镇、九龙岭镇。该公路也是邵阳市“门高速、二国道、三横五纵”公路网络中的“二纵”,将邵东县西部地区与邵阳市东部地区联系起来。

“三纵”黑九公路,规划为二级公路,往北通往新邵县,往南通往祁东县,途经黑田铺乡、邵东县城区、仙槎桥镇、九龙岭镇,为避免将过镜交通引进城区,在邵东县城东南角另建一条新道与县道x008衔接,其余路段由县道x016和县道x008旧路改造而成,是邵东县域连接周边县市的一条重要的干道。

(三)县域次干道公路规划

“一纵”简团公路,规划为三级公路,往东北通往双峰县,途经团山镇、流光岭镇、火厂坪镇、简家垅,连接祁东县,加强邵东县南部地区对外的联系。

“一横”仙团公路,规划为三级公路,将县道x014和县道x019直接连通改造而成,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次干道。

“二横”宝宋公路,规划为三级公路,由县道x020改造而成,是邵东县城联系中部城镇的一条主要次干道。

“一环”规划为三级公路,途经两市镇、黑田铺、廉桥、界岭、团山、水东江、堡面前、灵官殿、野鸡坪、简家垅、仙槎桥等镇。由县道x008、x007、xo12、xo13、x002、xoo4、x005等县道改造,接通县道x002与县道xo13而成。

铁路

洛湛铁路县城中心段将在原线路上改弯取直,同时在此新建火车客运站,规划保留原老火车站作为货运站。

机场

邵东机场现状为军用机场,位于魏家桥镇镜内,地处邵阳市区与邵东县之间,地理位置优越,规划改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等级为4c级,将来可同时服务邵阳与娄底地区。

第四篇 重点加快县域中心城区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县城积极发展工业园、高标准打造生态新城、稳妥改造旧城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营造开放而有活力、宜居而又安全的和谐城市。

县城空间布局

根据县城周边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形态演变等,并兼顾与城市长远发展的衔接,十二五规划县城形成“一心、三带、四轴、六区”的结构形式。

(一)城市中心区

规划“一心”指城市中心区。

规划利用县行政中心、兴和绿地广场及周边的金融、商贸、体育用地,形成城市的中心区。通过改造置换周边用地性质,以行政办公、商业、文化体育等为主,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形成城市中心区。

(二)三条生态景观带

规划“三带”指贯穿城市东西南北的三条生态廊道:一是邵水河贯穿城市东西向的生态景观带,连接老城、西城、里安、兴隆四区;二是城市北部的主要景观带,即城区北部沿铁路形成的绿化隔离带;三是城区东部利用保留的生态山林形成南北向的主要生态景观带,连接里安、兴隆片区。

(三)四条发展轴

规划“四轴”指城市的四条主要发展轴:一是昭阳大道——城市空间向东拓展的重要发展轴,是连接上瑞高速、商贸物流区、里安新区的商贸发展轴,也是城市的迎宾大道;二是公园路(南北向)——城市工业的发展轴,连接工业区、商贸物流区,是城市工业崛起之路;三是衡宝路——城市南北偏东方向的综合发展轴,连接北城区、商贸物流区、老城片区和兴隆片区,是城市新旧历史发展轴;四是绿汀大道——城区东部南北拓展的主轴线,是吉邵高速公路与城区的连接线,是连接里安新区、兴隆新区的综合发展轴。

(四)六个功能分区

十二五规划“六区”是城市主要的六大功能区。一是老城区,主要包括昭阳大道以南、解放北路以西的现状建成区部分,是城市主要的行政、商贸、生活民住区;二是西城片区,是城市近期发展的新区,以工业为主,配套生活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商贸物流区,是城市近期发展的集商贸、物流、生产与一体的区域,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里安片区,是城市中远期发展的综合新区,以生活居住为主,同时有建设大量的市级公共设施,有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五是兴隆片区,是城市中远期发展的主要工业新区,同时沿邵水河布置一定的居住用地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六是北城片区,是至铁路以北区域,是城市中远期发展的主要综合居住区。

