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发布时间: 2023.11.01

最新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实用12篇)。

希望这份“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能够达到您的预期令您感到满意,请认真阅读本文谨慎决策。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编写好教案是当代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2】

1、学习用螺旋线表现出蜗牛的基本特征。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并能丰富画面。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1、出示蜗牛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张很有趣的图片,上面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动物,你没看!

仔细看看蜗牛的身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壳的外形特征。

2、理解“螺旋线”

教师边讲边做动作:蜗牛小时候也很小的,后来它一点一点长大,背上的壳也一圈一圈越长越大,后来就长成了一只大蜗牛。

引导幼儿做书空练习。

3、幼儿绘画,教师辅导。

教师:可爱的小蜗牛画好以后,再给小蜗牛布置一个漂亮的家好不好?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小蜗牛的家布置的漂亮一些呢?

用好看的颜色给蜗牛画出螺旋形的背壳,将蜗牛画大。

引导幼儿多画一些蜗牛,并能丰富画面。

4、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3】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1、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记录卡、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 “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 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 师:“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 (生说出记录) “想再去看一看吗?” 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 3、观察一棵树。 (1)讨论观察方案。 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 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师:“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 小结: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通过观察使我们感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大树和其他生物之间、大树和它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课后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2、我的大树 教学目标: 1、 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2、会拓印树皮的图案;画出树叶的形状。 3、能搜集一些实物的标本。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树皮的拓印、几张大树的照片。 2、学生准备:白纸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家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观察的那棵树是什么样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师:“请你用动作告诉别人你看到的树的树冠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学生进行交流。 2、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师:“你看到的树的树皮是什么样的?” (生说师板书:粗 细  干…) “你能拓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吗?” 3、学生到教室外拓印树皮。 (1)指导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 师:“除了拓树皮,还有其他描述大树的方法吗?” (2)画画树叶的形状。 (3)展示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实。 师小结:用图画、拓印做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师:“我们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这课树。 三、课后研究。 试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对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会描述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 3、能对树叶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叶。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落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秋天来了,树叶开始从树上落下来,你见过落叶吗?我们的校园里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校内捡落叶。 师:“请分小组捡落叶,用袋子装好,注意不要乱摘树叶,不要踩坏花草,不要爬树采集。”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2、小组交流、统计。 师:“你一共捡了几片落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让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师:“请同学们把数量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这些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吗?”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又根据什么,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4、小结: 三、课后研究。 到公园里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二) 教学准备: 1、捡回来的树叶。 2、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当你去公园里捡树叶的时候,你面对这些树叶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叶的颜色。 师:“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样回答?” “说一说你的树叶有哪些颜色?” “你能按颜色变化给树叶排列顺序吗?” “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板书:绿色、黄色… 2、观察叶的形状。 师:“叶子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1)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进行分类。 (2)学生介绍自己的分类情况。 “说说你分的这几类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卵形、掌形、心形、披针形、扇形、针形、带形 (3)画一画树叶常见的几种形状。 3、观察叶的大小。 师:“在你所有的`这些叶子中,最大的是哪片?最小的是哪片?” (1)指导学生把两片树叶描画在方格纸上。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 (3)量一量最长的叶与最短的叶的长度。 师小结:“除了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叶的大小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叶的大小?” 三、课后研究。 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些树叶拼贴一幅图画。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叶的不同。 2、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叶与枝条连接处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若干带有树叶的树忮,各种不同叶脉的树叶,各种不同叶缘的树叶,各种不同叶柄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观察植物的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你去仔细观察过一片完整的叶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师:“观察带有叶片的树枝,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 “寻找叶与枝条的连接处,看看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才算一片完整的叶?” 选取几片有代表性的树叶进行观察。 讨论: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板书: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2、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师:“我们知道了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叶片都长得一样呢?”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2)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3)让学生用这些名称说说树叶的不同点。 3、观察各种不同的叶柄。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秘密,叶片就是这样,那么你观察过叶柄吗?” (1)学生观察不同叶的叶柄。 (2)交流观察结果。 4、叶的共同之处。 分组讨论:这些看起来各不相同的叶有什么共同之处? 汇报交流。 三、课后研究。 搜集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二) 教学目的: 1、观察不同的叶脉、叶缘、叶尖、叶基,加深对叶片的了解。 2、能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树叶若干,白纸,颜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一棵大树,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描述的方法?你会描述一片叶子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师:“树叶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也对许多叶进行了观察,用什么方法把你观察到的树叶描述给大家听比较好呢?” (1)学生分组讨论:描述哪些内容? 怎样进行描述?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3)学生自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同学听。 (4)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到讲台对叶子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描述的是哪片叶。 (5)教师任选一片树叶让学生试着进行描述。 2、拓印一片美丽的叶。 师:“大自然是美的,树叶也是美的。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的树叶。你想把美丽的树叶拓印下来吗?”(回忆以前拓印树皮的方法。) (1)思考:拓印树叶用什么方法最好? (2)学生开始拓印树叶。 师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课后研究。 找一片美丽的叶,描述这片叶的特点,并把这片树叶拓印下来。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1、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 教学准备: 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数、一个小花坛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① 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教学目标】

