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程教学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5.30

方程教学课件锦集。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方程教学课件锦集”,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方程教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过程和方法:对代入消元法的探究,使学生体会代入消元法所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对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过程的理解.

关键:掌握代入消元法的关键是化二元方程为一元方程,而转化的关键是将方程组其中一个方程变形为“y=ax+b”或“x=ay+b”(其中a、b为常数)的形式,因而对代入消元法的理解关键是对“消元”思想的理解.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问题:我校计划举行班级篮球联赛,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为了争取出线名额,我班至少要在全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我班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由于问题的解法在上一节中已经讨论过,所以这里的侧重点不是列方程(组),而是为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服务.

1、解法一:直接设两个未知数,设胜x场,负y场,根据题意列方程组得

思考(紧扣课题,明确主要内容):这个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如何解方程组?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解法二:只设一个未知数,设胜x场,则负(10-x)场,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2x+(10-x)=16

活动2【讲授】过程

1、思考:上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教法:教师提出问题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观察 ,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归纳总结:我们发现,解法一所设的y相当于解法二中的(10-x),因为问题中y和(10-x)都表示负场数,进一步发现方程组中第一个方程x+y=10可以写成y=10-x,而由于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负的场数,所以我们把第二个方程2x+y=16中的y换为10-x,这个方程就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2x+(10-x)=16,解这个方程,得x=6.把x=6代入y=10-x,得y=4.从而得到这个方程组的解.

适时给出概念,感受概念是通过实际生活抽象得出的

2、消元思想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那么就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先求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求出另一个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有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思想,叫做消元思想.

归纳总结:上面的解法,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情境问题”中方程组的解法过程,给出数学方法的名称,即数学概念,从而体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应用

1、尝试解题,独立完成

例1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初次尝试,引起学生对数学解题步骤的重视.

解:由①,得x=y+3. ③

把③代入②,得

3(y+3)-8y=14.

解这个方程,得y=-1.

把y =-1代入③,得

x=2.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思考:

(1)把③代入①可以吗?试试看.

(2)把y =-1代入① 或②可以吗?

2、课堂练习

练习1:把下列方程改写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1)2x-y=3;(2)3x+y-1=0

练习2: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1) (2)

设计意图:第1题体现了难点突破中“关键”即二元一次方程变形的关键,第二题能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和解题技巧.

最后,师生归纳出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①变形(选择其中一个方程,把它变形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②代入(把变形好的方程代入到另一个方程,即可消元)

③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回代(把求得的未知数代入到变形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⑤写解(用 x=a 的形式写出方程组的解).

y=b

⑥验算(把方程的解代回原方程组验算)

简记:变形→代入→求解→回代→写解→验算

活动3【作业】作业

1.(必做题)教材P97页习题8.2复习巩固第1、2题

2.(选做题) 教材P97页思考题(1)

方程教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方程教学课件 篇3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的方程,并能用方程的解对方程进行验算。

1、填空:

(1)小明有30元钱。买钢笔用了m元,买本子用了10元,刚好用完。

(2)小红家买了50千克的大米,吃了n千克,还剩42千克。

(3)全班a个同学,平均分成个7小组,每个小组8人。

(4)钢笔每支4元,买X支用了24元。

师:刚才我们列出的这些方程,你能求它的解吗?(师板书:4X=24)

(1)自主探究求方程的解。

(2)汇报,抽生板演。

(3)师指导学生看书101页的内容,学习正确的书写格式,动笔勾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

(4)师规范解方程的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请将刚才的解题过程再按正确的书写格式做一遍。

揭示解方程的含义;区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

2、方程的检验。

刚才的几个方程,请任选一道用你喜欢的方式求方程的解,并口头检验。

师:大家认为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同学主义的呢?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吗?

2、做书上104页1、2、3题。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方程的解题的依据以及书写格式,但是很多同学在做a÷x=b这种形式的方程时还是容易搞混淆。需要加强练习和多做相关的题型,特别是在前节内容据题意列方程还得多找相关等量的关系,达到复习以前的知识和巩固现在的新知识的目的。

方程教学课件 篇4

焦村镇辛庄小学 尚旭东

教学内容:第九册教材57——58页内容。教学目标:1、2、3、知识目标: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的解方程。

情感目标: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教学难点:能比较熟练的解简易方程以及对方程的解进行验算。教具准备:投影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四个游戏学习了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板书课题:解方程)(课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课件展示教材57页题目)

图上画的是什么?(教师强调,这是一个天平的示意图。)天平左边是什么?(引导回答: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水和杯子分别重多少克?