县城工业用地规划

针对目前现状工业用地的分布以及已征未建工业用地的情况,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特点和现状工业分布情况,合理

组织工业用地。结合旧城区改造逐步搬迁影响居民生活、效益低下的工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规划为振兴城市经济,加强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按照“工业进园,集约发展”的原则,在城区内规划形成“三园”的布局结构。

西部工业园:位于西城片区,主要在现状西城工业用地基础上,将现有的已征未建工业用地进行融合形成。由于该园区处于城市的次风向,规划以二类工业为主,一类工业为辅,限制现状三类工业的发展。规划建设成为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工贸园区。

北部工业园:位于北城片区,该片区以丘陵用地为主,规划结合铁路、国道的交通优势,安排以一类工业为主,二类工业为辅的特色产业环保工业园区。

东南部工业园:位于城区东南部的兴隆片区,是城区重点对外招商较大型企业的科技工业园区,规划以一类工业为主,少量安排二类工业,禁止三类工业入园,确保城区综合环境质量。

县城各项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城区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458.63公顷,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3.10平方米。

(一)行政办公设施规划

规划保留现状县级行政办公中心用地。逐步改善老城区内的各职能部门的办公条件,规划搬迁至昭阳大道沿线进行较集中布置,并将原办公用地转为居住、市政基础设施、绿地等用地。

在各片区的建设中,配置相应的行政管理设施。原则上每1-2万人设一社区居委会,每500户设一居委会,或按照行政编制配设。

规划城区行政办公总用地45.50公顷,人均1.30平方米。

(二)商业金融业设施规划

近期城区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用地拟在老城区内进一步完善为主,远期在城市新区内形成等级分明、分布合理的城市新的商业服务体系。

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利用便利的交通区位,于火车站以南、照阳大道以北,即商贸物流区内,规划设施完善、商贸繁荣、体现中心城市功能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市级商业金融中心:规划在昭阳大道以南、希望大道以东,采取较集中用地的形式设置新的市级商业金融业中心。

老城商业中心:结合现状老城区内的商业布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实商业服务设施,强化传统商业中心功能。在金龙路与百富路形成的丁字形街区一带,通过用地置换扩大商业金融业用地,提升商业设施的服务水准。同时改善老城区中心的生活、购物、娱乐、休闲环境,建设老城传统商贸中心。片区商业中心:规划于里安、兴隆、西城、北城等片区内,结合居住用地的分布、服务规模的大小,分别设置片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规划城区商业金融业用地为218.60公顷,人均用地6.19平方米。

(三)专业市场规划

1、市场规划原则

a、整合专业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坚持“扩容提质”发展战略。合并相邻专业市场和产品性质同类的市场,扩大市场的规模。

b、利用现代工业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来组织市场,走集生产、加工、经营、科研等一体的建设模式,提升市场的整体实力和整体管理质量,增加市场的发展动力。

c、建好专业市场的配套服务设施,创建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加快市场硬件设施的改造步伐,改善市场的形象,同时加快仓储物流的建设,加快市场之间的流通。

2、市场用地规划布局

城区内的大型市场的设置,要充分结合交通条件的便捷进行布置,对现状市场用地进行整合。时机成熟时,可通过用地置换将市场用地选择在城区的外围,对外交通条件良好地段,以减少对城区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市场配套必需的停车、人流集散场地的配套设施。市场建设应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体系。规划城区北部商贸物流区内布置区域综合性批发交易市场用地。

为城区居民日常服务的小型市场,应结合居住开发统一建设。城区生活性市场服务网点按40摊位/千人指标进行建设布置。

(四)文化娱乐设施规划

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内主要布置市级综合性文化设施,如新闻中心、广播电视、展览馆、科技馆、图书馆等设施,增强中心区的吸引力。在各片区内安排为居民服务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规划要求对老城区内部分现有文化设施加以改造、扩建或搬迁新建。同时在东湖公园的周边较集中的布置一些休闲娱乐设施。

