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2024《中庸》读后感、《中庸》读后感范文大全等内容,帮助大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更多《中庸》读后感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
下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呈送了“最新《中庸》读后感”主题的相关内容,当我们读作品也是,需要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多次阅读。此时需要用读后感将阅读过程中的想法记录下来,怎样的作品读后感才算是优秀的呢?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最新《中庸》读后感 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我的心灵如开启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包涵。 《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作为教师、长者,我们的确比孩子更深切、更准确的了解了生命,但我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正的寻到了最本真的道、最准确的道呢?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仍在寻找。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们又是否扪心自问敢不敢承负如此之巨的挑战。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丧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惊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神,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人往往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之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俗语讲: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
查看更多>>2024.06.14 《中庸》读后感
读后感要怎么写才能写得好?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相信情节不断地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用读后感来总结阅读体验,有助于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书中信息,这份“《中庸》读后感”是我用心准备的希望它能够让您满意。
《中庸》读后感(篇1)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而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看古文,很自然回去找翻译,结果发现这段文字翻译千迥万殊,好吧,那我妄不如按自己的意思去理解。
“达道”指的是最高的道义,而这些道义或说道理体现在古代社会中有五种人际关系,我们用三种最重要的德行去实现它们。现代社会中也是大概相似的吧,而智、仁、勇概括得很好,可以想见具备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只是说完整,没有说完美,现代人若有残缺,大概是在仁、勇两方面。这三者很重要的是能实践中统一起来,缺损了便无了意义。
这里两个“一也”表现的是目标的一致性,个人条件不同、心态不同,但最终目标相同,结果就会相同,似乎有些唯心,但现实中很多事情做不成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守不住目标。
“力行近乎仁”这话很有意思,“仁”不是仁爱吗?这是心态,跟做有什么关系?其实有大大的关系。
许多人看上去很善良,似乎是天生的,本来就如此,那么这种善良是值得商榷的,是危险而善变的。这就像你同情别人的痛苦,但如果你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痛苦,你的同情是徒劳的。富人中有很多慈善家,这并不是说富人更关心别人。真正了解穷人的是穷人的孩子。
也就是说我所理解的“力行”是两层意思:一是经历,一是实践。
我不得不说我很赞同这短文,“知耻近乎勇”,这似乎是最该给现代人讲的,要说他们不勇敢,处处怯懦妥协,就要指明出他们不知耻。这是真的。你问一个勇敢与否的人似乎很容易判断。似乎没有明确的标准来问他什么是羞耻。“笑贫不笑娼”的小
三、“我爸是xx。。。”、学术造假、学者官本位。。。随便举一下,我们谈论这些的时候,已经很少拿出“耻”这个武器了,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太考虑它了。
那这样的人民还能勇敢吗?为了勇敢,正义便没了气力。。。再往后也就
查看更多>>2024.03.06 《中庸》读后感
文档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范文可以化解我们的写作难题!网络上有非常多好的范文可以提供写作思路,想拿到前人整理好的经典范文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中庸》读后感悟"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中庸》读后感悟 篇1我觉得古人学习,最重视的是“言传身教”。我们现在的老师很难做到“身教”,我也看了网上对于丹老师的评价。我还听人讲我们本地的一个企业家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自己却转身就骂街。因为文化的断代和缺失,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真的不好找到好的老师。电视上、网络里鱼龙混杂,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来辨别!寺院里开法会,参加的人很多,但是有几个是为法而来,齐云鹿老师说:“聚在一起是热闹,现在关键的还是远离教法的精神实质”。读毓老师的讲记,其实也觉得很生涩,因为我们之间还是很有距离的,但是毓老师对当代的社会现象还是有很深刻的认识的。另外,毓老师的讲解多是用经解经,《中庸》解释引自《易》《礼》《春秋》还有《老子》,当然我们没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的深入,也不一定会在单本的学习中有大的获益。慢慢来吧,“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毓老师还指出《中庸》和《易经》互为中表,因此了解了《中庸》,还要来学习《易经》,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
《中庸》读后感悟 篇2《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因此我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
查看更多>>2023.12.06 《中庸》读后感悟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庸读后感推荐”,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中庸读后感【篇1】《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
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与英文g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
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为提高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使社会达到和平与和谐而倡道德一套世界观和方剂。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平庸之意。
所以很多人下意识地把中庸之道归咎于不作为,这与本意相去甚远。
中庸所说的不偏不倚和真诚,可以从下面这句话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
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跌倒,就在**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很明显地讲到“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
查看更多>>2023.08.29 中庸读后感
读书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读后感里,仔细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之后,脑中有了许多新的想法,趁热打铁,趁着我们刚刚读完作品,我们可以把自己最真实的感觉写下来。您一定也想写好一份读后感吧!或许你需要"《中庸》读后感"这样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1.06 《中庸》读后感
表达情感的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你是不是正在思考怎么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中庸的读后感》是由小编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3.04.20 中庸的读后感
小编向您分享了中庸读书笔记。书籍是人们知识所汇聚的结晶,作品是一本让人收获满满的好书。读后感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可以帮我们整理累积的知识。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2023.04.17 中庸读书笔记
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你可你可以认真书写一份作品的读后感,再次回味一下书中深刻的内涵。那么你有接触过优质的作品读后感模板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023.01.28 感动中国的读后感
你有接触过优质的作品读后感模板吗?在闲暇时看作者写的作品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想要记录从书中所得收获可以写读后感,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感动中国》的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2023.01.18 《感动中国》的读后感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也许下面的“观感动中国读后感8篇”正合你意!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03.12 观感动中国读后感
有请阅读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你编辑的最新感动中国读后感,阅读作品后,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当时的历史,也许是书中塑造的人物。一篇好的读后感常常是个人心得感悟的最好记录方式,怎样写出不太形式化作品读后感呢?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2023.04.27 感动中国读后感
尽管岁月流逝,但经典的读物日久弥新,当我们对作者写的作品产生了新的看法时。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以下是小编花时间整理的《读后感论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023.03.18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感动中国》读后感模板”,仅供参考,我...
2023.01.31 《感动中国》读后感
在作品中您最喜欢哪个人物角色?作品是作者写的,相信您已经对其中的情节有所思考了,我们不妨尝试将内心所想用文字体现出来。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数学读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