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厨房教案实用12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各种角度深入剖析“幼儿厨房教案”。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编写好教案需要教师有较为广泛的背景知识和教学经验。将此页添加到书签列表以便随时查看!
幼儿厨房教案 篇1
幼儿厨房教案
导语:幼儿时期是孩子的关键发展时期,通过幼儿厨房教学的方式,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本文将针对幼儿厨房教案的相关主题进行论述,探讨厨房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份优质的幼儿厨房教案。
一、幼儿厨房教学的重要性
1. 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
幼儿厨房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洗手、切菜、搅拌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学会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生活事务,提高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 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
在厨房教学中,幼儿需要与其他伙伴进行合作,分享食材和工具,共同完成一道菜品。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增强团队意识。
3. 增强幼儿的创造力
厨房是一个播撒创造力的地方,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发明新的食谱、制作独特的点心。通过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问题和解决困难。
二、如何设计一份优质的幼儿厨房教案
1. 选择适合的食材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食材。比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易于操作和食用的食材,如水果、蔬菜等。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食材,确保菜品的营养均衡。
2. 安全是第一
在厨房教学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向幼儿详细介绍厨房的安全规则,并要求幼儿遵守。比如,要求幼儿佩戴固定好的围裙、洗手后才能开始制作、使用锋利工具时要小心、禁止尝试未经烹饪的食材等。
3.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根据菜品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制作食材拼图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4. 注重团队合作和分享
厨房教学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个菜品,并在完成后与其他小组分享。通过这样的合作和分享,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分享精神。
5. 冷静应对挫折
在厨房教学中,幼儿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如切不断菜、掌握不准确的配比等。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和鼓励幼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幼儿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进步。
结语:通过幼儿厨房教学,可以促进幼儿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社交能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份优质的幼儿厨房教案需要考虑食材的选择、安全规则的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以及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挫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幼儿厨房教案 篇2
幼儿厨房教案
一、主题概述
幼儿厨房教案是针对幼儿园儿童制定的一种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厨房活动使幼儿对食物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加深,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美食的魅力,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食物,了解各种食物的原料、功效和卫生。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加强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在食材上自由发挥。
3.让幼儿体验团队合作的感觉,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意识。
4.提高幼儿们对健康饮食的认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内容
1.食材一览:介绍常见的水果、蔬菜、肉类等食材,让幼儿认识食材。
2.制作小食品:让幼儿动手制作小食品,如水果拼盘、色彩汉堡等。
3.食物卫生:督促幼儿保持厨房卫生,教育幼儿做饭要洗手、换口罩等基本卫生习惯。
4.实践活动:让幼儿去市场采购食材,一起制作、分享食物。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食材,自由发挥创造力。
2.教学难点:让幼儿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协助幼儿防止食材的交叉污染。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习。
2.游戏带教:通过游戏让幼儿轻松学习。
3.示范教学:让幼儿看到教练的制作过程,从而学习。
七、教学评价
1.应观察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情况。
2.重点评价幼儿动手的过程和结果。
八、教学资源
1.教案
2.教学人员
3.厨房场地
4.食材
九、教学计划
1.教学时间:5次每周(每次两小时)
2.教学进度:
第一节课:幼儿认识不同的食材,并自由发挥创造力,做一份水果拼盘。
第二节课:幼儿自由发挥创造力,做一份色彩汉堡。
第三节课: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卫生。
第四节课:幼儿去市场采购食材,制作、分享食物。
第五节课:幼儿自由发挥创造力,做一份自选小食品。
教学结束:幼儿参加厨艺比赛,展示自己的厨艺才能。
幼儿厨房教案 篇3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宝贝厨房
设计意图:对于刚刚升入中班的孩子来说,挑食还是部分幼儿的坏习惯,尤其是对胡萝卜、香菇这些有特殊味道的蔬菜,他们就更不喜欢吃了。现代的许多家庭也喜欢一有空就和家人一起去品尝各样的美食,孩子们在一起也愿意交流这类现象。设计这个活动,就是想帮助个别孩子改掉挑食的坏习惯,和幼儿们讨论几种蔬菜的不同形态和做法,让幼儿知道蔬菜的健康吃法,把中国的美食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活动名称:宝贝厨房
活动目的:1、了解几种蔬菜的不不同形态及做法。
2、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胡萝卜、茄子、香菇和土豆的蔬菜实物,胡萝卜的各种样子(块状、丝状、丁状、泥状),一些菜肴的ppt和一瓶沙拉酱、胡萝卜丁、玉米粒、黄瓜丁
活动过程:
1、孩子们一起演唱《过家家》,从表演中体验做饭的快乐。
2、“今天晚上,susan在家里开party,请我们一起去做客,你们愿意吗?”“你们会给她带去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孩子们一起说说。
3、“susan还想请我们大家帮个忙,我们去超市买些新鲜蔬菜做些好吃的吧!”“请买红色、紫色、黑色和黄色的蔬菜。”
孩子们随欢快的音乐在“小小超市”区角中选出各种蔬菜。
小结:你们真棒!可这么多蔬菜,我们一顿吃不完,那我们就选出这几样晚上先吃!(胡萝卜、茄子、香菇和土豆)
4、教师拿出胡萝卜和已经准备好的胡萝卜的各种样子(块状、丝状、丁状、泥状),请幼儿仔细观察。“你喜欢什么样的胡萝卜?它能做出什么菜?”
小结:胡萝卜可以变成各种样子,不同的样子能做出不一样的美味。胡萝卜丝可以凉拌;胡萝卜块可以和肉一起炖;胡萝卜泥可以喂没有牙的婴儿和老人,不同样子的胡萝卜都很有营养。
5、教师出示ppt,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用茄子、香菇和土豆做成的不同菜肴的图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最想吃哪盘菜?
小结:许多蔬菜都能根据需要变出不同的样子,但营养和美味是一样的。
6、教师继续播放ppt,一起走进susan家的宝贝厨房,看看susan的妈妈会给我们做什么样的美味?胡萝卜、土豆烧肉;香菇菜心,凉拌茄子。(可以请幼儿园的厨房在晚饭时也能配合做上面几样菜)
7、教师把幼儿分成四个小组:请孩子们把事先准备好的沙拉酱、胡萝卜丁、玉米粒、黄瓜丁放在一起,制作蔬菜沙拉并一起品尝。
活动延伸:
种植区、自然角:可以和孩子一起种植一些蔬菜,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并记录蔬菜的成长过程。
图书吧:增加一些彩色的食谱书籍。
亲子活动: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们介绍一些各种营养的美食;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品尝
幼儿厨房教案 篇4
一、主题:幼儿厨房体验教学
幼儿从小就对食物和厨房充满好奇,学习做饭是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馨的一种方式。因此,针对幼儿的厨房体验教学非常重要。幼儿通过做饭,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感受到美食的乐趣。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体验厨房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食品安全意识
幼儿需要了解食品的基本安全知识,避免食品受到污染或过期。同时还需要了解食品加工方式和食品本身的特点。通过有趣的教材和案例介绍,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知识。
2.了解食材的来源和价值
了解食材的原产地和制作方式,孩子们能够增加对食物的热爱,同时也了解到食物的重要性。通过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保护环境和保护食品的重要性。
3.体验式学习
在厨房教学中,需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让孩子们自己制作蛋糕或饼干,体验并感受到制作的过程和产品的乐趣。通过感官体验,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食物的味道和配料特点。
在实施厨房体验教学时,需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和环境的卫生。同时,老师也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切忌不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以免影响孩子们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点,提高自信心。
二、主题: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家庭饮食教育
家庭饮食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途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提供多样化的食品,使孩子可以从不同方面得到各类营养素;
②给孩子示范健康饮食行为,包括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尽量避免零食或烟酒等不良饮食行为;
③搭建亲子厨房,让孩子参与家庭饮食制作,增强孩子的手工制作能力,并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2.学校饮食教育
