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9.25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七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 学生反应可以反映教师对课程安排的条理性和合理性。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搜集了“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的详细信息以便满足您的需求,请点击收藏按钮以便下次您能更方便地找到此页!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编写的,是以前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首次教学平移与旋转,对它们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结合实例认识,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在方格纸上平移的图形应该是直线图形,而且是比较简单的图形。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竖直的上、下平移。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24页上面的例题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第24页下面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想想做做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还有一次实践活动,用图形平移的方法制作花边。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认识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设计了观察判断寻找表示四个教学活动。首先是观察例题里两组物体运动的图片,体会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第一组物体的运动是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行驶,电梯在电梯井里上、下移动,缆车挂在缆绳上移动。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物体的每个部分都有相同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运动距离。第二组物体是风扇叶片、螺旋桨、钟摆的转动,它们运动的共同点是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引导学生想象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寻找同组三个物体运动的相同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的教学要领。

第二项活动是凭籍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感知,继续观察其它物体的运动,丰富感性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提供了九个物体的运动情境,让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这道题有两个作用,一是体会平移、旋转是常见的运动,二是加强对平移、旋转运动的体验。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如图中的在△△,或者图中的运动是△△。

第三项活动是想想做做第2题,寻找生活中见过的平移、旋转现象。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理解、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二是检验学生是否正确体验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第四项活动是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这是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次概括,概括方式的特点是不用语言,用动作表示。在学生手势表示时,既鼓励创新与多样,也要注意正确。

2.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教学活动。

这部分内容分两个层次教学。第24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是看懂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分两步进行。先是看着方格纸上小房图原来的位置和平移以后的位置,理解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这句话的内涵。体会这句话讲了小房图位置变化的方式的是平移,平移的方向是向右,平移的距离是6格。从而明白,讲述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位置变化,需要讲清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两个内容。还要体会6格是怎样数的,在实践和交流中得到数的方法。第二步是看看、数数金鱼图、火箭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多少格,把小房图平移的体验应用到其它图形的平移上来。

另一个层次是第25页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平移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体会:要平移图形,只要平移它的各条边;要平移边,只要平移它的端点。从而整理平移图形的一般方法:先平移各个顶点,把相邻顶点连线,围成与平移前完全一样的图形。

在安排图形平移的练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平移的图形要简单,边数不宜多,不要出现曲线图形;二是平移的距离要稍远些,防止图形平移前后有重叠的部分。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2.认识“咳、嗽”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吐”,能说出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形声字的特点。积累8个词语。

3.正确朗读句子,体会拟声词的作用,能照样子写句子。

4.能模仿例子说几个题目。

5.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6.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

【教学重点】

1.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培养热爱阅读故事的兴趣,并能较准确地进行故事复述。

2.能够体会拟声词表现的情景,进行句子仿写,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掌握转述句的表达形式,能够准确进行句子转换练习,能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认知内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2.认识“咳、嗽”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吐”,能说出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形声字的特点。积累8个词语。

3.正确朗读句子,体会拟声词的作用,能照样子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相机板书(语文园地八)

出示课件1:

二、复述小达人——学习“交流平台”

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故事,探究复述故事的方法。

师引导:好的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有趣的故事?会经常把它们分享给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吗?其实,分享故事并不是简单地把故事背给别人听,而是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做支撑。好的分享,会让听者兴趣盎然,相反,再好的故事也提不起他人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将自己读过的故事复述给别人听呢?

出示课件2:

2.学生认真回顾并进行交流。

出示课件3:

3.提示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看看每段话分别写了与复述故事有关的哪方面内容,分别又介绍了哪些有用的方法。

出示课件4:

预设1:第一段话是介绍复述故事的特点是什么(不同于背诵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预设2:第二段话明确了复述故事的几种方法,第三段话提醒我们在后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以致用。

4.再读第二段话中提到的几种复述故事的方法,联系单元学习看看各自都在哪篇故事中运用过。

教师提示思考:在学习时自己是如何复述这些故事的?