1、会进行假设和猜想;学会正确使用量筒;会用量筒对水及其它液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使用测量工具观察比感官更准确、更有效。

3、通过测量,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目测更准确。

【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首先出示三杯水(杯子相同,水位不同),然后让学生观察回答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教师板书:哪杯水多

2、教师提问:哪杯水多?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学生回答。

4、教师引导:除了水位高还有别的条件吗?学生会说杯子相同,总结出杯子相同的情况下,水位高的水就多。(教师板书: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5、再出示三杯水(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让学生观察,哪杯水多?并说出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总结出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板书: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三杯水,杯子不同,水位也不同,让学生再来猜一猜哪杯水多?

2、学生猜测。

3、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答案?原因出在哪?学生会总结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板书: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种猜想正确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讨论分析后会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相同的杯子量;分别倒入一个大杯子画刻度;称重量;同样的杯子比杯数;用注射器抽;打孔比谁先流完等。

5、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

6、教师给大家准备好了各种仪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进行实验验证。

7、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倒水时不要洒了、选择适当的材料、合理分工,不要把水弄混了等。

8、在学生弄清了实验注意的问题后,各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2、教师引导:有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知道水的多少呢?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量筒(板书:量筒)

3、认识量筒

学生分组观察量筒,认识量筒的构造,比如:单位、最大量程、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量。(板书:毫升ml)课件展示倒上水的量筒什么样。

4、播放微视频“量筒的使用”使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先让学生说量筒该怎么用,然后微视频展示量筒的用法。 5、使用量筒测量,发现存在问题

第一步:每组测量一杯老师提前测量好了的40ML的水,强调注意事项第二步:汇报结果。有的小组测的比较准确,有的小组测的结果差别行大。第三步:找出失败原因,巩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师引导:因为有了第一次测量的经验,所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桌上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并把估计的数字填在实验报告上,再用量筒进行测量。学生测量出3号杯70毫升、2号杯60毫升,1号杯65毫升。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介绍量杯。刚才我们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出每杯水的体积是多少,实际上在实验室里还有许多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这叫量杯。

2、认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测量液体的工具。那么,除了这些实验室里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学生会说家里的水表、针管、奶瓶、杯子、药瓶),为什么要有刻度?(知道用了多少水,打多少药,喝了多少奶等)

3、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量杯。大家知道的真不少。既然测量液体的体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这么广泛,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测量工具?(学生说想),请同学们课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个,可以用它来测一测自己买的饮料够不够数?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

(设计方案:每组大、中、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各1个,水量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量筒1个,杯子1个,铅笔、彩笔、橡皮各一个,测量记录单1张。教师用:量筒图,测量总记录表,三个大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里面装有色水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

六、自我检测

1、要准确地测量水的多少,就要用到。它是测量的工具,一般用作单位,用表示。用它测量时视线要和相平。

2、下面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2)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0毫升。

(3)使用仪器测量比感官更准确。

(4)量杯也是测量液体的工具。

3、生活调查:下列饮料一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可乐、酸奶、葡萄酒、啤酒、杏仁露、矿泉水、橙汁。

七、板书设计

哪杯水多杯子相同,水位不同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测量量筒ml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5】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1.复习引入。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6】

1、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2、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

3、能够仔细,耐心观察实验现象并积极主动的与同组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能分辨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溶解,什么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学难点:

知道加快物体溶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学生用具:共分五组,每组一次性杯子5个、木棒一根、砂石、食盐、味精、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实验表一张.

教学方法:小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等等多种方法相互协调使用。

(1)师出示一撮砂糖问:同学们看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我们平时用它来干什么?

(2)现在我们就来冲一杯糖水喝,(师边说边冲)谁来尝尝?指名尝试。.师及时提示:注意不熟悉的物品我们能不能直接用口尝?为什么?

(4)师重复是否真的化了呢?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出来,得用实验验证一下才行。

师述:为了让同学们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有颜色的物品————高锰酸钾,来代替砂糖。师出示高锰酸钾让学生观看并解释: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现在跟我一起认识它(教师带领学生齐读两遍)不要看它这么小它可很神秘噢!我把它放入水中你们可要仔细观察.