学校也需要开展饮食教育,包括介绍膳食指南、团餐制度、餐具清洁及消毒、垃圾分类和食品安全知识等。同时,学校还需要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保证供餐质量及食品安全。
3.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合理饮食习惯相辅相成,以下是有助于培养幼儿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
①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
②组织体育比赛,加强孩子的锻炼意识;
③让孩子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在执行饮食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
幼儿厨房教案 篇5
幼儿厨房教案
第一篇:厨房安全教育
主题:厨房安全教育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安全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厨房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幼儿厨房教案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幼儿厨房中的安全知识,以降低幼儿厨房事故发生的风险,提高幼儿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基本的厨房安全知识,例如火源、尖锐物品和保鲜剂的危险性;
2. 学习正确使用厨房用具的方法,如何正确使用刀具、热水和炉灶等;
3. 培养孩子们的协作能力,通过幼儿间的合作来提高厨房安全意识;
4. 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教育他们在厨房中遇到危险时如何迅速反应并安全躲避。
二、教学内容:
1. 课堂安全知识讲解:火源的危险性,尖锐物品的使用方法,保鲜剂的危害等;
2. 视频展示:播放一些厨房安全事故的教育视频,让孩子们了解事故的危险性,并引导他们讨论如何预防类似的事故发生;
3. 厨房实验:利用染料等材料模拟一些危险情境,让幼儿们亲身体验并学习如何安全应对;
4. 合作游戏:分成小组进行厨房安全小游戏,通过协作来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5. 安全应急演练:模拟厨房事故的应急情况,教育幼儿们如何迅速反应并保护自己。
三、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厨房事故的情境,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并学习如何安全应对;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游戏,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协作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示厨房事故的危险性;
4.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厨房安全知识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方法,幼儿园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们的厨房安全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厨房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降低厨房事故发生的概率,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幼儿厨房教案 篇6
幼儿厨房教案主题范文:探索食物的世界
一、目标
1. 让幼儿了解不同种类的食物,并认识到食物对身体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操作技巧,让幼儿掌握简单的厨房技能。
3.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内容
1. 介绍主题:探索食物的世界,了解不同种类的食物,并认识到食物对身体的重要性。
2. 了解各种食物的属性:颜色、形状、口感、气味等。
3. 学习简单的厨房技能:洗菜、切菜、烹饪等。
4. 通过制作简单的小食物,让幼儿学会组合不同种类的食材,体验烹饪的乐趣。
三、步骤
1. 主题介绍: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主题,引导幼儿思考食物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并对身体的健康产生影响的。
2. 属性了解: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感受、嗅闻各种食物的属性,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气味、口感等。
3. 厨房技能学习:教师向幼儿介绍烹饪工具和材料的用途,并指导幼儿学习基本的厨房技能,例如洗菜、切菜、烹饪等。
4. 烹饪体验: 教师指导幼儿根据食谱制作简单的小食物,例如水果沙拉、三明治、蛋糕等,让幼儿取得烹饪的成就感。
四、注意事项
1. 食材的选择要安全、健康,不要使用易变质的食材。
2. 烹饪时成人需要在场指导,避免幼儿受伤。
3. 烹饪结束后,要在厨房清洁垃圾、乱放的食材和用具。
五、总结
通过本次主题活动,幼儿们探索了食物的世界,学会了简单的厨房技能,认识到食物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结合科学、数学等学科,让幼儿深入了解食物的相关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科技素养,从而全面发展幼儿的认知和能力。
幼儿厨房教案 篇7
幼儿厨房教案主题范文:
主题:让孩子爱上健康饮食,从厨房开始
一、教学目标
1. 让孩子认识到健康饮食对于身体的重要性;
2. 给孩子创造自己动手制作饭菜的机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带领孩子认识食材,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厨房的厨具;
4. 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如自觉清洗厨房餐具等。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 包括食材的认识、清洗和备料;
3. 厨房用具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4. 动手制作简单饭菜,如水果沙拉、面包三明治等;
5. 教育孩子如何维护厨房的干净和卫生。
三、教学步骤
1. 健康饮食的介绍(10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手势,告诉孩子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介绍有哪些健康饮食的基本要素。同时老师也应该告诉孩子认识哪些不健康的食物。
2. 食材的认识、清洗和备料(15分钟)
孩子们学习食材的名称和特点,在老师带领下用流水清洗食材。同时,老师介绍各种常用厨具的使用方法。
3. 动手制作饭菜(30-40分钟)
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不同的饭菜,如简易水果沙拉、面包三明治等。通过这些活动,带领孩子们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并找到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4. 厨房整理(10分钟)
通常需要提醒孩子在制作过程中保持厨房干净,同时教育孩子在完成后要对厨具进行清洗并收拾好。
四、教学后总结
1. 回顾今天所讲的内容,鼓励孩子们重点记住相关知识。
2. 进行互动讨论并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获得的乐趣。
3. 建议孩子们在家尝试制作当天所学的饭菜,并提醒他们要保证厨房的清洁和安全。
五、教学反馈
1. 对于孩子们表现的认真和好奇心进行表扬,鼓励孩子们继续努力;
2. 教师为孩子们提供评估表,了解孩子们真正的理解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保障。
六、教学心得
幼儿厨房教育意义重大,通过动手制作食物,孩子们能更深刻的认识到食物的来源和制作过程,并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和卫生,防止出现任何意外事件。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孩子们的情感抚慰,让孩子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体验到团队合作和友谊的美好情感。
幼儿厨房教案 篇8
厨房的节奏
目标:学唱歌曲,能用快乐的情绪演唱。
能按乐句敲击乐器,进行初步的合作表演。
准备:幼儿分成四组,每组的乐器分别是勺子,瓶子、锅、铲子、碗、菜刀、菜板。
过程:(一)厨房里的声音。幼儿感知第一遍音乐。
小朋友们,你们的家里都有厨房吧,你们都见过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做什么?(洗菜、切菜,炒菜等)你妈妈在切菜的时候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咱们一起用小嘴巴学一学。除了切菜,你爸爸妈妈还在厨房里做什么?(莎莎莎莎的取菜声,咚咚咚咚的切菜声,嘶嘶啦啦的炒菜声,丁丁冬冬的瓶子声等等)
(二)今天郭老师也来给小朋友们做菜菜吃,你们听一听郭老师在炒菜的时候都做了什么?通唱一遍。我先干什么了?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学一学?(咚咚咚咚的切菜声)除了切菜我还做什么了?(嘶嘶啦啦的炒菜声)还做什么了?(丁丁冬冬的瓶子声等等),你们猜郭老师做的是什么菜?咱们一起来炒菜菜吃吧。可是这次郭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用你们的小嘴巴来帮老师做菜菜,当郭老师切菜菜的时候就说:咚咚咚咚咚,当郭老师炒菜菜的时候时候就说:呲呲呲呲。当郭老师放酱油的时候,就说哗哗哗哗哗。尝一尝的时候你们就学:巴巴巴巴,咱们一起来做菜。
(三)小朋友们,咱们一起加油,做一个好吃的菜菜怎么样呀?想一想,咱们还能用身体的哪个地方来发出声音?那我们就用小动作和小嘴巴来做菜菜。菜菜做的可香了,大家互相尝一尝。
(四)现在,请小朋友们到这边来选一个你喜欢的用具来做饭,选完以后到相应的椅子底下坐好,这一组小朋友们切菜,这一组小朋友们炒菜,这一组小朋友们放酱油,这一组小朋友们尝一尝。咱们一起来做一个菜。
(五)咱们今天都很棒像小厨师一样,今天晚上咱们也回家帮妈妈做个好吃的菜菜好不好呀。
幼儿厨房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厨房里的危险有哪些,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2、学会保护自己,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活动准备:
《厨房里的危险》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提问并引出主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厨房)
2、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厨房?(有刀、铲、炉等物)
3、你家有厨房吗?(有)厨房在什么地方?
4、小结:厨房里有这么多东西,小孩子个子矮,应少到厨房里去玩,为什么呢?因为厨房中隐藏了很多种危险。
二、第一种危险:烫伤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幼儿不能随意碰触厨房里的东西。
三、第二种危险:厨房燃气炉的危险
1、让幼儿找出燃气炉,让小朋友想想厨房中燃气炉有危险吗?有哪些危险?
2、师:小朋友自己不能开燃气炉,因年龄小,掌握不好开关,燃气泄漏会中毒,还会引发燃气爆炸的。
四、知道:第三种危险:厨房中刀具的危险。
1、提问:厨房里的刀是拿来做什么的?如果小朋友去厨房玩刀,刀不小心落在自己的脚上,会怎样?
2、出示图:一个小孩玩厨房里的刀,刀落地,差点落在幼儿脚上,真危险。(教案出自:教案网)让幼儿看图和感知一下真刀,让其明白:厨房里的真刀不能玩,如果不小心落在地上,脚上都会受伤,还会砸着脚趾,很危险!
五、第四种危险:不要登高到碗橱里去取东西,如果碰倒碗盆等东西,劈头盖脸的砸下来,容易引起伤害。
六、第五种危险:炒菜时油爆在脸上,眼睛里的危险。
1、出示课件,让幼儿观察后,引导幼儿讲出:妈妈在炒菜,个子矮、年龄小的孩子不能靠近锅边,油爆在脸上、眼睛里,有危险。
2、知道炒菜的油爆在脸、眼上,会烧伤、会瞎眼等。
七、观看视频《为什么不能随便进厨房》
八、学习《安全儿歌》:
厨房有电还有火,开水碰翻不好躲。
地方虽小不能玩,危险事情不能做。
九、要避免这些危险,有什么办法?(远离厨房,不一个人在厨房里玩)十、学习了这一课,小朋友们要记住,不能在厨房里玩耍哦!