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左边物体的总重量? 天平的右边分别是多少克的砝码?一共多少克?

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天平所呈现的等量关系吗?(课件展示100+x=250)

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示:答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给予肯定。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课件展示)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解方程的目的得到方程的解。

3、练习(课件展示。要求学生讲出错误的原因。)

判断:

(1)x=5是方程x+3=8的解。()(2)x=2是方程5x=15的解。()

(3)方程x+20=40的解是20。()(我们以后还会遇到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的方程,所以应该用x=?来表示方程的解。)

4、教学例题一(课件展示)(1)学生识图

(2)列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我们列出的方程也必须是等式。这个等号的左边应该写什么?右边呢?这样我们就列出了一个方程,大家齐声读出这个方程。(3)解方程:把刚才课件展示的方程转移到黑板上面。

在开始解方程之前,要先写一个解字,表示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解字应该另起一行靠前边书写。

刚才我们知道方程的解应该用x=?来表示(在黑板上写出x=),也就是说要让方程左边变成x,你有什么办法?(引导回答,在方程左边减去3。教师板书x +3-3)

根据天平平衡原理,方程右边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回答:在方程右边也减去3.教师板书9-3)

为什么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其他的数?(因为方程左边多一个+3)完成方程的转换变形。

追问: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我们可以通过验算来检查。请同学们看书58页下面的验算过程,自己在练习本上把验算过程写一遍。教师把验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4)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说说解这个方程的方法。(引导发现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把方程左边变成只有x出现,方程右边变成6。)

三、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提示写出验算过程。全班交流集体订正。说出验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方程教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吗?对,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更是我国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形象大使。动物园的叔叔正在科学的喂养大熊猫呢!

出示信息窗一,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阅读文字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认真阅读信息。

活动二:借助天平理解等式。

分组实验:①天平左盘放一个10克的砝码,右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不平衡,可以用式子10

分组实验:天平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不知重量的方木块,右盘放一个50克的砝码,一成天平平衡,用等式20+=50表示。

小结: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活动三:概括方程的意义。

师: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20=70、2=150、3+10=100,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谈想法??

小结:像+20=70、2=150、3+10=1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动四: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想一想,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小结:方程的范围比较小,等式的范围比较大,方程只是等式的一部分。 活动七:自主练习

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

师:你认为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小结:同时具备“含有未知数”、“相等的式子”这两个条件才是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

2、看图列方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先找出图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列出方程。(集体交流)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

活动五: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的地方。

方程教学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式,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2、通过创设情境,经历从具体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渗透代数化思想,并通过验算,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1、研究例1:

猜球游戏:出示一个乒乓球盒,猜里面有几个球?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球数?

x

导语:要想精确知道多少个球?再给大家一些信息(课件出示:天平左边盒子和二个球,右边有七个球)

设问:你们知道x等于多少吗?那这个答案4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预设:a、7-4=2;b、4+2=7,所以x=4,c、左右二边都拿掉二个乒乓球,右边还剩下4个,所以x=4

追问:你怎么想到是拿到二个乒乓球,而不是拿到一个或者三个呢?

尝试验算:板书:左边=4+2=6=右边,所以我们就说x=4是方程的解,板书方程的解,尝试说说方程的解;刚才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可以自学书本)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好多方法来解方程,重点研究了第三种解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用到了什么知识?课件再次演示后,得出方程的两边同时去掉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相等。

想一想:如果要用天平的乒乓球,如何来表示出这个方程?

用小棒操作后交流后想法:方程的左右二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

展示,课件演示后小结:方程的左右二边可以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追问得到还可以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总结:解方程时,我们都是想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使方程保持平衡,我们可以采用……

2、后面括号中哪个是x的值是方程的解?

四、总结:

五、机动:研究练习2中的第二题,怎么用今天的方法来解方程。

《解简易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化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编写上为了实现中小学的衔接,改变了以往利用“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而是利用天平原理即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今天运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方程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