规划城区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为36.20公顷,人均用地1.03平方米。

(五)体育设施规划

城市体育中心已建设在行政中心的西侧,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规模已难以满足城市远期发展需求,因而本次规划将其确定成近中期城市体育中心,而远期的体育中心规划于东湖公园的北面。现状老城区内的东校场,其用地局促,规划结合旧城区的改造,扩大规模建设成为城南体育中心。各片区中心规划满足群众性体育活动需要的运动场、灯光球场和门球场等用地。同时结合居住区建设,安排居住区体育设施,便于居民能够方便就近开展体育活动。

规划城区体育设施用地为21.50公顷,人均用地0.61平方米。

(六)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根据医院的服务规模及国家规定50万人以下城市每1000居住人口拥有4-5个床位的标准,规划于居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老城区、里安片区,新设2间市级医院。在商贸物流区、西城片区、里安片区、兴隆片区内分别新建一至两座片区级医院。同时按国家有关标准配置各类特色专科医院,完善全县急救和卫生防疫系统。在各居住区内还必须布置医院门诊部,加强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规划城区医疗卫生用地为27.68公顷,人均用地0.79平方米。

(七)教育科研设施规划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普及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幅度提高适龄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规划保留现有的职业培训中心、特殊学校等教育设施。同时在东湖公园北侧集中布置教育科研用地和大、中专教育用地,也可作为工业园的科技孵化区。

规划城区教育科研用地总面积为101.63公顷,人均用地2.90平方米。

(八)社会福利、民政设施规划

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福利服务需求为目的,发展以老年福利服务为重点,兼顾残孤儿童,托养康复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

规划保留现有的社会福利设施,并在西城片区、里安片区、兴隆片区增设三处敬老院,建议敬老院和老人活动中心集中设置,方便利用敬老院的老人使用。在居住区中以居委会为单位建设老人活动中心等社会福利设施。

规划建设县级救助管理总站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新建邵东殡仪馆和邵东公墓于城市规划区外,推广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模式,逐步实施公墓建设的园林化和公园化。