活动延伸:
回家到厨房里看看还会有哪些危险,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避免危险的办法。
幼儿厨房教案 篇10
幼儿厨房教案
主题:培养幼儿的饮食健康意识
范文:
导语:
幼儿期是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学,向幼儿传授饮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本教案旨在通过幼儿厨房活动培养幼儿的饮食健康意识。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食物的制作过程。
2. 培养幼儿对健康饮食的意识,教授他们选择健康的食物和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3. 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共同制作食物,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引入(10分钟)
通过观看有关食物和健康饮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以及食物给身体带来的好处。
2. 实践活动(40分钟)
a) 食材选择:放置一些水果、蔬菜、谷物等食材在活动室里,并向幼儿解释不同食材的营养价值,并对食材进行分类和比较。
b) 分组合作: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食谱并制作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食物的卫生和健康,例如手部清洁和使用新鲜的食材。
c) 制作食物:根据食谱的要求,幼儿将食材洗净、切碎、混合、烹饪等。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烹饪,并向他们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和健康信息。
d) 体验和分享:食物制作完成后,让幼儿品尝他们制作的食物,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分享,让幼儿了解其他食物的优点和适合的场合。
3. 结束(10分钟)
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活动,强化他们对食物和健康饮食的认识。
三、教学资源:
1. 食物和健康饮食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2. 不同食材的样本和分类标签。
3. 食谱和烹饪工具。
4. 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材料。
四、评估方法:
1. 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制作食物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食物卫生意识。
2. 检查幼儿对食材分类和卫生知识的理解。
3. 观察幼儿对自己制作的食物的兴趣和品尝反应,以及对其他食物的了解。
五、扩展活动:
1. 做一次食物摄入记录活动,让幼儿记录一天中自己所吃的食物,并分析其中是否有不健康的选择。
2. 带幼儿参观农场或超市,让他们感受食物的来源和选择过程。
3. 与幼儿一起制作各种健康零食或简单的午餐,并让他们自己带到学校与其他幼儿分享。
通过这样的幼儿厨房教案,我们可以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饮食健康意识,还可以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幼儿厨房教案 篇11
幼儿厨房教案主题范文:
幼儿厨房教案:学习健康饮食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意识,了解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幼儿的食物制作技能和口味鉴赏能力。
4. 通过实际操作,增加幼儿对各类食物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介绍:
a. 谷类食物:面粉、米饭
b. 蔬菜水果:胡萝卜、苹果
c. 高蛋白食物:鸡蛋、豆腐
d. 奶制品:牛奶、酸奶
2. 食物的制作和口味鉴赏:
a. 寿司制作
b. 蔬菜水果沙拉制作
c. 鸡蛋煎饼制作
d. 自制酸奶制作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
a. 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各种食物,并询问幼儿对食物的了解。
b. 老师介绍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让幼儿明确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2. 食物制作:
a. 寿司制作:幼儿分角色,齐心合力制作寿司。老师指导幼儿如何包裹和切割寿司,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b. 蔬菜水果沙拉制作:幼儿学习如何清洗和切割蔬菜水果,将不同的食材搭配在一起制作沙拉。老师指导幼儿口味鉴赏,让幼儿体验到各种食材搭配的不同口感。
c. 鸡蛋煎饼制作:幼儿学习如何打鸡蛋、调制面糊,并亲自下锅煎制鸡蛋煎饼。老师指导幼儿品尝鸡蛋煎饼的味道,并倡导幼儿选择健康的食用方式。
d. 自制酸奶制作:幼儿学习如何将牛奶发酵制作成酸奶,并添加水果和蜂蜜等调味品。老师指导幼儿品尝酸奶的酸甜味道,并介绍酸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3. 总结:
a. 老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制作过程,让幼儿认识到自己制作的食物都是健康的。
b. 老师与幼儿一起总结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让幼儿清楚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制作食物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情况。
2. 观察幼儿对不同食物的口味鉴赏能力,评估其对食物的接受程度和饮食意识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延伸
1.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和幼儿在家中一起制作健康食物,增加亲子互动和食物知识的交流。
2. 实地参观:安排幼儿去超市或农场参观,让他们亲眼见到各种食物,了解它们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幼儿厨房教案 篇12
幼儿厨房教案
主题:培养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幼儿厨房活动
一、引言
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孩子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幼儿厨房活动则是培养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亲身参与制作健康食物,幼儿能够了解食物的种类和来源,掌握食物的制作方法,提高他们对饮食的认识和兴趣,从而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和习惯。本主题将为幼儿厨房教案的设计提供一个范例。
二、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不同食物的种类和来源。
2. 培养幼儿的饮食观念和习惯。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活动内容
1. 熟悉食物的分类与来源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解食物的分类与来源,例如谷物、蔬菜、水果、肉类等。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和辨认不同食物,并询问幼儿关于食物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制作健康食品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选择适合的菜谱。例如,制作水果沙拉、蔬菜面条或者健康小汉堡等。教师可以根据食材的选择和准备,引导幼儿了解食材的功效和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进行示范,并鼓励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健康饮食知识的学习
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或游戏的形式,向幼儿介绍有关健康饮食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解水果和蔬菜的好处,引导幼儿了解不同食物对身体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有趣的游戏,帮助幼儿记忆和掌握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活动评估
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对食物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的交流,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和收获。评估结果将有助于教师对活动进行优化和改进,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效果。
五、总结
通过幼儿厨房活动,幼儿不仅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健康的饮食观念和习惯。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幼儿的思考和交流,鼓励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通过评估不断改进活动,提升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实效性。
Gz85.Com小编推荐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实用12篇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你知道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实用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1
活动意图:
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表格、卡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观察发现、引出课题。
师:这些算式我们学过吗?
生:学过
师:都是什么算式?
生:都是9加几的算式
师:以前学习了哪些几加几的进位加法呢?
生1:学过8加几的进位加法。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生2: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二、整理知识、总结规律。
1、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9+2、9+6、9+9
生:一个加数都是9。
师:另一个加数有怎样的变化?你能说说算式是什么?
生:算式是:9+3、9+4、9+59+9
师:第2列算式分别是什么?生:8+48+9
师:观察这两列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加数相同,都是9或都是8,另一个加数又逐渐多1。
2、师:它们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呢?[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和也逐渐多)共同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表
1:9+2=9+3=9+4=9+5=9+6=9+7=9+8=9+9=
2:8+3=8+4=8+5=8+6=8+7=8+8=8+9=7+4=7+5=7+6=7+7=7+8=7+9=
3:6+5=6+6=6+7=6+8=6+9=5+6=5+7=5+8=5+9=
4:4+7=4+8=4+9=3+8=3+9=2+9=
3、观察表格、发现规律,教师小结。
三、幼儿操作。
1、教师分发蓝色计算本子,请有儿完成地17-18页20以内加法练习(2)、(3)
2、幼儿操作教室巡回指导,作业批改。
活动反思: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2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0-5的数字
2.能够使用实物模型理解减法运算
3.能够简单地进行5以内的减法计算
二、教学重点
1.实物模型的使用
2.数字0-5的认知和朗读
三、教学难点
1.把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字计算
2.答案中出现负数
四、教学准备
1.减法卡片
2.5个扣子和一个袋子
3.计数板和计数球
五、教学步骤
1.激发兴趣,热身
教师拿出计数板,并且让学生猜测计数板上有多少个球。之后,教师进行计数让学生朗读数字。最后,教师用扣子和袋子对学生进行数数游戏。
2.引入新知
教师拿出减法卡片,对学生进行阐述减法的意思。之后,老师用实物模型教导学生进行减法计算。当实物模型被减少后,老师教导学生朗读减法的答案。
3.练习
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实物模型模拟减法运算。并且,教师让学生完成减法卡片上的计算。
4.拓展应用
老师用真实的事例来展示减法的计算。比如,如果一个小朋友有5个糖果,其中2个被别人拿走了,那这个小朋友还有几个糖果呢?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回答。
5.巩固知识
将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对于理解不足的知识进行更加详细地讲解。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减法卡片上的计算,并且让学生解答减法问题。
六、教学评价
老师可以通过写下数字向学生进行考察,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朗读数字。同时,老师能够观察学生在实物模型和数字计算过程中能否做到准确和快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状态,看学生对于减法的学习有没有足够的兴趣。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3
Title: Teaching Plan for Subtraction within 5 for Preschoolers
Introduction:
Subtraction is an important mathematical concept that allows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s and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is teaching plan focuses on teaching subtraction within 5 to preschoolers. Through various interactive and engaging activities, children will not only learn how to subtract numbers but also develop a solid foundation in numeracy.
Objective: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preschoolers will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subtraction.
2. Recognize and use the minus (-) sign.
3. Perform subtraction within 5 accurately.
4. Apply subtraction skills to solve simple word problems.
Materials Needed:
1. Counters or other manipulatives.
2. Flashcards with numbers 0-5.
3. Whiteboard or blackboard.
4. Markers or chalk.
5. Worksheets with subtraction problems.
Lesson Plan:
1. Introduction (10 minutes):
- Begin the lesson by asking children if they know what subtraction means.
- Encourage responses and explain that subtraction is taking away or removing objects or numbers from a group to find the difference.
- Show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with counters or manipulatives to help children understand visually.
2. Subtraction Song (10 minutes):
- Teach children a subtraction song to engage their auditory senses.
- Use catchy tunes and simple lyrics to help children remember the concept of subtraction.
- Practice singing the song a few times together.
3. Mini-Exercise (10 minutes):
- Carry out a mini-exercise to ensure children grasp the concept.
- Use flashcards with numbers 0-5 and ask children to pick two cards.
- Demonstrate subtraction by removing the smaller number of objects from the larger number, using counters or manipulatives.