(1)指名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5.6:

(2)用这些方法进行故事复述有什么作用?

预设:更容易记住故事的内容,不会遗漏精彩情节。

5.出示一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复述。

师过渡:是的,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故事复述,也就能按照顺序进行复述,重要情节也不会遗漏。以上都是针对我们学过的故事。那么,如果拿到一篇自己以前没有读过的故事,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吗?

出示课件7.8:

6.小组讨论并复述:选择一种方式,如借助表格、示意图或文字提示。

7.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师生根据评价单点评指导。

出示课件9:

8.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0:

相机板书(复述 用自己的话 借助表格,示意图复述)

(设计意图:复述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知识与方法需要不断地总结,也需要不断地借鉴、模仿,更需要不断地练习。本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说练结合,打开学生的思路,学习总结的方法。)

三、火眼金睛——走进“识字加油站”

1.学生自读“识字加油站”中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11:

2.指名朗读词语,识记多音字“吐”。 教师适时指导。

出示课件12:

“咳嗽”的“嗽”读轻声,“唠叨”的“叨”也读轻声。“吐”是多音字,在“呕吐”一词中读第四声。

3.再次朗读,认真观察这8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第一组词语中的每个字都是口字旁,第二组大部分都是言字旁。

(2)师生共同讨论明确:这些词语都是形声字,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成。这些词语的意思跟它们各自的偏旁部首关联紧密,比如“咳嗽”就是跟嘴巴有关系,“辩论”跟说话、言语有关系。

出示课件13:

4.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口字旁”和“言字旁”的词语。

出示课件14:

5.辨析形近字“辩”与“辨”。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明确:“辨”的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辩”的中间是言字旁,意思是用语言来说明见解或主张。

出示课件15:

6.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6:

相机板书(形声字 形旁表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根据形旁判断形声字的意思,学会一种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四、表情达意——“词句段运用”

1.出示两组句子

出示课件17:

2.对比读两组句子,你感觉每组句子的哪一句写得好,谈谈你的理由。

预设点:学生们会说每组句子中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但是在谈谈理由时可能就不知道怎么说了,这时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读第二句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可以尝试动作表演,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加点词语表现的情景。

学生讨论。

预设:我们发现第二句更能体现顾客的急不可耐,这是一个急性子顾客。“噌的一下子”这个细节描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心理。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第二句话,并想一想加点部分所表现的情形。

椰子扑通一声掉进水里。

预设:(内容见课件)

4.教师点拨:加上像“噌的一下子”“扑通”这样的词汇,句子就给人一种画面感,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就叫做拟声词,拟声词给句子增添了色彩和情趣,使人物形象、事物的特点栩栩如生。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拟声词吗? 相机板书(拟声词使人物形象、事物的特点栩栩如生。)

预设:(内容见课件)

出示课件18:

5.拓展练习,在下面的句子中加上合适的拟声词。

6.你能自己用用拟声词说一句话吗?

出示课件19:

预设:布谷鸟咕咕地叫个不停。

预设:妈妈“哐啷”的一声把锅掉在地上。

(设计意图: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文字才有生命力。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用拟声词自己说一句话,学生由知识的掌握提升到能力的具备,实践是检验理解的唯一标准。)

五、课堂回顾

教师进行小结。

出示课件20:

六、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八

复述 用自己的话 借助表格,示意图复述。

形声字 形旁表意

拟声词使人物形象、事物的特点栩栩如生。

七、课后作业

选择课外的一篇童话故事,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习的复述故事的方法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模仿例子说几个题目。

2.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3.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

【教学重点】

掌握转述句的表达形式,能够准确进行句子转换练习,能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认知内化。