师提问: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到哪里去了?谁来说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师总结:我们把像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溶解现象.

师述: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它们能否也在水中溶解呢?老师也带来了几种物品,同学们看看有哪些?那我们应怎么来做,小组商量说出你们的方法

集体研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证.

4、实验问题引出加快物品溶解方法。

师提问:我们刚刚在做实验时,在能溶解的物体中哪一种物体溶解的最慢?(学生回答后)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使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优胜组我们就奖他们一面小红旗。

各小组先讨论出你们的实验方法,商量好后可以来老师这领实验材料.

小组分别实验,实验完后总结经验。

把你们的方法记下来.

5、运用所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以致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亲人为我们操碎了心。如:我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等 ,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呢?学了今天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冲一杯牛奶来表达我们的心意,老师这里有牛奶,谁愿意上来冲一杯,不过要先说出你的方法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家可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亲人冲杯茶水或牛奶噢!再见!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7】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8】

《认识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尊重关于太阳的科学依据,不迷信权威;能大胆想象太阳的概况,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关于太阳的图片,文字,课件。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课件出示: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它暖融融,无它天阴冷。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太阳,它是我们的一个好朋友,你对它又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汇报一下自己的认识)

师:看来,大家对太阳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研究太阳。(板书:认识太阳)

二、交流资料,探讨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收集了吗?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既丰富又全面。交流时,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师:哪个小组先来告诉大家你们所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学生发言。

2、教师将典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以增强学生记忆,拓宽学生视野。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太阳的资料,想看吗? 边看课件边讲解。

(1)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讲解: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点缀下有一条淡云薄雾般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银河从侧面看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盘状,正面看是旋涡形,太阳就处在离银核2.3万光年的旋臂上。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

(2)太阳离地球的距离

那太阳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呢?1.5亿千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人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走,从地球走到太阳要走3500年;如果坐飞机,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从地球飞到太阳也要20多年。

(3)太阳的概况

太阳看上去像盘子那么大,它实际上是不是像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大?不是。对,因为太阳离我们太遥远,看上去才那么小,实际上它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和地球相比,就好像一个篮球和一粒绿豆。

太阳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年龄呢?是的,它的年龄大约有50亿岁了,估计寿命还有50亿年。

太阳是一个旋转的高密度的炽热气体球,它的大部分气体是氢气,其次是氦气,每秒钟大约燃烧400万吨氢气,产生巨大的能量。它的表面温度大约是6000℃,内部温度大约是1500万℃。

(4)太阳的结构 讲解:从结构上看,太阳可以分为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5)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其实并不黑,只不过是由于它的温度比周围的温度低,看起来显得有些黑。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日珥是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像太阳突然长出的来的朱红色大耳朵。

(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较差,搜集的范围可能较窄。在学生已经掌握部分资料之后,教师将知识进行系统性介绍,起到归纳、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通过交流资料,汇报资料和资料补充三个环节,充分让学生了解太阳,认识太阳。)

三、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太阳有了深一层的认识,那么谁知道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自由汇报。)

可以说是太阳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光明和温暖,哺育万物生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假设没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是呀,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了太阳,也就没有了生命。师:关于太阳还有很多的秘密,比如为什么会发生日食?请大家在课下继续查阅有关资料,让我们逐步揭开太阳神秘的面纱。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9】

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二是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三是给物质分类。

开展有关水的知识的交流,是为了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水的原有知识,学生也将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质疑。学生运用网状图进行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将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的活动,将调动学生运用感官和已有经验来识别和比较不同的物质,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丰富关于三态物质的感性认识;分类活动是在学生识别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分类的标准可能有很多种,他们可能会根据识别活动中不同感官的感知结果来进行分类,比如根据手摸的结果,分为软的物体和硬的物体,这在学生初次分类中是十分正常的。教科书中将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分类直接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

学生在这节课中完全可以根据袋子里东西的形状变化认识到三类物质的差异,但它们在体积上的差异学生就很难知道,可以利用气体独特的特点加以区别,帮助学生分类,比如在重量上。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多余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兴趣,选择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设计来触发孩子们探究的_,使学生能够因为探究而认真,因为科学而变得有素养。

考虑到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能够引领孩子多角度去揭开“袋子”神秘面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帮助学生养成用多种感官充分观察的习惯,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观察素养的培养。

同时对于充满稚趣的三年级学生,儿童化的引导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能够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探究_,带着一种探究的冲动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走科学道路。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谜语: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师:我看见有些同学带着灵敏的鼻子来了,有些同学带着明亮的眼睛来了,有些同学带着柔柔的小嘴来了,老师啊也带了一样东西来了,(出示一杯水)大家就用你们带来的灵敏的鼻子、明亮的眼睛、柔柔的小嘴来仔细的观察观察它,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师:现在关于水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我这里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张网状图,把你们有关水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下,然后把讨论结果写在这张网状图上。(发网状图)。

2、学生开始讨论。

师:真是不错,没想到我们班的同学都这么厉害,关于水竟然知道的这么多。1、活动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好吗?我这有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玻璃球、粉笔、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谁能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找出哪一袋是水吗?