- Ask children to count the remaining objects and state the answer.
- Repeat the exercise with different numbers until children feel confident with simple subtraction.
4. Using the Minus Sign (10 minutes):
- Introduce the minus (-) sign as the symbol used for subtraction.
- Write a subtraction problem on the board, using the minus sign.
- Explain how to read and solve the problem.
- Encourage children to practice writing the minus sign on the whiteboard or blackboard.
5. Interactive Activities (20 minutes):
- Divide the children into pairs or small groups.
- Distribute worksheets with subtraction problems within 5.
- Instruct children to solve the problems using counters, manipulatives, or by drawing pictures to represent the objects being subtracted.
-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to check individual progress and provide assistance if needed.
- Encourage children to discuss their solutions with their peers.
6. Word Problems (15 minutes):
- Present simple word problems related to subtraction within 5.
- Read the problems aloud, allowing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 Encourage children to solve the problems using the strategies learned during the lesson.
- Discuss the answers as a class, allowing children to explain their thought processes.
7. Conclusion (5 minutes):
- Summarize the key points covered in the lesson.
- Review the concept of subtraction and the use of the minus sign.
- Allow children to ask questions or share their thoughts on the lesson.
- Provide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praise for their efforts.
Extension Activities:
1. Play subtraction games using dice or number cards.
2. Create a subtraction scavenger hunt around the classroom or outdoor play area.
3. Reinforce learning through online interactive subtraction games and apps.
Note: The timing for each activity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pace and engagement of the children. It is important to adjust the lesson plan accordingly to suit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4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数字0-5
2. 学习减法运算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计算思维
4.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 0-5的数字牌
2. 0-5的小动物卡片或图片
3. 麦昆教具等可视化教具
4. 白板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导幼儿观察并点读0-5的数字牌,让他们熟悉这些数字。
2. 使用小动物卡片或图片,让幼儿数出相关数量的小动物,例如,一只小鸟,两只小猫等。
3. 使用麦昆教具,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例如,有3只小鸟,再减去1只,还剩下几只?
二、示范教学(15分钟)
1. 通过示例,向幼儿展示减法运算的过程。例如,使用白板上的图形,示范减去1个图形后,剩下几个。
2. 逐步引导幼儿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如减少、剩下等。
三、小组活动(20分钟)
1.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些数字牌和小动物卡片或图片。
2. 让幼儿自由组合数字和小动物,进行减法运算。
3. 引导幼儿互相合作,解决减法问题,并在白板上记录他们的答案。
四、游戏与练习(15分钟)
1. 利用数字牌进行游戏,幼儿根据老师的口令,进行减法运算,例如,“拿掉2个,还剩下几个?”
2. 通过游戏巩固幼儿的减法运算能力。
五、总结(10分钟)
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减法运算的规律。
2. 让幼儿展示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解决减法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
教学延伸:
1. 对于掌握较好的幼儿,可以增加数字的范围,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的减法运算。
2. 引导幼儿应用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从5个水果中吃了2个,还剩下几个?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计算思维,使他们掌握5以内的减法运算,并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愉快地学习并乐在其中。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5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复习5以内数的加法、减法》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幼儿园中班已学过的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卡片、小棒棒等教具。
2. 学生准备:数学练习本、铅笔、橡皮。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采用歌谣、童谣或游戏等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例如:
“小朋友们,一起来唱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一加一等于几?两个小朋友请起来!一二相加永不忘,答案就是两个男生!”
2. 复习已学知识(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举例或问题引导幼儿复习已学过的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例如:
“小朋友,你们还记得1加1等于几吗?请你们用手指比个“V”字,声音大大地说出来!”
“好聪明的小朋友们!那么2减去1等于几呢?请用手指比个“V”字,大声说出来!”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不同的数对进行反复的练习,直到幼儿们对这些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
3. 拓展练习(20分钟)
教师可以用卡片或小棒棒等教具进行拓展练习,例如:
教师出示卡片上写有“1+2=”的问题,让幼儿看一看,思考一下答案是多少。然后让幼儿用小棒棒来表示答案的数量,并说出答案。
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卡片上写有“3-1=”的问题,要求幼儿用小棒棒表示被减数的数量,然后减去1,再用小棒棒表示答案的数量,并说出答案。
4. 合作学习(15分钟)
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问题,例如:
“同学们,你们分成小组,每组找一个代表来回答问题。这道问题是:2加上3等于几?”
“好的,现在请代表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5. 温故知新(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来评估幼儿的学习情况,并帮助他们巩固已掌握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温习,例如:“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用手指表示出答案是多少,谁回答得最快就是赢家!”
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性。
6. 总结(5分钟)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强调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们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环节,幼儿们学会了团队协作,增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温故知新环节的练习,幼儿们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整体而言,本节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们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后续的课堂活动中增加更多的实践和游戏环节。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幼儿们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6
幼儿十以内的加减法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简单的数学题目;
3.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准备:
1.十以内的加减法卡片;
2.小学生计算器;
3.数学练习册;
4.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数学故事或数学游戏,引导幼儿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小动物的故事来引入加减法的概念,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2、引入十以内的加法
教师可以通过PPT呈现十以内的加法算式,引导幼儿学习加法的概念。并且可以通过实物或卡片,让幼儿亲自操作,感受加法的过程。比如,将1+2的算式对应的卡片放在一起,让幼儿亲自操作计算。
3、熟练掌握加法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练习册,让幼儿进行加法的练习。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让幼儿通过计算器或者手算的方式得出答案。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和分享计算的方法,让他们互相学习。
4、引入十以内的减法
在幼儿掌握了加法后,教师可以引入十以内的减法。同样可以通过PPT呈现减法算式,让幼儿学习减法的概念。通过实物或卡片的方式,让幼儿亲自操作减法的过程。
5、熟练掌握减法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练习册,让幼儿进行减法的练习。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减法题目,让幼儿通过计算器或者手算的方式得出答案。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探讨减法计算的技巧,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减法方法。
6、综合练习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综合练习题,让幼儿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检测幼儿对加减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实际操作,让幼儿对十以内的加减法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同时,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内容,强化幼儿对知识点的记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幼儿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到十以内的加减法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字的了解,提高运算及自编应用题的能力。
2、通过操作"加法、减法板",了解加减法的意义。
3、积极参加游戏,开动脑筋思考,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加法、减法板;盒子一个;5以内加法、减法的PPT课件;音乐。
2、学具准备:加法、减法板;写有5以内加法、减法的算式题信封若干个;写有算式题的动物头饰若干个。
三、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游戏:碰球游戏。(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老师出示一个宝盒,请幼儿猜猜里面有什么?(里面有数字卡片2-5。)老师伸手进去摸一张,然后问幼儿是多少?幼儿回答以后,老师说:"我们来玩总数是5的碰球游戏。"小朋友,我问你,我的2球碰几球?"婷婷老师,告诉你,你的2球碰3球"。连续抽2次卡片,玩3次。
2、基本部分。
(1)闯关游戏。老师播放PPT,出一些题目请幼儿来闯关,总共有5关,每闯一关成功,老师就奖励幼儿大大的笑脸贴纸。直到闯关结束。
(2)挑战游戏。完成信封的算式题。请幼儿帮老师把信封上的算式题算出得数,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一个小朋友操作加法、减法板,两外一个幼儿负责记录得数,哪组小朋友最快完成,就能拿到老师的奖励笑脸。
3、结束部分。
游戏:小动物找家。请幼儿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每只小动物身上都有算式题,算出得数是多少,就找到相应的门牌号码。老师事先在教室画上5个有号码的圈,幼儿听音乐开始去找家,当听到大灰狼出现的音乐,如果还没有找到家的幼儿,就要被大灰狼吃掉。(幼儿交换头饰,游戏可玩两次,根据时间而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5以内的加法、减法。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回家可以考考爸爸、妈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请幼儿轻轻的把头饰放到篮子。"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8
主题: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数字0-5,并将其用于减法运算中。
2.掌握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式,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3.通过游戏、唱歌等方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数字0-5的认识和写法。
2.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式。
3.减法的应用和实际情境练习。
三、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参与教学,与老师互动成为学习的主角;
2.游戏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
3.儿歌唱跳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歌唱和跳动的过程中学习,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四、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
老师拉手指,数数,让孩子们认识数字0-5。
老师向孩子们展示有几颗牙齿,然后问孩子们减去两颗牙齿后还剩下多少。
2.正文环节:
(1)教授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式。
老师用图形或具体物体向孩子们演示减法,引导孩子们认识减法的运算方式。
(2)教授减法的应用和实际情境练习。
老师出示实物物品,在孩子们身边环境中找到应用的情境,让孩子们思考其中有多少个物品可供减去,让他们练习减法。
3.总结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总结减法的定义、应用和运算方式,让孩子们有所收获。
五、教学评估
老师采用小组互动形式,让孩子们现场口算,测试孩子们掌握减法的情况。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老师采用了互动式、游戏式和儿歌唱跳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授数字0-5的认识和减法的概念、应用和实际情境练习等方式,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和资源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成长。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9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掌握5以内的减法运算;
2. 了解减法与加法的关系,学会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并掌握5以内的减法运算;
2. 通过练习题和游戏,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减法知识。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帮助幼儿理解减法与加法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 五颗红豆(或其他小物体);
2. 白板、黑板或大纸张;
3. 相关减法教具(如减法拼图、减法卡片等);
4. 与五以内减法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准备五颗红豆,放在白板或黑板上。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5以内的减法运算。我有5颗红豆,我们来数一数。”老师用手指点着红豆数到5,“一、二、三、四、五。”然后,教师拿走一颗红豆,说:“现在,有几颗红豆?”学生数一数:“四颗。”教师继续拿走一颗红豆,问学生:“那现在有几颗红豆?”学生答:“三颗。”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没有红豆为止。
2. 概念讲解(10分钟):
给出减法的定义,并与加法进行比较。教师说:“刚才我们通过拿走红豆的方式进行了减法运算。减法就是从一个数中拿走另一个数,然后求出剩下的数。与减法相反的是加法,加法是把两个数放在一起,然后求出总数。减法和加法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两者是互为逆运算。你们觉得减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再次强调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并鼓励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3. 例题演示(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减法例题,鼓励学生用手指数数或画图的方式解决。例如:“3-1等于几?”学生用手指数数或画三个圆圈,擦去一个,数出结果是2。教师还可以使用减法拼图、减法卡片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运算。
4. 组织练习(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减法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可以使用口算练习题,也可以使用纸上练习题。在练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批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5. 游戏活动(10分钟):
教师组织游戏活动,如“减法抢答”、“减法拼图比赛”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减法知识。
6. 小结与反思(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小结,并回顾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减法运算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延伸:
为巩固和拓展幼儿的减法运算技能和思维能力,可以:
1. 继续进行适当难度的减法练习,增加数字的范围和组合方式;
2. 进行一些有趣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如“商品减价活动”、“幼儿园食品库存计算”等;
3.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减法题目,交流分享,提高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4. 利用减法与加法的关系进行扩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运算知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幼儿可以认识并掌握5以内的减法运算,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通过练习题和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培养观察和分类能力。
2、培养运算的准确性、灵敏性和逆向思维。
3、学习9的加减法,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列式计算8+1=9或1+8=9。
2、教学难点:运用9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应用题
活动准备
1、大的红花2、小的红花3、小的紫花4、小的蓝花5、蛋形剪纸6、心形剪纸7、圆形剪纸8、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教师口述8的加减法式子,如:“小朋友,7+1=?”幼儿个别或集体回答:“7+1=8。”如此反复练习。
“同学们都学会8的加减法,非常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9的加减法,好不好?”