【教学过程】

一、细读题目,发现趣味

1.教师激趣引入,引导学生谈谈对文章标题的印象。

师过渡:常听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你们看来,好的文题都具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归纳:简洁明了,概括内容,新颖别致……。确实,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必须对文章内容有所提示才行,而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够让人产生阅读文章的强烈欲望。

2.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本上的四个题目,看看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

出示课件21: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预设:慢—急,胖—瘦,大—小,大方—小气都是反义词。

预设:这两个人具有相反的性格特征。他们同时出现在一个故事中,肯定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3.教师明确:

出示课件22:

相机板书(题目运用反义词有趣味 吸引读者兴趣)

4.模仿例子,将下列题目补充完整。

出示课件23:

5.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题目吗?

学生自由发言。

6.拓展练习:试着根据自己拟定的题目编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看看谁的想象最有趣。

(设计意图:本板块由发现已给题目的趣味,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拟写有趣的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对上一次习作课的进一步提升,挖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转述话语,活用语言。

1.师过渡: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个人的话转述给另一个人听,如何转述呢?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转述别人话的技巧。

出示课件24:

预设:这两句意思没变,都是说裁缝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

预设:这两句的标点不一样,第一句有冒号引号,而第二句把冒号改成了逗号。

预设:这两句中的人称代词不一样,第一句用的是“我”,第二句用的是“他”。

预设:语气词“啊”去掉了。

2.表演:请三个学生上台表演着说一说这两句话。甲是裁缝,乙是“我”,丙是另外一个人。甲对乙直接说第一句话,丙没有听见,乙再把甲的话转述给丙,说的是第二句话。

3.教师总结,提示转述的要点。

出示课件25:

相机板书(转述句三个变化 人称 标点 语气词)

4.练一练:小组内练习改为转述句,下面这两句话,注意意思不变,标点和人称要变。

出示课件26:

最后全班交流展示,老师再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5.悄悄话游戏,口头转述。

(1)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上台来,老师对这个同学说一句话,请这个同学转述给下一位同学听,下一位同学再转给下一位同学听。

出示课件27:

(2)游戏结束后,评比优秀话务员。

6.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28: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语言,还要用语言。转述句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创设情景,贴近生活,对比异同,找到转述句与原句的变化,“悄悄话”游戏创造使用转述句的情境。一系列活动后,学生对转述由了解到熟悉再到得心应手。)

三、积累诵读——完成“日积月累”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桃花一般都在什么时间开放吗?

预设:三月。可是有的地方却不是这样的,不信你们看。

2.出示《大林寺桃花》,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准诗句的节奏。

出示课件29:

3.简介作者——白居易

出示课件30:

4.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大林寺桃花开放的时间比山下迟很多?

出示课件31:

5. 教师讲述古诗背后的故事。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大林寺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写初夏四月诗人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的花卉已经凋谢,但他在山寺中意外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诗人触目所见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的惊讶与欣喜之情。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代绝句中的一首珍品。

6.指名学生简要说说自己对古诗的感知,借助文中的插图说说古诗的大意。

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出示课件32:

7.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脑海中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出示课件33:

8.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情境,读出美好的画面感以及诗人的惊喜之情。

出示课件34:

9.学生齐读诗歌,并试着进行背诵。

10.你还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句呢?

出示课件35:

(设计意图:朗读古诗,读出诗情,解说词语,借助图片理解诗意,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意境,让学生亲近古诗,喜欢古诗,进而生发对经典文化的热爱。)

四、课堂回顾

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36:

五、课后作业

积累背诵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六、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八

题目运用反义词有趣味 吸引读者兴趣

转述句三个变化 人称 标点 语气词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教学是巩固一单元学习的综合性教学。本单元语文园地的目的在于学会复述故事,使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汉字的某些构字的特点,扩充识字量。巩固学生对形声字特点的认识;能够通过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等体会词语在语句表现的情景,学会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学会给故事编写有趣的题目;学会对古诗的欣赏,并积累背诵。