生:

2、提要求,学生领取材料,分组进行“分辨哪个是水”的活动。

4、汇报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求证。

(1)组织学生探讨如何验证各自的推测。

(2)验证各小组意见一致的几个袋子。

(3)质疑:为什么另外这几个袋子我们却难以分辨出来呢?哪些方面像水?(根据发言板书:会流动,形状会改变)看来根据我们现有的证据,我们确实还不能确定哪个袋子里装的是水。要知道到底哪袋里装的是水该怎么办?

师:根据这7种物体的特点,我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想想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师:我们给像石头、玻璃球、粉笔这样有固定形状的,而且坚硬的物体取个名字吧,大家开动你的小脑筋都来想想,看看我们谁取的名字最合适。

师:那我们也给象水、醋、牛奶这样能够流动的,摸起来软软的物体取个名字。

师:像这些会流动有一定体积的,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液体。(板书:液体)

师:其实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是科学家们对其分类时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那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吗?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我们用到了哪些自己身上的器官?

3、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0】

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既引起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取有关我们在生长的证据。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把该课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研究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的测量、记录、分析表格活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记录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并能在课后坚持定期测量、记录、积累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这些数据,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

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科学探究:学会系统分析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长的重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个步骤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的引入环节中,以游戏——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顺序排序,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物找出生长的科学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通过游戏让学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同时也使学生回忆起由小变大这一生长的最基本特征,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接下来的科学探究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把它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的生长特征变化;第二部分:探讨能记录下自己生长变化的方法。

第一部分,我大胆地让学生制作虚拟人物——小明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模型。让他们通过模型设计、制作及比较,回忆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种种变化;通过动手做模型,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供一个形象的实体,理解身体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自做模型的介绍,在老师的点拨下,从外到内来探究研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内外变化的.种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的模型可以很简单,但必须得反映出虚拟人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在学生对自己组模型的介绍时引导他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可以看到学生对人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的表述是丰富的。比如他们利用模型的比较向同学介绍人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身高、四肢、躯干等表面的生长变化。在完成了身体表面的生长变化的探究后,“那么哪些时在做模型过程中不能反映出来的呢?”学生在我这一句问话的点拨下继而如火如荼地转入到对身体生长过程中内部变化的研究中去。在此,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层面下的学生对身体内部变化的表述也不同,从“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到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学生都谈及到了,使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在探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的方法部分。在小组讨论举例后,教会学生应用发明技法中的“头脑风暴法”在规定时间里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尽可能多地写出(形式不限可以用图画或文字表示)能记录生长变化的方法。我认为该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探究科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研究成长现象这些较为单调的问题上,在形式上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师生之间单调的一问一答。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那么教师必须要精心创设一个情景让全体学生带着兴趣深挖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游戏、讨论、创设情境动手做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科学方法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评价,对这些自行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不断反思,让学生明白每个方法的使用优点与不足。“怎样才能准确地记录自己的生长”,就是这节课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下一课时继续进行的教学探讨活动。课后我让学生就本课自己组的表现,互评,自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用铃声及“时间到”的组合图片有效地控制每一次学生活动的开始与结束,使整个课堂做到收放自如。

总的来说这样的设计使之做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课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思维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这类以思维训练为主的讲授课不再停留在沉闷,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活起来!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1】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1张。

出示有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引出课题。从谜语中可以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1、师:老师今天不仅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

学生回答。

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笔稿范文网 bIjIAogaO.COM)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帮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明确的物品,请学生回答是根据什么特点来确认物品的。

对于不能轻易分辨的水和牛奶,请学生回答它们之间的相同特点。(能说出软,捏过去会流走)

师:在袋子不能打开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分辨出水和牛奶,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观察方法去判断。

教师选取一组物品,一一打开,确认是否正确。

师:你能给以上的7中物品分分类吗?你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不同的分类标准。

教师介绍分类方法:将石头、木块、树叶这类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固体;将水、牛奶、醋这类没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液体;将空气单独分为一类,称为气体。

师:根据老师的分类方法,你们还能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固体、液体、气体?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水的特点?请记录在水的网状图上。

请学生投影分享他的网状图。

师总结:关于水的更多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深入了解。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2】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上册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