二、学习9的的加减法。
1、学习8+1=9和1+8=9。
(1)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后说出图中有几朵花,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大的红花大的红花大的红花大的红花大的红花
小的红花
小的紫花小的紫花
小的蓝花
(以上各种花均在小朋友手中或多媒体中展示)
(2)教师提问:“蓝色的花有几朵?不是蓝色的花有几朵?”(幼儿回答,教师明确后表扬)
(3)教师说应用题:“老师有8朵不是蓝色的花,有1朵蓝色的花,老师一共有几朵花?”(幼儿思考)
(4)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算?怎么算?”请幼儿用数卡和符号卡列式计算。
师幼交流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8+1=9,让幼儿运用加法交换律计算出1+8=9。
2、学习9-1=8和9-8=1。
(1)教师说应用题:“老师有9朵花,其中有1
朵蓝色的花,不是蓝色的花有几朵?”(幼儿思考)
(2)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算?怎么算?”请幼儿用数卡和符号卡列式计算。
师幼交流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9-1=8,让幼儿计算9-8=?
三、请幼儿做练习,巩固对9的的加减法的认识。
蛋蛋蛋蛋蛋蛋蛋蛋
+
蛋
=蛋蛋蛋蛋蛋蛋蛋蛋蛋
8+1=?
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9
圆圆圆圆圆圆圆圆圆
9-1=?
圆圆圆圆圆圆圆圆圆
9-8=?
(注:以上蛋、心、圆在教学中均用实物图形代替)
四、小结。
五、作业。
指导幼儿完成《科学乐园》第33页的练习。
教学反思
1、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直观的教孩子,孩子肯定接受不好。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课堂上,我会运用活动教学法、图片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寓教于乐,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2、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唱歌、拍手、展示图片,让孩子观察、辨别、叠加,直观明了,通俗易懂,孩子容易在游戏中把握知识,学到知识。
还有,提几个简单明了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现鲜艳、美丽的花朵,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图画直观、多样,幼儿观察、辨认、思考,符合幼儿认知、智力发展的特点。
4、从这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觉得目标设计合理,教学策略安排得当,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一步步实现目标。
5、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幼儿百科: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表示减法的符号是“-”,读作减号。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11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0以内的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游戏和实物操作,使幼儿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幼儿获得扎实的计算能力。
3. 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 引导幼儿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加减法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十个数字卡片(1-10)。
2. 少量各种形状的小玩具(如动物、水果、车辆等)。
3. 数字拼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向幼儿展示数字1-10,让幼儿快速数数。
2. 游戏活动(20分钟):
2.1 将幼儿分成小组,为每组准备一堆小玩具。
2.2 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加法或减法问题,例如“给你们5个玩具,再加上2个,一共有多少个?”或者“给你们8个玩具,减去3个,剩下几个?”
2.3 让幼儿用玩具来模拟计算过程,通过实物操作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
2.4 每个小组完成后,让幼儿互相交换问题并解答。
3. 认知活动(15分钟):
3.1 教师出示一张数字拼图,拼图上有从1到10的数字。
3.2 让幼儿用拼图拼出题目要求的数字(如“拼出等于7的数字”)。
3.3 引导幼儿观察数字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这将有助于幼儿理解10以内的数字。
4. 练习活动(20分钟):
4.1 教师出示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让幼儿做口算或用纸笔计算。
4.2 引导幼儿使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如手指计数、使用计算器等。
4.3 每个幼儿完成练习后,让他们交换答案并互相检查。
5. 综合活动(20分钟):
5.1 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例如“2 + 3 = ?”,让幼儿用拼图或计算器找出答案。
5.2 让幼儿将正确的答案放在对应的数字上,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得出答案的。
5.3 引导幼儿思考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组合数字快速得出答案。
六、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们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通过实物操作和多种方法的练习,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通过游戏活动和综合活动,幼儿们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巩固和扩展10以内的加减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游戏活动和实物操作,使幼儿对10以内的加减法有了直观的理解。练习活动和综合活动让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培养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关注。下节课,我会结合更多的游戏和实际生活情境,来加深幼儿对10以内加减法的认知。
幼儿5以内的减法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字的了解,提高运算及自编应用题的能力。
2、通过操作“加法、减法板”,了解加减法的意义。
3、积极参加游戏,开动脑筋思考,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加法、减法板;盒子一个;
2、学具准备:加法、减法板;写有5以内加法、减法的算式题信封若干个;写有算式题的动物头饰若干个。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碰球游戏:(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老师出示一个宝盒,请幼儿猜猜里面有什么?(里面有数字卡片2-5。)老师伸手进去摸一张,然后问幼儿是多少?幼儿回答以后,老师说:"我们来玩总数是5的碰球游戏。"小朋友,我问你,我的2球碰几球?"婷婷老师,告诉你,你的2球碰3球"。连续抽2次卡片,玩3次。
2、基本部分
挑战游戏:完成信封的算式题。请幼儿帮老师把信封上的算式题算出得数,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一个小朋友操作加法、减法板,两外一个幼儿负责记录得数,哪组小朋友最快完成,就能拿到老师的奖励笑脸。
3、结束部分
游戏:小动物找家。请幼儿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每只小动物身上都有算式题,算出得数是多少,就找到相应的门牌号码。老师事先在教室画上5个有号码的圈,(幼儿交换头饰,游戏可玩两次,根据时间而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5以内的加法、减法。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回家可以考考爸爸、妈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请幼儿轻轻的把头饰放到篮子。”
幼儿舞蹈教案实用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幼儿舞蹈教案”的内容吧,栏目小编会为你详细介绍。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些教案和课件的内容是根据老师自己来完善的。教案是教师专业化教学所必备的手段之一。希望这些参考资料可以帮助你提高工作和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幼儿舞蹈教案【篇1】
(一)、教学工作: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踵趾步、盘腿坐、正确的站立姿势、上课常规等
2、进修勾绷脚,要求幼儿双腿伸直并拢、双手轻放在身体双方,头向正前方看、背部挺直,脚尖随音乐节奏做勾脚-绷脚,提醒幼儿面带笑脸。
腰部动作组合分化:
前奏:手放在腰后,压脚背跪坐
1-8:双手曲肘上下叠放在胸前,身体随节奏摆布摆
2-8:双手前伸做放物状,双手翻掌后放在身体两侧
3-8:一再第一个八拍
4-8:手放在嘴边身体前倾,脚压脚背跪坐
5-8:左手放在肩旁摆布摆动,右手伸直放在身体旁,身体向左回身面向2点 6-8:双手交叉画圈,压脚背跪坐
7-8:双手放在身体两旁,身体摆布摆动,身体面向1点
8-8:双手合掌放在脸旁,做睡觉状
(二)、家长工作
1、请家长回家鼓舞激励幼儿在世人面前表演《两只山君》,并给以最年夜的鼓舞激励。
2、复习手部动作及腰部动作
幼儿舞蹈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运动呼吸这一生理自然的动作,加上手部动作,初步学习提腰的动作要领。
2.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发展幼儿机体、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歌曲《看星星》《走、跳、跑》《兔子舞》等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让幼儿愉快地进场
进场音乐:英文歌曲《走、跳、跑》
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边找一个舒服的位置一边做动作。启发幼儿的创编能力。"老师要给他(她)照张相"来引导幼儿做出和别人不相同的动作,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使幼儿愉快地感受音乐,愉快的表现美。
(二)练习呼吸、手的动作
复习音乐:《看星星》
1.师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星星吗?(喜欢)老师今天带你们去看好吗?""我们先做一次呼吸动作,然后加上手的动作。"
2.做动作时要注意:
①小朋友的坐姿。下巴要抬起来,挺起胸,脚要直,脚尖要紧绷。
②要求他们的动作要尽可能到位。做动作时要有精神,眼跟着手走。
3.请做得好的小朋友出来示范
指出为什么这些小朋友做得好。听音乐,请大家一起跟着小朋友再做一次,老师要纠正做得不规范的动作。
(三)学习提腰
1.师说:"刚才我们进行了呼吸练习,在这的基础上我们加上手部,学习提腰动作。"
2.教师先做示范动作
①"请小朋友先看老师做一次示范动作。我们一起数节拍,好不好?"