在“交流平台”栏目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复述出来。复述课文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复述课文用了哪些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平台”中小伙伴的话,对集中复述方法进行总结。讲故事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语文口语交际活动,我在教学中课上出示课外故事《小鼹鼠的愿望》,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通过学生上台讲故事,师生评议环节,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的能力,又能够把复述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识字加油站”中就是将带有相同偏旁的生字连字成词,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用自己观察,小组交流谈论的方式,教师走入学生中,倾听、指导。把共性的问题放到课堂上一起解决。使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基础上与生活经验挂钩,从而知其意、懂其情、读出味、记得牢。

“词句段运用”中引导学生读句子,理解拟声词在句子中所产生的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在转述的讲解中我创设了多种转述的环境和课堂情境,比如“说悄悄话”的游戏环节,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所学习的方法内化,通过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来达到教学目标。做到书本知识与生活积累的结合,由知识的掌握提升到能力的具备。

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我发现仅仅通过解释字词来学习古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是笼统的、模糊的。因此,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出示图片,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古诗。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学,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思考、积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知识掌握扎实牢固。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篇3)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是坐汽车到学校来的,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表面指针的运动)。

(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交流。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2)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3)(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

三、研究平移

下面我们要重点来研究平移现象。

一个物体在平移过程中,它向哪个方向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多少?这些我们是怎么来看的呢?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感知平移的特征

(1)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带鱼,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条热带鱼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4格,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7格┅┅,那么这条热带鱼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条热带鱼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把。(出示一些点)

(2)我们先来数一数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了几格?(师示范)哦,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

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热带鱼的鳍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一生上屏幕数:鳍也是经过了7格)热带鱼的尾巴又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你在你的纸上数一数吧。(拿出填一填那张纸)

这个点呢?这个点呢?(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

我们再任意找一个点来数数吧,(就找这个点吧)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哦!热带鱼的每个点、每个部分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都向右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了7格。

(4)是不是这样呢?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以下,我们把热带鱼想象成在游动,你脑子里的热带鱼在游动了吗?下面我们来跟着热带鱼的游动想象它的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1格,热带鱼的各个部分怎么样?(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整个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好,就这样往右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热带鱼怎么样?(也跟着向右平移了7格)

想通了吗?

刚才判断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4格(或其它)的同学想通了吗?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小房子平移图

下面还有一座小房子,你会看它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吗?

你准备怎么看呢?请你自己先在纸上数一数,填一填吧。

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

大家看了小房子的屋顶、屋檐、┅┅都向左平移了6格,我们就可以说小房子向左平移了6格。

(2)火箭平移图

火箭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

请你自己数一数,填一填吧。

你是怎么数的?你就数了这1个点吗?怎么数了一个点向上平移了5格,你就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5格呢?(多问几位学生)

哦,大家发现要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当然,有的同学抓住一条线或一个部分来看也是可以的。

(3)是不是很有意思的,还想来看吗?拿出练一练那张纸,上面还有一些图形也请你看看它们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物体平移后的图形,你可以吗?

1.试画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1)(实物投影仪)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请你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请在你的纸上指一指。

具体位置究竟怎样确定呢?

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师巡视)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2)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请生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先┅┅,再┅┅,最后┅┅。(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我知道你们可能还有其他的画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2.请你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请你先想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再动手。

(生画,师巡视、指导)

3.组图

今天戴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非常高兴,想送给你们每人一幅画留个纪念,不过这幅画是个半成品,需要你们动动脑,动动手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愿意试一试吗?请你按照图形下的要求画出每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就能知道是什么了,赶快动手吧!

生独立完成。展示作品:一帆风顺。

四、全课小结

1.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备简单的估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明确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经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自主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对策:可以借助实物掂一掂、拎一拎或用秤称一称,或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知识,导入练习。

谈话: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千克和克。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对千克和克有哪些了解?