县十五规划总结



县十五规划总结 “十五”期间,我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落脚点,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坚持优势资源转换、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县域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一、“十五”规划完成情况
(一)“十五”规划目标。
保持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备,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障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具体指标为:到2005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27亿元(200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7.4%,地方财政收入累计5426万元,年均递增4.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300元以上。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7%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0元左右,全县总人口控制在7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预计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200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3亿元,预计2005年可实现生产总值3.6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完成计划的10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00元,完成计划的109.4%。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0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3万元;2005年预计完成1169万元,2001至2005年累计完成6019万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0.9%。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0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154元,2005年达到3020元,年均增加173元。“十五”期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计划之内,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二、“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
(一)一产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农业生产综合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种植业产值为11854.4万元,2005年达到1763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86%。农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主要经验措施: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2000年,全县作物总播种面积30.4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1.1万亩、玉米面积2.07万亩、油料面积10.2万亩、甜菜面积1.93万亩。几年来,经过市场导向、企业带动、政策引导,2005年全县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2.42万亩,其中小麦10.49万亩、玉米4.4万亩、油料9.4万亩、甜菜1.72万亩,龙头企业带动亚麻种植0.07万亩、酱用西红柿种植0.19万亩。订单农业迅速扩大,2002年订单农业开始起步,签定订单4.9万亩,2005年农业订单面积达到18.18万亩。二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使用率已达到100%,并不断探索适应本地种植的新品种。传统农业机械不断更新,新型农业机械不断引进,农机作业质量逐年提高。积极扩大节水农业面积,采取喷灌、地膜沟播平铺、小畦灌溉等技术,最大限度节约农业用水量,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此外,测土配方施肥、气吸精量播种技术已广泛使用,有效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三是依靠畜牧业发展,调整种植结构。我县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约38%的比重,畜牧业饲草料由种植业保障,种植业为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样,畜牧业的发展对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推进作用。
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2000年我县牧业产值为1.01万元,2005年达到1.1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为7.53%。2005年末,全县预计牲畜存栏41.75万头(只),肉产量达到7000吨,奶产量8000吨,羊毛产量740吨,禽蛋产量700吨。“十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较快,主要原因:一是政策措施到位。我县从1998年开始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但见成效在“十五”期间。2000年农区牲畜总数为12.1万头(只),通过干部下乡入村进行密集型养殖示范带动,2005年农区牲畜年末预计存栏16万头(只),占全县牲畜总量的38%。农区养殖业已成为畜牧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依靠科技提升畜牧业。积极发展大畜,提高大畜比重,改良大畜品种。以黄牛冷配技术为基础,以引进良种畜为辅助,推进了畜群改良进度,提高了牲畜成活率。自2001年以来,全县已建立黄牛冷配点46个,完成黄牛冷配 33000头。三是走规模效益之路。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实施意见》,突出养殖小区建设,发挥小区的规模和集中优势,推广普及养殖技术,形成规模效益。积极开展牧民定居半定居工作,实现定居点“三通、四有、五配套”。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全县共建立养殖小区20个,1121户纯放牧户全部实现了定居半定居,推进了我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的进程。
(二)二产呈波浪式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我县将发展二产作为强县的基础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鼓励非公有经济发展,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外地投资,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坚持扶优扶强,努力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扩大工业总产量的同时,着力提高企业效益。但客观上,由于受环境、资源等条件的制约,工业发展距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2000年,全县工业产值为5060万元,其中乡及乡以上产值为3162.4 万元,2005年全县预计工业产值为1100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递增5.8%,乡及乡以上产值为4490万元,呈缓慢增长趋势。我县工业的支柱是以小麦、油葵等为原料的粮油加工企业。2003年,在我县工业中占重要地位的麻黄素制品有限公司停产。矿业开发2005年才见起色,但效益还未体现。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建设等政策推动下,“十五”期间投资规模比“九五”有了很大增长。2001年到2005年计划总投资3.2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07亿元,比“九五”增加1.83亿元,增长147.7%,计划投资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在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4644万元,占15.1%;生态建设投资7158万元,占23.3%;农副产品加工投资1874万元,占6.1%;矿业生产投资560万元,占1.8%;养殖场建设投资300万元,占1.0%;旅游开发建设3190万元,占10.4%;教育基础建设投资1618万元,占5.3%;卫生基础设施建设519万元,占1.7%;用于居民生活、居住投资4618万元,占15%;市政建设投资3806万元,占12.4%;其他各项投资2453万元,占7.9%。按行业分布为:
1、农田水利建设投资4478万元,退耕还林还草投资4079万元,天然草场恢复与保护投资1071万元,生态项目投资653万元,退牧还草投资1245万元,县城排水工程150万元。农田林网化日趋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加强。
2、一、二产生产型项目有所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两家,项目投资达到1521万元。其中:引入黑龙江余鼎有限责任公司亚麻加工项目投资871万元;博大粮油有限公司兴建养殖场投资300万元;鑫泉矿业科贸有限公司矿石加工投资250万元。
3、旅游业投资呈较快发展的态势。2001-2005年,旅游开发投资2000余万元,招商引资2110万元,其中:兴建亚联宾馆投资760万元,兴建洗浴中心投资1350万元。温泉旅游渡假村建设已初具规模,接待能力与接待水平明显提高。依托我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条件,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有力推进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