②学习提腰动作要领
一只手慢慢的提起,先起手肘,然后再到手腕,手心向下,好像抱着一个大气球,慢慢的滚上来;下来的时候,翻掌、变成手心向外,先下手肘,然后再到手腕、手指。然后到另外的一只手。注意提手的时候要把身体拉长,腰要正,抬头,眼睛看着手。
3.提问幼儿,老师刚才是怎样做的。指导做得不规范的幼儿,而且边说边做让幼儿模仿。
4.和幼儿一起数节拍做动作
老师要一边做动作,一边注意幼儿动作的规范性。而且要一边做一边提醒幼儿要注意的地方。"手慢慢的上去,好像抱着一个大气球,手心向下,身体要拉长,好像要摘下上面的星星,手一翻,摘了一颗星星,把它放在手心上面,轻轻的把它放下来,好像怕把它摔伤。"
5.提出提腰动作的重点部分,让幼儿注意的地方是:
(1)手起时要先起手肘,再到手腕。
(2)摘星星时,身体要拉长,不要倒向一边。
(3)眼睛要一直看着手走。
(4)提起手时要吸气,手放下来时要呼气。
6.跟着音乐,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一遍
7.师说:"小朋友,你们都学会摘星星了吗?那么,我们一起去摘星星吧。"乐曲《跳到我这儿来》
①在愉快的音乐中,让幼儿自由的去摘星星,感受音乐,感受美。
"小朋友,你们看,天空上面有好多好多的星星啊,这边有,那边也有(边说还边指着天上面),我们到处去摘星星,看哪个小朋友摘的星星。"
②边做动作边用语言提示,纠正幼儿错误的动作,使幼儿动作逐步规范化。
8.指出提腰动作的重点,请小朋友跟着节奏再做一遍
(四)游戏部分
乐曲《兔子舞》
1.放音乐,让幼儿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下,自由的找朋友,愉快的跳舞,感受跳舞的快乐。
2.请兔子们一起跳着舞回家。
幼儿舞蹈教案【篇3】
《玉米和矮人》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A B A结构,并能按不同的乐句做出相应动作。
2、在模仿教师范例动作的基础上创编B段,两段体中相互交往的动作。
3、体验与同伴用眼神,身体相互配合等情感交流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音乐。
教师带领幼儿边听故事,边讲述故事。
二、带领幼儿分解故事中的动作。
1、带领幼儿练习故事中预设的动作。
浇水、松土、找朋友
三、创编故事中的未知动作。
1、小玉米长大的动作。
听前半段音乐,找出小玉米长大的地方,并跟着音乐表演前半段音乐。
2、叫醒叫矮人的动作。
教师做小矮人,请幼儿创编叫醒矮人的动作。
3、完整表演。(四对幼儿表演)
浇水——松土——浇水——松土——小矮人睡觉——玉米长大——叫醒矮人——玉米与矮人舞蹈
四、站队形完整舞蹈(游戏)
1、幼儿完整舞蹈,教师语言提示。
请一半幼儿围成圈(玉米),另外一半幼儿做矮人。在圈外等后。
2、教师唱谱,带领幼儿练习小玉米与矮人舞蹈的动作(对拍)。
3、交换角色再次练习。
五、创编舞蹈动作,继续游戏。
1、游戏:贴一贴。(肩膀、肚子、屁股)
2、完整舞蹈。
3、请客人老师一同舞蹈。
幼儿舞蹈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舞蹈基本功节奏的训练。(难点)
2、幼儿学习一些舞蹈造型,能够大胆跟着音乐摆出造型,动作优美。(重点)
3、幼儿体会舞蹈带来的欢乐。
【活动准备】
幼儿穿上自我的舞蹈鞋、坐垫、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
1、教师带幼儿做基本功热身。
2、提问:小朋友你们都拍过照片吗那么你们拍照片的时候都喜欢摆什么造型呢
请个别幼儿上台来展示,其他幼儿一齐来学一学。
二、播放ppt。
1、师幼一齐观察图片中幼儿的造型。
2、教师分动作教幼儿,提醒幼儿摆造型时的注意点。(提腰、顶胯、绷脚尖等)
3、提问:怎样摆造型最好看
4、教师总结:摆造型时不能乱动、要微笑、要自信。
三、播放音乐,幼儿表演。
1、教师跟着音乐节拍表演,幼儿观察。
2、提问:你们觉得教师表演好不好为什么教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教师在听音乐时候心里默默数节奏。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3、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做动作一边练习数拍子。
请本事强的帮忙本事较弱的幼儿一齐练习。
4、播放音乐,幼儿全体随一齐表演。
幼儿舞蹈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想象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2、通过拓印和身体动作再现树叶舞蹈的场景,体验快乐的情绪,萌发乐意帮助他人的愿望。
设计思路:
本园的区级课题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绿色教育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树叶随处可见、随地可取,本次活动我选择树叶作为素材,不仅是因为它够绿色,而是此素材中寓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树叶碰到困难了,怎么办?我们的幼儿会想到去关心、去帮助,尽自己的努力让平凡甚至有点丑陋的树叶去完成他们的心愿。同时这也与我们幼儿园所提倡的教育绿色宝宝——学会关爱、友好不谋而合。
初冬,各种各样的树叶还是在不断挣脱大树妈妈的怀抱,飘飘扬扬的飞落下来!作为绿色花园单位的我们,在孩子们来园与离园或者在幼儿园里最长见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树叶,那么,满地飘落的树叶会想什么,会干什么呢?这些问题似乎常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回旋。《树叶的舞蹈》正是以孩子的视角与想象出发,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一天,树叶们要去参加一场欢乐的舞会,可是,就当树叶们要出发的时候,它们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准备好……怎么办?有一个本领强大的魔术师帮助了小树叶,让它们如愿以偿地参加了这场盛会。树叶们有什么困难,魔术师又是怎样帮助它们的?这些悬念会一个个从孩子们的脑海里跳出来,从而吸引他们一直仔细的聆听下去,最终找到想要的答案。而当听到舞会的音乐响起、当看到树叶翩翩起舞的时候,大家一定会露出欣喜的微笑,并情不自禁地和小树叶们一起舞动。而这,便是《树叶的舞蹈》的魅力所在。
2、PPT课件。
3、炫彩棒、小毛巾、背景图等。
活动流程:
PPT导入,引出主题——欣赏故事,分段理解——树叶的舞蹈——延伸活动流程:
一、PPT导入,引出主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孩子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迁移经验,大胆想象,结合自己对落叶的认识来进行描述。)画面一:
1、看一看树上还有叶子吗?其他的树叶去哪儿了?
2、猜一猜这些掉落在地上的树叶会去干什么呢?
画面一:
树叶们聚在一起,在说些什么呢?
二、欣赏故事,分段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分段欣赏,引发孩子对画面的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能关心树叶的变化,同时通过大胆想象乐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画面一:
1、这里有几片树叶?
2、这4片树叶是一家人,你能分得出它们是谁吗?(打招呼)3、猜一猜,这一家人聚在一起会说些什么呀?
过渡提问:刚才大树叶和小树叶们去参加舞会了,树叶宝宝一家也去了,还有谁也会去参加舞会呢?
画面二:
这些树叶也准备去参加舞会呢,可是你觉得它们准备好了吗?能去参加舞会吗?小树叶没有漂亮的衣服,心里越想越难过,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小树叶吗?
画面三:
1、魔术师来了,“树叶魔术师,变出新衣服,本领真正大”。
2、他是谁?他来干什么?魔术师的本领真大,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边说边做动作“变、变、变”)3、变了吗?你喜欢哪件新衣服,为什么?