学生将学到的或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

过度:这节课,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二、层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这样解答的理由。如果有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观念还不够清新,可以借助实物掂一掂、拎一拎或用秤称一称,或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2、完成第3题。

我们知道了千克和克都是用来表示物品重量的单位,它们之间还有很密切的关系。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第3题肯定难不倒我们。

学生思考:对单位不同的两个量怎么比较?然后在〇里填上>、<或=。

指名回答,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5题。

出示图片,说说你获得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或提出哪些问题,相机将书上问题一一解答,另外的问题也可适当进行解答。)

4、完成第6题。

观察图意,你知道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得到的?

请你仔细观察2号和3号杯子里的水,估计每个杯子里的水大约重多少克。

指名估计,并说说你这样估计的理由。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杯中水的高度来估计它的重量。

5、完成思考题。

观察图,你能知道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一个菠萝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吗?

突出每个苹果的重量相等,每个菠萝的重量也相等,可以左右相互抵消一部分,然后通过数出剩余水果的个数来推出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一个菠萝的重量的关系。

6、完成第7题。

拿出事先收集的食品包装袋,并进行交流,用什么作单位,各是多重。

三、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掌握得如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再努力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第4题和补充题。

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练习四

1千克=1000克

3000克=3千克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的综合练习。在课堂上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注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介绍小学生每天的食物应该如何合理搭配知识,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千克和克的练习课,通过前两节课学生对1千克与1克的亲身体验,有了这种体验的积累,学生有了可以判断的根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准确的对物体的大概重量进行估计和判断。但这种体验还会随着题目的灵活变化而混淆,因此,还要多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增加体验,有了一定量的感受,就能随机应变。出现在学生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不能灵活运用千克和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可能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千克和克还有一定的陌生感,生活经验积累得不够多,有些只凭自己的感觉。比较大小时,出现同单位比较的,如1700千克和2千克进行比较,很多学生想成1700克和2千克进行比较。进行强调后,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

课后反思:

练习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本单元知识。通过前两节课的探索和学习,学生对千克和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够进行单位换算。从本课练习的实际效果来看,简单的千克和克的单位互换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比如乒乓球,篮球等物品填单位名称也比较熟练,但是对于没有见过的或不熟悉的东西,个别学生在选择适当单位时就会出现错误,毕竟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对他们来说概念是模糊的。我想应该让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多实践。

课后反思:

本课时教学练习四的内容,是关于千克与克知识的综合练习,因为之前已经有过实物接触,又通过了动手操作的这一过程,所以学生对千克与克的概念比较清楚,在让学生解决问题时,学生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了实物情景,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既培养了学生估计物品轻重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再通过课堂作业做进一步的巩固练习,总体掌握的还可以。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篇6)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

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迷你句子网 www.jzD365.com]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

2.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同学们,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下面有道题需要你们来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某城市6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1)晴天和雨天一共多少天?

(2)多云比阴天多几天?

(3)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

3.教师:同学们完成的可真棒!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统计的知识。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一)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1.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玩的活动,那你最喜欢下面哪种活动?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3.小组合作,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每人限选一种,看看这6项活动中的哪项最受欢迎。)

4.完成单式统计表

指名汇报,根据统计结果完成单式统计表。师讲解。

课件出示。

5.对比观察,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找共同点。

(二)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1.统计项目都一样的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

教师讲解活动、人数、性别以及项目。

2.引导学生对照三张统计表说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讨论并交流后汇报。

3.师根据生汇报后(归纳):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丰富,能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相同的表合并成一个表,从一个表中就能看到两个(或多个)统计表中的信息。

(三)运用统计表。

1.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教材例1第(1)、(2)题。

2.课件出示:从统计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先独立思考、观察,再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发现有对爱好喜欢度较高的也有喜欢度较低的,对此要分析原因,开拓自己的思维。

(3)全班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3.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4.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5.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思维训练。

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教案"延伸阅读