4、五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全县教育事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18万元,其中:教学楼及校室投资2686万元,学生公寓投资240万元,学校硬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校舍面积2.09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教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5、卫生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建了哈日布呼镇住院部、县急救中心、县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综合门诊楼等卫生设施,投资总额为514万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增强,为广大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更舒适的环境、更便捷的渠道。
6、居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五”以来农村改水防病投资达到1168万元,解决了3.58万人的吃水、8.77万头牲畜饮水问题,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质量,控制地方病的蔓延。县城供水工程投资380万元,住宅建设投资达到6210万元。城市建设有新发展,城镇功能更加改善,市政建设投资达到7112万元,其中市场建设投资达到218万元。城乡电网改造投资超过了1600万元,完成了1万余户线路改造,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公路建设五年来累计投资超过5700万元,改造三级公路55公里,修建四级公路164.1公里,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新建和改造住宅面积3.12万平方米,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
(三)三产保持快速增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我县三产发展较快。2000年三产增加值为7406万元,2005年三产实现增加值142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三产年增长速度达到9.7%。三产中发展较快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业,2004年客、货运车辆达到1015辆,实现增加值1350万元,年增速6.1%。邮电通讯快速发展,2004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万户,邮电通讯业增加值达到900万元,增速达22.5%。旅游业紧紧抓住被列入自治区“五区三线”旅游总体规划的契机,按照“整合资源、突出特色、融资开发、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500万元,比2000年增长3倍。
“十五”期间,我县人口、资源、环境保持了协调发展的态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8‰的水平。认真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在99%以上,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民汉合校取得较好效果,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重增加,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人口素质得到全面加强。十五以来是我县生态建设时期,2002年投入生态建设项目资金650万元;五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2万亩,共投入资金4860万元;完成天然草场恢复与保护8万亩,人工草场3万亩,投入资金1161万亩;完成天然草场围栏88万亩,投入资金 845万元;对城镇上下水工程进行改扩建,修建了污水处理氧化塘、垃圾处理厂,县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十五”时期是居民生活提高较快的时期,2000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345元,2005年平均工资达到8026元,年递增10.7%;2000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154元,2005年预计达到3020元,平均每年增加173元。居民储蓄余额由2000年末的1.6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23亿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709人,失业保险3653人,基本医疗保险5770人,工伤保险727人,生育保险3124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稳步推进,2005年已有4143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三、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
(一)取得的经验
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战略。几年来,我县坚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对县情和市场经济的认识,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探索并不断完善了符合温泉实际的发展路子。
第二,坚持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稳妥地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政策和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开拓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有效地拓展了经济的发展空间。
第三,坚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始终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集中力量建设对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实实在在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努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坚决严厉打击“两股势力”,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边防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农业的基础不稳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特别是受降雪、降雨、气温等因素影响,农业季节性供水矛盾突出,节水灌溉面积有限。
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使用进程缓慢。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广大农户传统种植观念比较牢固,对新技术存在风险疑虑,新品种、新的耕作技术的使用还没有完全到位,推广难度较大。
三是农区畜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饲养大户少,养殖小区少,散养较多,粗效经营,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四是旅游开发企业目前经济效益还不理想。亚麻加工企业原料供应不足。招商引资工作需要进一步了解本地资源和产业现状,摸清存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招商措施,提高招商效果。
五是需要深刻认识我县的自然资源、政策潜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六是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型产业的投资比重。从“十五”以来的投资结构看,经济效益型行业投资比重很低,而受国家政策支持的生态、社会公益性事业投资比重较高。投资结构不利于我县经济的持续发展。
七是人才匮乏,流失严重。作为农牧业县,农牧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现有农牧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技术资源利用率较低。企业管理人才不足,企业管理粗放。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流失也十分严重。
四、“十一五规划进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温泉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温泉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自2004年9月启动,组建了规划编制领导机构和抽调了工作人员,召开了全县成员单位动员会,形成了总体规划框架思路,拟订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后经参考自治区、自治州“十一五”编制工作方案后,又多次对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在广泛调研和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全县共确定了21个“十一五”专项规划、2个重大课题和8个综合规划,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发至全县各乡镇场和各行政企事业单位,要求按工作方案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各专项规划承担单位、重点课题研究单位和综合规划承担单位及时确定了责任人和执笔人,在编制过程中,组织召开规划专题会议,并对初步进行了审核修改,及时查找不足。同时做好各专项规划与州级和县总体规划衔接工作,保证各规划之间相互协调,形成科学规划体系。温泉县总体规划将于11月份完成草案。
二○○五年*月*日
县十五规划总结
"前台工作总结和规划"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