三、树叶的舞蹈1、老师好像听到有谁在哭,哎,是谁呢?它们为什么哭呀?
2、它们也想参加舞会,可是没有漂亮的衣服,魔术师又忙,这可怎么办?
3、示范:小树叶,请你躺在桌子上,我和我的伙伴——炫彩棒一起来变衣服,变呀变,变呀变。(涂了一半)变好了,你们看,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那老师就把剩下的一起完成吧,大家一起来说:变呀变,变呀变(涂好),好了好了,都好了!
4、小树叶急急忙忙地赶到舞会,跳起了欢乐的舞蹈。你们想请其他小树叶去吗,那就快去请你们的小树叶吧。
5、幼儿操作。
四、延伸我们一起和树叶宝宝跳欢快的舞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非常感兴趣,我想优美的FLASH是一个原因,同时,对于树叶孩子们也都不陌生,所以孩子们有话可说。本次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想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中体验快乐的情绪,萌发乐意帮助他人的愿望。从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中,我感受到他们乐于帮助的情感。
当然活动总是有很多不足的:
1、难度不够。原先我想对于我们新中班的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是较弱的,所以只是让他们简单的打扮树叶,但是对于我们的孩子都能顺利完成,所以领导反馈也感觉是否可以增加一点难度,帮助树叶添上动态的手和脚等,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活动的“主题”——树叶的舞蹈。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2、树叶提供比较单一。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时间紧迫以及环境的局限,我没能找到多样的树叶,比如梧桐树叶、杏树叶等,下次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3、某些环节欠佳。活动中整理欣赏放最后有些不妥当,应该调整到第二环节最后,这样比较更清晰顺畅些。
4、舞蹈动作美中不足。由于我自身的欠缺,对于舞蹈动作的优美性还需多加强。
5、提问的指向性。某些问题可以更具体更具有指向性,如当魔术师变出了很多漂亮衣服后,老师可以问幼儿“你比较喜欢魔术师变出的哪件衣服?”而不是“你最喜欢哪片树叶?”应与前面相呼应。
这些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活动中引以为戒,不断提升,不断进取。
幼儿舞蹈教案【篇6】
学习目的:
通过组合的学习,使学生对自身的头、肩、胸、腰、腿、膝等身体部位具有感性的认知。同时经过不同的运动方式,比如低头、耸肩、展胸等,训练孩子身体的灵活性。
主要动作与要求:
1、前平位扩指立掌:双手叉腰,右手经过肩前团手,扩指推于前平位,掌心向
外立掌,指尖与肩齐平,注意扩指时手指最大限度的扩开,
左手同前。
2、低头:下颚收回,视线下垂,颈椎最大限度拉伸。
3、耸肩:双肩同时最大限度向上耸起,肩膀找耳朵,还原时沉肩,颈部伸长。
4、展胸:肩胛骨向后背,前胸展开同时上身前倾,肩胸最大限度向外延展。
5、转腰:胯部保持正对一点,腰部带动身体向左或向右水平转动,在转动时脊
椎最大限度地伸长。
6、抬腿:右腿膝盖主动抬起,小腿与脚自然放松,左腿主力腿直膝站稳。
7、屈膝:双膝松弛,同时向下半蹲,之后自然还原。
教学步骤:
1、 身体各部位的认知
教师先以问答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身体的各个部位,有错误的地方教师及时予以纠正,还可以打乱提问的顺序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2、 动作进入
将组合中的动作单一教授,要求规格与要领。
3、 完成组合
配合音乐完成动作,最好是边唱边跳,有助于加深记忆。
4、 附加内容
教师可让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唱,一个做动作,激发孩子的表演欲望,增强趣味性。
教学提示:
1、 将身体部位的各个动作做到最大限度,一方面有助于身体部位的感性认知,
另一方面也是开发身体能动性的有效渠道。
2、 组合中要求边唱边跳,有利于舞蹈动作的记忆,也增添情趣性。
组合情景描述:
小朋友们,谁告诉老师自己的头、肩在哪呢?那膝盖呢?我们下面这个舞蹈能让小朋友很快认知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跟老师一起来,我的头、我的肩,还有我的胸,我的腰、我的腿、还有我的膝盖,最好看的是我的小小手和小小脚,哦,对了,上面还有我的十个手指头和十个脚趾头呢!向大家炫耀一下吧,再来一遍!!!
歌词:
我的头,我的肩,这是我的胸,我的腰,我的腿,这是我的膝盖,小小手,小小手,小手真可爱,上面还有我的十个手指头。我的头,我的肩,这是我的胸,我的腰,我的腿,这是我的膝盖,小小脚,小小脚,小脚真可爱,上面还有我的十个脚指头。
幼儿舞蹈教案【篇7】
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教案《五人新疆舞》
活动目标:
1、熟悉**旋律和节奏。
2、初步学习进退步、垫步等基本动作。
活动重点:
熟悉**旋律和节奏。
活动难点:
初步学习进退步、垫步等基本动作。
活动准备:
磁带、钢琴、曲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练声:《山谷回音真好听》、《卖报歌》、《十二生肖歌》。
2、律动:《苹果丰收》、《淘米洗菜》、《小孔雀告诉你》。
二、通过藏舞《金瓶似的小山》,引出活动。
1、教师和幼儿一起跳《金瓶似的小山》。
老师:这是我们学的舞蹈。是哪个国籍的?
2、教师出示新疆娃娃**。
老师:你认识这个洋娃娃吗?她是哪个国籍的?你怎么知道的?
老师总结:中国有56个民族。我们知道藏人。我们今天看到的娃娃是新疆娃娃。这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人,新疆维吾尔族。
3、教师****。
老师:今天老师要请孩子们听一首新疆舞曲。歌曲的名字叫《五人新疆舞》。
老师:让我们听。这新疆舞和我们学的藏族舞蹈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三、欣赏乐曲。
1、**乐曲录音。
师:乐曲的名字叫什么?你听了乐曲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请听**并拍打节奏,两次。
师: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我们一起听着**,打节奏吧!
4、 学习基本的舞步:退一步,再上一步。
1、教师完整示范跳一次。
老师:你喜欢这个舞蹈吗?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2学习基本的舞步:退一步,再上一步。
老师:这个舞蹈动作必须连贯一致才能很美。哦,让我们在这节课上和朱老师一起学两个基本的舞步!
①垫步,两拍一步,第一拍左脚向前踏一步,第二拍左膝微屈,右脚尖在左脚跟后垫地,右脚开始,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②进退步,两拍一步,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向前一步,前脚掌着地,重心移到右脚,左脚稍微抬起,后半拍,右脚踏地,重心移至左脚,右脚梢抬起,第二拍前半拍,右脚后退一步,前脚掌着地,重心移到右脚,左脚稍抬起,后半拍左脚踏地,重心移到左脚。
3、听**,练习舞蹈动作。
老师:让我们听**,将动作与**结合起来。 是不是更好? 让我们一起尝试吧!
五、结束环节。
1、听**,练习退步和垫步。
2、复习表演《小孔雀告诉你》。
幼儿舞蹈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组织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2、引导幼儿创编不同动作并合拍地表现树叶飞舞的景象。
活动准备:
落叶头饰人手一个,落叶等。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自己创编动作。
活动过程:
1、引入
师: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想不想去啊?
看看,这个小园子里地上都是什么啊?(树叶)
树叶怎么都地上啊?(因为现在是秋天,叶子都落下来了)
是啊,秋天的时候树上的叶子就都要掉下来了,听――
2、录音机范唱《秋天》
师:秋天真美,那你们知道这小树叶是怎么掉下来的吗?
(幼儿讨论)
我们在来听听歌里是怎么唱的。
3、教师一边洒落叶,一边先念歌词,再唱歌曲。
师:叶子是怎么掉下来的'?(幼儿讲讲:飘下来的,飞下来的,滚下来的等。)
那我们也来做小树叶,来学学树叶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好吗?树叶落到地上后是怎么样的?(睡地上)
4、幼儿带头饰扮演落叶,模仿落叶的样子。(放录音2遍)
师:小树叶,你是怎么落下来的?(幼儿讲讲)
5、挑选动作好的幼儿做示范。
师:你们的动作都好漂亮!我们在一起做一次!
6、再次模仿动作。(放录音1遍)
师:秋天了秋风一吹,树叶宝宝都离开的树妈妈,落在了地上。地上有那么多的落叶,我们把落叶都送回家吧,你们先每人捡一片树叶,看看你捡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7、延伸活动:把不同的落叶归类。
落叶有3种,梧桐树叶,广玉兰树叶,小树叶。请幼儿讲出区别后,把落叶送到指定地点。
8、小结:
师:现在这个园子里,又干净,又整洁,小落叶都找到了新家,我们宝宝也回家吧!
9、回教室,结束。
活动反思:
每一首幼儿歌曲都有吸引他们的地方,有些可能是歌词形象,富有童趣。有些可能是旋律轻松,活泼可爱。孩子们喜欢唱,喜欢表演的天性,需要等待我们激发,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每一首歌曲,找到亮点,吸引他们,让难点变成乐趣。
幼儿语言教案(实用4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教案课件是教学的纲领,要写到位才能有效提高教学。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幼儿语言教案”,是编辑为你整理的,要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请您继续阅读下文!
幼儿语言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体会创编的乐趣,感受语言美带来的意境美。
2、了解诗歌语句结构,能够大胆用连动性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3、学习运用动词:飞、躲、爬、藏等。
【活动准备】
1、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如蜻蜓、毛毛虫、青蛙等。
2、各种颜色东西的图片,如红色的花朵、黄色的树叶、绿色的荷叶等。
3、家的图片若干。
4、在黑板上画好表格(详见附图)
【活动过程】
上次课的时候老师已经教会了小朋友们《伞》这首诗歌了,这节课进行诗歌的创编。
一、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老师教了你们一首好听的诗歌,叫什么名字啊?(伞)
学了《伞》之后,我们知道红红的花朵是蜜蜂的伞,黄黄的树叶是蚂蚁的伞,绿绿的荷叶是青蛙的伞,白色的蘑菇石小白兔的伞。(这里引导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说)可是森林里啊,还住着许多小动物,他们啊没有自己的伞,下雨的时候他们没有伞可以撑,会淋湿的,要感冒的。我们啊一起为他们找找伞,这样下雨的时候他们就有自己的伞可以撑了。
二、再现已有知识经验,为创编做基础:
你知道除了蜜蜂、蚂蚁、青蛙、小白兔,森林里还有哪些动物吗?(小朋友们说出一样,老师拿出一样贴在黑板上)
那你知道除了红红的花朵、黄黄的树叶、绿绿的荷叶、白色的蘑菇,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当伞的?(小朋友们说出一样,老师拿出一样贴在黑板上)
小朋友们如果没有说出老师准备的东西,老师可以在小朋友们都讲完之后再拿出来。小朋友们说了老师没有准备得东西,老师可以当场画出来。
三、引导小朋友们进行创编:
刚才啊,小朋友们说了许多许多小动物,也说了许多可以用来当伞的东西,现在啊我们来为小动物们找找他们的伞。
先为哪知小动物找伞呢?(可以根据小朋友的要求来,如果意见很大的话,老师可以指定)
小朋友说出一种动物,老师把动物的图片放在表格里的相应位置,说可以当伞的东西,把图片放在事物那里,最后一个家的图像都是一样的。
贴好一栏,请小朋友一起说一边:下雨了,下雨了,——飞过来,—在——下,把它当做自己的伞。
选择若干个,说过一边之后,请小朋友们连起来说一边。
分别请小朋友站起来说。
四、请小朋友们自己创编:
剩下的素材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搭配创编,老师在旁边加以引导。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为许多小动物找到了伞,回家后啊,小朋友们可以把小动物们找到的伞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
附表:
动物图像
事物图像
家图像
贴上去(下同)
附诗歌:《五颜六色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蜜蜂飞过来,躲在红红的花朵下,把它当做自己的伞,
蚂蚁爬过来,躺在黄黄的树叶下,把它当做自己的伞,
青蛙跳过来,藏在绿绿的荷叶下,把它当做自己的伞,
小白兔跳过来,坐在白色的蘑菇下,把它当做自己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大家都有一把伞。
幼儿语言教案(篇2)
活动设计:
“老鼠嫁女儿”活动设计上不同于传统的故事教学,我以故事为载体,通过音乐、课件呈现故事内容,让孩子直观的观察、理解故事内容和内涵。同时让孩子在思考、总结中懂得“没有最强的人,但每个人都有长短处”“自信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及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幼儿园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据每个老师对教材的价值目标的定位,而决定活动类型的取向。因此,我将它定位为以社会领域为主线的语言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欣赏并初步学习朗诵童谣,感受作品诙谐幽默的风格。(重点)
2、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难点)
3、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老鼠嫁女儿》PPT课件。
2、喜庆音乐。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喜庆音乐,教师提问。
师:“小朋友们,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什么时候会用这个音乐?”
(如:过年、开业、结婚等。)
师:“今天在这段音乐下,将要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2、PPT出示花轿图片,引发幼儿想象。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轿子里的新娘会是谁?”
3、请出“老鼠新娘”,让幼儿知道,原来是老鼠家里要办喜事,有个女儿要出嫁,这么漂亮的鼠新娘,她的新郎会是谁呢?
师:“老鼠爸爸说,他要给女儿找一个世界上最强的新郎,小朋友们帮她选选,她可以找谁做自己最强的新郎?”
二、倾听故事,理解内容。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老鼠嫁女儿》含PPT课件
三、完整欣赏,学说童谣。
1、师:“小朋友们,老师把刚刚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童谣,我们来听一听。”
2、出示PPT图片(太阳、乌云、大风、围墙、老鼠、猫咪图片),幼儿根据图片,学说童谣。
3、师:“你觉的哪一句最有趣,是怎么说的?请小朋友们选择角色,分别学习他们与鼠爸的对话。”
4、幼儿随教师朗读,加深对童谣的理解。
四、交流讨论,明白道理。
1、师:“猫咪”把“鼠女”吞到肚子里,还洋洋得意的说了啥?你有什么话要送给“鼠爸”“鼠妈”和“鼠女”?
2、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以后可不要像老鼠爸爸一样,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要有主见。
五、延伸。
请小朋友回到家把童谣说给爸爸妈妈听,并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语言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清楚地讲述动画片中有趣的故事情节。
2、体验喜羊羊战胜灰太狼的喜悦心情。
活动重点:
让幼儿理解动画片的主要情节。
活动难点:
让幼儿猜想小羊们对付灰太狼的办法,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来表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看过动画片,了解动画片中喜羊羊、村长和灰太狼等的外形特点。
2、物质准备:事先剪辑好动画片《狼来了》(长度约6分钟)、播放器。
3、环境创设:安排好幼儿观看动画片的座位。
活动过程:
1、播放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主题曲,引出活动内容。
引导语:(1)请小朋友注意观看和倾听,这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
(2)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动画片的第二集,名字叫《狼来了》。请你们想想,小羊们认识狼吗?如果狼来了,喜羊羊会用什么办法战胜灰太狼?
2、组织幼儿观看和讲述动画片的第一部分内容(开头到灰太狼编谎言)。
(1)提问:①灰太狼第一次要到羊村捉羊,它用了什么办法?②灰太狼把自己伪装成什么样?(引导幼儿学习词语"伪装"。)③灰太狼是怎么样编造谎言骗小羊和村长的?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帮助小羊们认识灰太狼的真面目:这只灰太狼太恶毒了,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村长和小羊们不上当?哪种办法好?
3、组织幼儿观看和讲述动画片的第二部分内容(喜羊羊认出灰太狼到结束)。
(1)提问:①喜羊羊用什么办法识破灰太狼的伪装?②灰太狼是怎么样露出凶恶的面目的?谁能用好听的词句来讲讲?
(2)定格画面,帮助幼儿理解灰太狼的"凶恶面目"和"气急败坏"。
(3)提问:最后,喜羊羊是用什么办法赶走灰太狼的?
4、引导幼儿完整观看和讲述动画片的内容。
5、引导幼儿讨论和交流动画片的主题。
引导语:狼来了,小羊们是怎么样认识狼的真面目的?为什么喜羊羊会战胜灰太狼呢?
活动延伸:
家园同育: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动画片,相互交流动画片的内容。
幼儿语言教案(篇4)
一、设计意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很少会知道古代人物。设计这节课是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古代的事件。《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听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听说,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情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图说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逐步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图标的提示,不断丰富对话内容。
3、能够积极与同伴交流。
三、活动难重点
1、难点:能根据图片创编对话内容
2、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四、活动准备
1、花木兰玩偶。
2、动画片《花木兰》
3、幼儿用书第5册第1—8页
4、挂图《木兰从军记》
5、语言磁带或CD
五、活动过程
(一)自由谈谈故事
1、出示玩偶“花木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下面我们请她出来吧!
“你们认识她吗?她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认识或不认识,像士兵……)
2、幼儿说说花木兰的故事。
“她是花木兰,在她身上有一个故事,你们猜猜看她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打战的故事)
(二)教师引导幼儿阅读故事
1、集体看挂图《木兰从军》,重点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画面背景,请幼儿讲一讲。
教:刚才小朋友已经猜了很多了,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花木兰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看这些图片,再观察里面人物的动作、神态及画面背景。请小朋友说说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呢?
2、幼儿看图讲故事。
3、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整地讲述故事。
教:刚才有很多下朋友都讲的很好,现在请小朋友跟着我一起说说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由阅读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阅读幼儿用书,根据人物之间的对话图标,引导幼儿创编对话内容。
教:你们认识这个图标吗?这个是人们对话的内容在里面,可是今天我已经把图标里面的内容删掉了,现在请你们来说说他们会说一些什么话呢?
2、幼儿两人一组,相互讲故事。
教:现在找到你们的好朋友,把你想到的内容编成一个故事给你们的好朋友说说。
六、活动结束
1、
2、结束
七、活动延伸
欣赏童谣《花木兰》,并可配上快板进行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